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孙武》(8) - 世界名人非常之路:军事家大全集 - 佚名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六十七章《孙武》(8)

助吴争霸

对待战争,明智的国君应该慎重,贤良的将帅应该警惕,这是安定国家和保全军队的基本道理。——孙武

首次指挥大规模战争

吴王是个有见识、有雄心的君主,又有孙武伍子胥两员重臣,真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所以很快吴国便由一个贫弱的小邦,一变成为府库充实、兵强马壮的国家。

吴王凭借不断增长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开始准备同强楚争夺东南之地,不过却不知道先从哪里入手。一次吴王问孙武说:“我军先从什么地方进攻?”

孙武说:“大凡行兵作战,都要首先消除内患,然后才能对外征伐。我听说王僚的弟弟掩余、烛庸,一个在徐国,一个在钟吾,二人都想替王僚报仇。现在发兵,应该先除掉这两个人,然后开始南伐。”

吴王阖闾觉得有道理,就说:“徐国和钟吾都是小国,派使臣去索取逃亡的吴国大臣,他们不敢不答应。”

公元前512年夏,吴国派出两名使臣,一个到徐国去要掩余,一个到钟吾去要烛庸,责令徐国和钟吾国交出两位公子。

徐国的君主章羽不忍心看着掩余回国受死,偷偷派人把这事告诉他,掩余急忙逃出徐国。半路上碰上烛庸也从钟吾逃了出来,两人一商量,就去投奔楚国。

楚国十分得意,立即派出大员隆重迎接二公子,楚昭王满心欢喜地说:“这两人一定恨极了吴国,应该乘这时候和他们好好结交。”

楚昭王下令,请两位公子在养地,即今河南沈丘县暂住。接着,楚王又命令莠尹然、左司马沈尹戍重新修整养城,把养城东北边的城父、东南边的胡田两块地方封给了两位公子,企图利用两位公子为害吴国。

徐国和钟吾国的放肆行为,楚国的挑衅行动,大大激怒了吴国君臣,给吴国出兵提供了口实。一方面,阖闾为了诛杀逃到徐国和钟吾国的掩馀、烛庸两位公子,消除远征楚国的后顾之忧,同时,也为了检验一下自己执政三年来的军事实力,吴王决定出兵。

公元前512年冬天,吴王派孙武、伍子胥兴师,发动了一场针对徐国和钟吾国的战争,即养城之战。

养城之战是孙武受命拜将后指挥的第一场战役,因此孙武格外重视。在战前,孙武认真分析了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亲自制订了战略战术和作战计划。

然后,孙武亲自挑选了一部分经过严格训练的军、旅、卒、伍,连同部分水师,开始了北征徐国和钟吾国的战斗。他率师北上,过长江、入淮河,调集战车、战船突然包围了钟吾国。

钟吾国毕竟是一个又小又贫穷的国家,不堪一击。吴军以压倒一切的优势,迅速占领了钟吾国都城,拘捕了国君,钟吾国也就灭亡了。

孙武乘胜进军徐国。徐国国君章羽见吴国大军来袭,赶紧派人向楚国求援。孙武见徐国已向楚国求援,便在楚国救援军队到来之前,利用紧邻淮水的有利条件,堵截壅山的峡谷,用大水灌淹了徐国。

吴国的水军在徐国都城的城濠中游弋,当时吓得徐国国君章羽慌忙出逃,投奔楚国去了。吴国军队几乎没费一兵一卒,战斗几乎没打响,就已经结束了。这就是所谓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吴军顺利地消灭了徐国。孙武剪除了楚国这两个羽翼小国,为吴军攻克养城扫清了障碍。

消灭了两个小国,接下来就是对付楚国了,当时吴国还不具备全面攻打楚国的势力,所以在攻打楚国养城之前,孙武首先认真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向吴王阖闾提出了“扰楚疲楚、攻克养城”的战略方针。

在战术实施的时候,孙武将吴军分编成三军,孙武以第一军兵力向城父进军,楚国当然在城父集中了大量兵力,孙武假装不能攻克,然后率领吴军兵锋一转,南下渡过淮水,一直走了250多公里,攻打楚国的潜、六两个地方。

潜、六两地守军抵挡不住,赶紧向楚国国君救援,当楚军的援兵即将到达时,吴军便撤退待命,不与楚军正面冲突。

楚军见吴军撤走,便将部队驻扎在南冈。孙武这时调动吴国的第二军人马沿淮水而上,快速行军数百里直扑楚国战略要地弦邑,即今河南息县南。

弦邑危机,楚军接到命令,火速向弦邑进军,进行支援。孙武见已成功调动了敌军,便命令军队撤退待命。由于吴军的两支部队成功地调动了敌军,使敌人疲于奔命,士气低迷。

这时,孙武乘楚军首尾不能相顾的时候,开始派第三军进攻养城。由于楚国在养城只有少量的防守驻军,吴军轻而易举地攻破了城池。居住在养城的掩馀和烛庸两公子,来不及逃走,就被吴军活捉,并被立即处死,养城之战胜利结束。

孙武首次率军出征,便旗开得胜,大获成功。这一下可喜坏了吴王阖闾。阖闾庆幸发现和重用了孙武这样的将才,看来自己西破楚国、争霸天下的夙愿不久就要实现了。

吴王阖闾在嘉奖慰勉孙武的同时,要求孙武乘胜追击,对楚国进行全面进攻,扩大战果。

面对胜利和荣誉,孙武显得异乎寻常的冷静。他分析了吴、楚两国的历史和现状,认为吴国还不具备全面破楚入郢的军事实力,更没有克敌制胜、自保而全胜的把握。

孙武果断地劝谏吴王说:“楚军是天下的一支劲旅,与徐国和钟吾国不可同日而语。我军已经连灭两国,又攻下了养城,现在人马疲劳,军资消耗巨大,不如暂且收兵,养精蓄锐,再等良机。”

由于连续三年建设新都城,财力消耗很大。这次军队连续征战三个多月,的确需要进行休整。于是,阖闾听取了孙武的建议,命令班师回朝。

这时疲惫的楚军见吴军要撤退了,也大大放松了警惕,就在吴军途经吴、楚的边境时,孙武命令吴军乘楚军没有准备,向楚国的舒邑发起了进攻。舒邑的楚军绝对没有想到正在撤退的吴军会来个回马枪,所以很快就投降了。

孙武第一次指挥吴国军队,就灭掉了钟吾国和徐国,攻占了养城、舒邑等楚国重要城邑,占领了淮河北岸大片土地。

养城之战,成功拘杀了流亡在楚国的掩馀、烛庸两公子,剪除了楚国的两个羽翼小国,打击了楚国的气焰,为吴国远征楚国消除了后顾之忧。

整个行动仅仅动用了少量吴军,就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战绩,这充分证明了孙武用兵的神奇和兵法十三篇的巨大威力。孙武第一次崭露头角,小试牛刀,便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从而一举在吴国朝野、吴军上下赢得了尊敬和威信。

实行全国军事改革

养城之战后,孙武与伍子胥共同成为吴王阖闾的左右手,参与朝政,出谋划策。阖闾经常召见伍子胥、孙武,与他俩一起研究国事,商讨对策。

孙武官职为将军,自然对经武治军方面有所侧重。孙武向吴王提出了富国强兵的一系列建议和主张。

首先,孙武认为吴国需要扩充兵员,把总兵力扩充到10万人以上,只有这样,才能符合长远的战争需求。

其次,孙武还认为,吴国需要进行一次全面的军事改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

军事改革涉及吴国军事的方方面面,在吴国军事领导体制方面,需要实行军权下移,文武分职;在军事编制方面,需要实行军、旅、卒、伍四级编制。

另外还需要加强军、旅、卒、伍的素质训练,完善吴国的军事法制,严明赏罚规定,还需要治理兵库、充实军需。

孙武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的经国治军方略,得到了伍子胥的热烈推崇,最后也都被吴王阖闾采纳。

孙武分工军事,责无旁贷地经常与伍子胥等一起策划庙算,制订改革方案,并亲自组织实施。

孙武由衷地敬佩吴王阖闾执政以来,制定并实行的强国富民的军事政治路线,赞成继续实行“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的基本国策。

在阖闾大城的建造中,孙武积极建言献策。按照孙武的建议,吴王阖闾修改了设计方案,在设八座陆路城门的基础上,增设了水门八座,并在城南和城北,留出大片沃野农田,发展农桑,储备粮秣,以解日后围城之急。

城中水陆相傍,河街并行,桥梁众多,民宅枕河,水陆码头,运输繁忙,店肆贸易,兴旺发达。阖闾大城迅速成为吴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

孙武出于军事角度考虑,与伍子胥策划,经吴王同意,围绕都城,加强守备,建设防卫体系,建立了许多的卫星城邑,有记载的就有数十座之多。

吴王采纳孙武的建议,大力发展水军,大量制造各种类型的船只。为了加强边境上的防卫,在穹窿山最高峰派兵防守,建立瞭望台,密切监视太湖之上往来船只的动静。

吴国军队在孙武的管理和训练下,武器装备得到更新和改良,士卒素质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吴国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大发展。

采取疲楚战略

楚国是吴国最强大的敌人,消灭楚国是几代吴王共同的心愿。孙武和伍子胥在辅佐吴王发展经济,训练军队,壮大本国实力的同时,商议了一套用以长期消耗楚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疲楚战略。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