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以斯为鉴(三)
第409章以斯为鉴(三)可是,刚立下的诏书还没等发出去,秦始皇就死了。
其实,立长子扶苏为帝是顺理成章之事,不易引起动荡。可身为掌管皇帝玉玺的赵高却心怀私心,想立与自己关系密切年幼无知糊涂的胡亥为帝,在此重大历史关头,李斯身为丞相,掌握着最高权力,本应从国家安危百姓太平着想,主持公正,然而他却抛弃了起码原则,同赵高共同扶胡亥上台,结果很快导致赵高作乱,诛杀了公子扶苏,大将蒙恬及其弟弟蒙毅、右丞相冯去疾等,连坐者不计其数,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儿子和十多个公主也被杀,搞得宗室震荡,人人自危。
同时赵高也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给老百姓带来了更加深重的灾难。
此后,赵高设计杀死了李斯全家。
赵高在做丞相的时候,就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
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
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
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爷爷听我讲完,脸上含着笑意,这好像是我第一次在他面前长篇大论的讲故事,看来他对我的叙述还算满意。
等我讲完,爷爷说:“你们知不知道?在李斯的故里一带,清明节祭祖时有个很特别的习俗:其他姓氏的人在扫墓时都在坟上添上个坟头,唯有李斯的后人包括本村的李姓人都不添坟头。
闻听事关习俗,李尔顿时来了兴致,接过爷爷的话说:“那肯定是一个曲折的故事,是不是姚爷?说给我们听听吧。”
爷爷看看我放在桌子上的茶壶茶碗,又看看我。
孙先生立马反应过来,赶快把我端上来的茶水倒上,端给爷爷和李尔。
我刚才听故事听的入迷,忘记倒水了。
爷爷喝了口水,开始讲添不添坟头的特别习俗。
据说,秦丞相李斯被奸臣赵高残害车裂咸阳当天,其门生吴公感其恩德,满怀悲恸地委托狱卒张本、刘太二人看好李丞相的尸首。
他们三人日夜轮流看护李斯遗尸,因当时兵荒马乱无法归葬故里,只待到暴尸后悄悄地把李斯及其家人的尸体掩埋在咸阳近郊的荒野。
但由于暴尸时赵高拿李斯的头向秦二世请功后,便不知李斯头颅的下落,所以掩埋的只是李斯的躯干和四肢。
入葬后,吴公给张本、刘太一些银两,张、刘二人知道李斯死得冤枉,也就不在狱中供职,在李斯墓旁的一个小村庄住下来,逢年过节给李斯烧些香火。
后来,秦失李斯而骤亡,汉朝兴邦。
西汉时,上蔡城已是汝南郡首府,人口稠密、商业繁华、民风纯朴。
当年李斯的得意门生吴公,因品学兼优被郡府举为孝廉。到汉文帝时又升迁为河南郡守。
他为政清廉、爱民如子,治理有方,政绩卓著,汉文帝又升他为当朝廷尉。
吴公在咸阳当廷尉,离咸阳李斯墓很近,便带众人到李斯墓前祭奠恩师。
这时,张本已是满头银发的八十老翁,刘太也年近花甲。三人相见,回首往事,不免另有一番感叹。
祭祀完毕,吴公把有意将恩师及家人遗骸归葬上蔡故里,想法一说,张、刘交口赞成。于是立即派快马到上蔡告知李斯三公子李季。
再说李斯的三子李季,因从小在上蔡随外祖父母生活,没到过咸阳,李斯出事时,吴公把他藏在上蔡的李各庄,才保着了一条命。
汉朝建立后,秦朝的通缉令也自行取消,李季由李各庄移回李斯楼村居住。
李家遭灭族横祸时,很多村民受过官府鞭笞和审讯,房屋被烧,良田毁坏,耕牛被抢,整个村庄是兔从狗窦出、雉从梁上飞,好不凄惨。
李季回来带众人重建家园,慢慢又恢复了从前的富庶,因李季重整家业,人们又把李斯楼叫做李季楼,又因为强秦刚灭,人们心有余悸,为了保护李季,人们又把李季楼叫成了李七楼。
李季虽说受到了村民的尊重和爱戴,但他心中病块未除,那就是父母葬身千里之外,何时魂归故里?
一天李季正同家人谈论此事,忽听有人传告,说长安有客人带着信函来到。
他惊魂未定地打开来函:
吴公昧言:丞相李公遗骸,尚在咸阳。春秋虽有人祭祀,但异乡穷旅,孤魂无依,岂不思归乡土。今余奉职京都,欲送恩师、师母遗骸归乡,以安亡灵。览函,仰来长安,共办此事。
李季看罢感恩涕零。马不停蹄、日夜兼程赶到长安,当面向吴公深表谢意。
吴公一面招待李季,一面重购棺椁,准备车马送李斯及家人遗骸上路,吴公怕路远有不测,又派数人扶助李季护送灵车。
吴公送走恩师之后,总觉得意犹未尽。他想:没有恩师当年的谆谆教诲,哪有今日的飞黄腾达。恩师虽魂归故里,但尸首不全,实是天大遗憾。他左思右想,最后下定决心:先生恩重如山,我找最好的金银匠铸个金头使之全身。
金头铸成之后,吴公怕赶不上骸骨车队就让驿站快递。
令吴公意想不到的是因为这头太珍贵了,引起了驿站驿使的贪财之邪心。
驿使把金头换成银头,下一驿站又用铜头换走了银头,又用铁头换成了铜头,一站一换,传到上蔡驿站时李斯的金头已成了木头。
上蔡驿使心想这个木头像有啥贵重的,没传的必要,就弃之不传了。
再说李季,一干人护着李斯及其家人的灵车,缓缓进入李斯楼村时,人们奔走相告,喜出望外,全村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倾家而出迎接灵车。
大家一齐跪拜在李斯及夫人的灵前,默哀祈祷。然后把李斯遗骸葬在村东的四十五里卧龙岗上。
李斯葬后,前来祭祀的人人山人海、络绎不绝。
当地风俗,每个前来祭祀的人都要往坟上添土,年复一年,李斯墓逐年增高,竟成了一座十几米高的大土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