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孙武》(7)
吴国拜将
明智的国君,贤能的将帅,能用智慧高超的人充当间谍,就一定能建树大功。——孙武
逃避危难投奔吴国
在即将走进40岁的时候,孙武的人生发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转折,就在这一年,他逃出了齐国,去了吴国,开始了自己新的人生轨迹。
作为贵族子弟,天天生活在锦衣玉食中的孙武,为什么会离开齐国,逃到南方的小国呢?这要从齐国的内部争斗说起。
春秋中后期,齐、晋、宋、秦、楚等大国争做霸主的同时,各国政权内部也发生着急剧变化,以下犯上、弑君篡位的事件层出不穷,私门与公室明争暗斗,卿大夫之间的势力也相互消长。
斗争的结果,就是一些卿大夫代替了公室而掌握了政权。孙武5岁时,齐庄公被他最宠信的大臣崔杼杀死。
崔杼另立灵公儿子杵臼做君主,就是齐景公。齐景公任崔杼为左相,庆封为右相。
后来因为庆封与崔杼有矛盾,乘内乱的时机,把崔杼全家满门抄斩,逼得崔杼自杀身亡。从此,庆封专权,日益骄横,引起田、鲍、高、栾四族的不满。
田、鲍、高、栾四大家又联合起来,暗中商议共同对付庆家,他们一方面挑拨大夫与庆氏的关系,一方面伺机向庆氏发动进攻。
当时孙武祖父的祖父田文子已看出齐国必有内乱,就嘱咐自己的儿子田桓子注意当时的形势发展,做事要小心谨慎。
公元前545年,齐国大夫王何、卢蒲癸等人乘庆封去莱地即今山东昌邑县东南打猎时,向庆封的儿子庆舍发起了进攻。
最终的结果是田、鲍、高、栾四族解除了庆氏的武装,并在太庙里将庆舍杀死。
庆封在归途中听到变故,急忙带兵攻打临淄城。攻西门没有攻下,从北门攻入城中。
当庆封进攻内宫的时候,遭到田、鲍氏的顽强抵抗。庆封见大势已去,只好带兵奔鲁,不久,齐国派人申斥鲁国收留庆封,他只好逃到吴国去了。田、鲍、高、栾四族取得胜利。
庆氏被灭之后,田氏势力得到了较快发展,他们采取施恩受惠的手段,与公室展开争夺民众的斗争。特别是田桓子及其后代子孙采用厚施薄敛的方法,暗中对人民施恩惠,收买民心。田氏的力量很快壮大起来。
公元前532年夏天,田、鲍、高、栾四族内部又起了战争。结果田、鲍氏联合打败了高、栾氏。栾施、高强见大势已去,逃到鲁国去了。
田、鲍氏瓜分了栾、高氏的田产。后来,他们听从晏婴的建议,把其中一部分家产献给了景公。齐景公也不敢全部收下,赐给田桓子食采地莒邑旁边的土地作为采邑。
田桓子为表示自己没有贪心,坚决推辞掉了。齐景公的母亲穆孟姬请求把高唐的土地赐给了田桓子,从此田氏的势力日益强大。同时,遭受高氏、栾氏排挤打击的贵族只好从原来的一些旧贵族那里分得利益,从而有效分化了守旧势力。
齐国就是这样,自孙武出生后,族乱不断,卿大夫之间接二连三地闹着乱子。公室腐败,卿大夫弄权,阶级矛盾激化,这些在孙武的脑海中都留下了深深的阴影。
因此,孙武从小就对齐国的这种内部斗争比较反感,只是自己的家庭都在齐国,一时也不能到那里去。虽然他的潜意识里有去国外闯荡的想法,要是没有出现直接的促成因素,恐怕孙武还会一直在齐国待下去。
然后不幸最终还是发生了,也许这对于孙武来说,正是另一种幸运,因为这件事情直接导致孙武不得不到其他国家发展了。
在齐景公的时候,齐国一度出现过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齐景公,名杵臼,是齐国第二十五代国君。齐景公在位58年,是齐国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国君。
齐景公在位之初,曾经有过雄心壮志,希望有朝一日也像先祖桓公一样成为天下霸主,恢复齐国的霸主地位。
在贤相晏婴的辅佐下,齐景公采取了省刑罚,薄赋敛,鼓励、保护工商业和农业生产,以及开仓赈贫、赈灾等一系列恤民、爱民政策,受到了民众的欢迎,一时朝野上下颇有些重振桓公伟业的新气象。
但是,齐景公又是一个不能善始善终的人,特别是在田穰苴击退晋、燕的军队、收复失地、以及孙书伐莒胜利之后,齐景公便日益骄傲起来。
这时的齐景公开始奉行享乐主义,天天莺歌燕舞,吃喝玩乐,认为自己已经非常了不起,早把恢复齐国霸业的念头抛到九霄云外,这是有历史史实作为根据的。
据《晏子春秋》记载,一天,齐景公在宫中饮酒取乐,一直喝到晚上,还感觉意犹未尽,便带着随从来到相国晏婴的宅第,要与晏婴夜饮一番。
当时晏子正在家里批阅文章,听说国君亲自降临,赶忙迎接出门,把齐景公迎接到了家里。
到了家中落座后,晏婴问齐景公:“国君为何深更半夜来到臣的家中?”
齐景公说:“美酒音乐,太美妙了,让人不能放手,寡人想和相国一起享受一番。”
按说国君亲自跑来找臣子喝酒,这是臣子莫大的荣耀,是求之不得的事。
不料,晏婴却不领情,反而板起面孔,对景公说:“陪国君饮酒享乐,国君身边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不是臣的职分,所以臣不敢从命。”
在晏子这儿吃了闭门羹,齐景公又想起了田穰苴,于是又来到田穰苴的家中。
田穰苴听说齐景公深夜到访,还以为出了什么紧急情况,忙穿上戎装,持戟迎接出门,来不及听齐景公说话,就着急地问:“有诸侯国发兵了吗?有大臣叛乱了吗?”
齐景公笑嘻嘻地说:“没有。”
田穰苴听到这里,立即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不过他又不好说出,就佯装不解地大声问:“那么大王深夜屈驾到臣子家中,为什么呀?”
齐景公回答说:“没有什么别的原因,只是念将军军务劳苦,想与将军共享这酒肉的美味,聆听这美妙的音乐罢了!”
听到这里,田穰苴根本就没有想太多,他接下来的回答与晏子的回答如出一辙,他说:“陪国君饮酒享乐,国君身边自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情不是臣的职分,臣不敢从命。”
齐景公万万想不到在臣子的家门前竟吃了两次闭门羹,不由意兴索然。最后还是到了梁丘大夫家,把酒欢呼,喝了个通宵达旦。
田穰苴让齐景公吃了闭门羹,一些善于揣摩齐景公心思的人抓住了时机,向齐景公进谗言。
鲍氏、栾氏、高氏三家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开始联合起来,排挤、打击田氏,要驱逐田穰苴,削弱田氏势力。
齐景公似乎也预感到田氏势力太盛,便采纳了鲍氏、高氏、栾氏的意见,将田穰苴削职为民,命令孙书离开齐都临淄,回到乐安自己的采邑去颐养天年。同时田氏家族中无论官职大小,全部进行了调整。
田穰苴无辜被免职,未免有些想不开。毕竟他成为齐国的大司马,并不是凭借田氏家族的势力,靠的是自己的才能和军功。
如今,自己却成了四大家族争权夺利的牺牲品,这让他怎么也想不通。可怜一代卓越的军事家,竟因此抑郁成疾,一病不起,最终撒手人寰,与世长辞。
田穰苴的猝死,在齐国朝野上下,特别是在田氏家族中引起了极大震动。
因受鲍、栾、高三族排挤而解甲归田、赋闲在家的孙书听到这一噩耗,陷于极度悲愤之中。
孙武得知噩耗是第二天,匆匆策马来到田府,叔父一句话也未能当面留给孙武,孙武大放悲声,几度晕倒。
田穰苴家人扶起孙武,交给他田穰苴的遗物,孙武模糊的泪光中看到一个黝黑的木匣,里面是田穰苴尚未编完的一部兵法。
“孙将军,田大人昨晚回来时已知自己时日不多,托付我将这个盒子留给你,让你仔细研读,争取帮大人修订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