第254章盐事军需千头万绪兵政庶务泾渭分明
第254章盐事军需千头万绪兵政庶务泾渭分明
戏肉终于上来了。德妃笑笑,道:“看宜妃妹妹说的。妹妹也说了,小五不过是出去打猎,想来也是顺路,这才到荣国府去坐坐的。这荣国府就是一臣子之家,能够接待皇子,那也是他们的荣耀。”
宜妃道:“姐姐不知道,我那个小五居然指名了叫青和出来。这个混小子,实在是欠收拾。”
德妃道:“看宜妃妹妹说的。这有什么的?小五毕竟是皇子,驾临荣国府,荣国府上上下下出来迎接,本来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哪里需要这般大惊小怪的?妹妹说什么指名,我看,也不过是青和梳妆打扮费了不少时间,小五年轻,性子急,所以多问了那么一声而已,这7有什么大不了的。”
宜妃道:“可是,德妃姐姐,您不知道,这宫外都传开了,那我们小五和青和……”
郭淑妃抢着道:“宜妃妹妹,我们身处后宫,这宫外的事情,哪里是那么容易就传到我们耳朵里的?我记得小五去荣国府的事情,也不过是前天的事儿吧。就是那些闲汉蠢妇的闲言碎语,要想传进宫里来,未免也太快了一点。”
宜妃道:“淑妃姐姐,我这不是担心我们小五嘛!我就这么个皮小子,偏偏又是一个淘气的,自然也就多操心一点,方方面面的事情,顾虑也多一点啊。而且,我那个儿媳妇刚刚没了,总不好让我的小五没人照顾啊。”
郭淑妃还想说什么,却听太后道:“好了,宜妃,知道你慈母心肠。小五的事情,皇帝已经有了打算了,用不着担心。”
宜妃赶紧谢过太后。
太后又道:“青和,小五的事情,你也不必放在心上。那孩子,从来就是个大大咧咧的。你只要做好你自己就是了。”
贾瑾听得太后点名,就已经起身了,等太后说完,贾瑾又赶紧拜谢太后。
太后道:“宜妃,我也知道你心疼小五的事儿。说起来,小五跟他媳妇儿的八字可是很相合的。可是为什么两人就是合不到一块儿去呢?”
太后的眼光扫过容贵妃,容贵妃以为太后是想让自己发表意见,她欠了欠身,道:“太后娘娘,小夫妻两个过日子,本来就是磕磕碰碰的。臣妾在家时,曾经见过自己的哥哥嫂子堂兄堂嫂,他们新婚的时候,也是这样。或者吵吵嚷嚷,或者黏黏糊糊,或者平平淡淡,等有了孩子以后,夫妻之间才算有了变化,慢慢有了相敬如宾的味道。想来,五皇子也是这样吧。”
太后娘娘点点头,道:“是啊。不说别人,就说太子和太子妃,他们夫妇二人是在我们跟前大的。不也是磕磕碰碰地过来的吗?虽然上面有朝廷律令祖宗家法,下面又有皇后和你看着,可是当初,他们两个也闹了不少笑话。如今两人看着倒还好,就是这子嗣上,实在是太少了。”
容贵妃赔笑道:“太后娘娘,两孩子还年轻呢。”
太后道:“话虽然是这样说,可是东宫子嗣稀少,的确不是一件好事。张美人那个孩子是庶出且不说,又是多灾多难的,总是叫人不放心。你看历朝历代,那些圣君,哪个不是子孙繁茂的?就好比唐太宗,他的孩子也不少呢,每年宫里出生的皇子皇女也很平均。”
容贵妃道:“太后娘娘,这子孙也是要看缘分的。”
太后摇摇头,道:“你就是对这些事情不上心。子孙繁茂,那是朝廷兴旺的征兆,而子嗣稀少,往往预示着不好的事情。你看看前朝,往往都是开国初期,皇子皇孙接二连三地往外蹦,可是越到后面,皇子越是稀少。这件事情,你可不能懈怠。实在不行,就将张美人的孩子养在你身边。”
容贵妃低了头,不说话。
皇后道:“到底母后看得远。只是我听说,太子如今只有这么一个孩子,宝贝得很。而且小皇孙年纪也小,离不得生母,一睁眼,没看见母亲,就会哭泣不止。容妹妹也是担心孩子,这才犹豫再三呢。”
德妃也道:“是啊,太后娘娘。贵妃姐姐也是心疼小皇孙呢。贵妃姐姐向来是极喜欢小孩子的,不然也不会这样东想西想了。”
太后叹了口气,道:“罢了。青和,哀家说这些,你会不会很烦?”
贾瑾赶紧行礼,道:“回太后娘娘,不会。”
太后道:“论理,这些话,也不该在你们这样的小姑娘面前说起的。不过,你的看法是怎样的呢?”
贾瑾道:“太后娘娘,臣女不大懂。不过,臣女的表姐已经定了人家。母亲为表姐打理嫁妆的同时,也教了表姐很多东西。臣女就曾经听母亲说过,任何一个家族,子孙繁茂,那是家族兴盛的开始。作为一个女子,只要打理好家事,让自己的夫婿没有后顾之忧即可。母亲曾经不止一次说过,不要看这句话这么简单,其实里面包含的东西却一点都不少。若是想要做好了,可不比男人们在外头轻松。”
太后很好奇,就问贾瑾邢夫人是怎么说的。贾瑾就择其一二说了几句。
太后道:“你父亲真是好福气,娶得这么一位夫人。也难怪能教导出你这样的孩子出来。”
正说着,外头来了李总管,说是皇帝想见青和郡君了。贾瑾赶紧跟着李总管去了。而林黛玉,则被送到后头,与公主们玩耍去了。
太后娘娘等贾瑾和林黛玉都走了,这才道:“俗话说,母亲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这话说得一点都不错。青和的母亲出身虽然差了一点,可到底是官宦之后,看看她教养出来了青和,就知道,这样的女子有多难得了。”
郭淑妃道:“可不是,太后娘娘,您看这荣国府的大房和二房的过去和现在的样子就知道了。朝廷有规矩,官员年满三十,又无子嗣,方可纳妾。这荣国府的二房,听着很好,可是违背的律法可不止一条。”
太后娘娘道:“虽然荣国府的太夫人是青和的祖母,可是我还是要说,这位太夫人,实在是做得太过了。她是荣国府的长房长媳,又是原配嫡妻,出身也好,自己也生养了二子一女,只要不犯了大错,她就是荣国府的老祖宗。可是她偏偏不安生,一把年纪了,居然还想着抓着权利不放。”
太后娘娘的话,可不好接,皇后和众妃都不敢出声。
太后道:“其实明眼人哪里会不明白的?如果那位太夫人只是偏爱自己的小儿子,那么她为什么不在自己的长房长孙身上花上那么一点点的心思?如果她真的有心思,大房那个孩子,也不会在家里吃哦了那么久的白饭了。我听说,这孩子也是个好的,所以升官才那么快,可有此事?”
皇后接口道:“太后娘娘,上次听圣上说,这孩子的确很好,就连之前家母进宫,也曾经提到过。家父曾经夸赞这位贾琏贾大人是个很会做人的人,与同僚相处得也不错,做事也很快很仔细。除了在读书上没什么出色的成绩,在政务上倒是做得似模似样的。尤其是从他手里走的军需,都很顺利也很清楚。”
太后点点头,道:“正是。这军需上的事情,关系着我们京师的安危,可不能马虎。如今,能在这些琐事上做出成绩的人,已经不多了。还有他和青和的父亲,在民政上也很小心。虽然这民政,尤其是农政上,要做出成绩,实在是太难了。可是这位贾赦贾大人却是个好耐心的。每个月,送进宫的笔记,就有一箱子,而且,这粮食的产量,也比往年涨了很多呢。”
郭淑妃道:“太后娘娘,臣妾听说,清苑郡君的父亲林大人也在农政上,也做得很好呢。那个双季稻,可是真正的功在社稷呢。”
太后笑道:“那你就弄错了,那双季稻其实是青和弄出来的。青和将之交给林如海,也不过是因为林如海能够将这双季稻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不然,朝廷就是想要推行双季稻,也要好些年呢。”
郭淑妃道:“怎么,原来是青和郡君弄出来的?”
太后道:“是啊。所以说是家里母亲教得好那。如果这位青和郡君真的学了荣国府的那位太夫人的样子,不要说大公无私,就是略有一点私心,这双季稻也不会白白地送了人,更不会有江南的好前景了。你们看拿贾家,无论是宁国府,还是荣国府的二房,原来不都是那个样子吗?宗族糜烂,当家夫人尖酸刻薄,只知道一味地排除异己、争权夺势,下面的子孙儿女,无论嫡庶,一样不务正业。你看那贾赦,之前不是只能在家里喝酒吗?还有那个号称是读书人的贾政,除了养着一群清客,领着朝廷的米粮,何时做过正事儿?宁国府就更不要说了。所以我才说,那位邢氏夫人真是个好女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