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以道观象(三)
第356章以道观象(三)洋洋自得的爷爷,信手拈来一个有关风水的故事。
一个秋高气爽的好日子,颇懂风水的子孔老先生,与妙妙子小姐闲来无事,找了个悠哉优哉的好地方,一边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一边喝茶一边闲聊,东扯西扯,话题扯到了关于迷信和风水先生的问题。
妙妙子道:“现在有些人,只要一说到易学、算命、看风水、择日一类的话题,就斥之为迷信,惟恐与封建迷信一类的扯上关系。好象讲究这些会让别人觉得很幼稚、迷信,斥之为歪门邪道。但是他们这些人通常都是嘴里说不信,但是他们做什么事情又非常讲究;如说有些人开店说不找风水先生择日,而用8月8日8点8分,8的音同发,八月八日八点暗示发发发;招牌一定要用红纸来揭;而很多人结婚用9月9日9点9分,9音同久,取长长久久之意;有俗语说:‘风水先生没地葬,算命先生路边亡!’‘十个堪舆九个贫,不贫之人定骗混。’‘风水先生惯说空,指北指南指西东。山中若有王侯地,何不拿去葬乃翁!’先生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子孔老先生喝了一口清茶,开示道:
《易经》是一本讲天道地理人事方面的奇书,是传统文化的源泉的精髓,研究各种学问都可以从中得到启迪和增智开慧。
故学医的说它是一本医书,是用来指导学医的;兵家说它是一本教兵法的书;哲学家说它是一本伟大的哲学著作;文学家则认为它是一本文采优美的文学书。
根据各人的观测点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诚若《易经》所言:“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认为《易经》是一本伟大的奇书,经过了漫长几千里至今还保存的六经之首《易经》,至今还流传,则充分说明它的宝贵价值。
在中国古代能够研究,并且融会贯通《易经》的人,都是当时天下第一的聪明人。如历史上最著名的有汉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张良;唐朝国师袁天纲,李淳风;汉武帝时有东方朔;元朝时有耶律楚齐;明朝时有下知五百年家喻户晓的国师刘伯温;三国时的草船借箭的诸葛亮,等等。
他们这一批人,把《易经》的智慧发挥的淋漓尽致,故也造就了《易经》的神奇的一面。
到了现阶段,仍然有部份人不能接受的原因是很多的。
咱们逐条拿来看看。
第一:象街道上一些开馆的风水先生,大部份文化肤浅,更多的是连《易经》的原文都没有看过,却打着各种标榜“天下第一”的招牌来招揽顾客,怪力乱神、装神弄鬼、骗人钱财,给人们留下了不务正业、江湖骗子的印象。
第二:他们学阴阳,但是却连阴阳都不懂用,搞不懂。一般开算命馆的先生大部份都是住在一些阴气沉沉、白天不开灯,伸手都不见五指的、偏僻的、破旧的烂瓦房里,而且一股浓烈的腐味和烧香的味道混淆在一起。住在这些没有阳光,没有朝气和生机的房子里,如何能够风生水起,事业兴盛。
还有一些人,摆个小凳子坐在大街上,八方气荡之处帮人算命,更是连藏风聚气的一点常识都不懂。但是他们却打出招牌帮人进行家宅风水布局,想想真是让人哭笑不得,笑掉大牙。
自己都调不好自己,怎么帮别人调理呢?而且他们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都是一辈子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没有说服力的。
第三:《道德经》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作为民众,有些人的文化水平不高,接触到的都是一些低层次、跑江湖混口饭吃的,由于怕上当受骗,所以信、而不敢信,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作为中国人,民俗文化流传几千年,早己经根扎到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人都有畏凶喜吉的心理,故为了自我安慰,所以才会做这样的事情。
妙妙子道:“先生解说得太好了!说出了我想说,但却不知表达的话。您说《易经》这么神奇,学习的意义到底何在呢?”
子孔老先生答:孔子谓:“好知者不如乐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易经》,会给人很高很愉悦的享受,在《易经》深遂、洞彻天人的思维启发下,所衍生出的各种预测术、风水术、择吉等等,都是为人进行趋吉避凶的一门学问,目的是减少人们的痛苦,增加别人的幸福和快乐。
只要不为艰深隐晦古文字所迷惑,而困顿,其实学习《易经》是一件非常令快乐而且享受的事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最后达到“乐天知命故不忧”的人生境界。
《易经》是一本非常渊博的经典,教人学习广博的知识,不要偏隅一处,成为专家,一成专家学问就窄了;而是要成为通家,学习一切的人类文化知识来充实自己,以“仰则观象于天,俯则察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的心态来学习,用的一种归纳类象思维,把复杂的东西归纳为简单化,厚积才能薄发,做个有学问有修养有道德有能力的人。
学《易经》,最重要的是学习它的理论性的东西,用它来启发我们的思维,指导我们的思路。儒学不能停留在满嘴仁义道德的教化层面上,而是应该以易术为本,以仁义道德为用,才可达外圣内王、大道通畅的境界。
《易经》中有八个卦,乾卦讲的是自强不息,教人以勤奋上进;坤卦讲的是厚德载物,教人以谦虚包容。震卦教人以勇敢动力;巽卦教人以细心和蔼;坎卦教人以智慧变通;离卦教以人热心礼貌,艮卦教人以刚毅自信;兑卦教人以喜悦欢乐。
《易经》包罗万象,容纳天地宇宙的智慧,通过学习,人的心胸就会由狭窄变得开阔,知识有肤浅变得广博,人格由自卑变得自信,智慧圆融,返朴归真,诚若孔子言:“刚毅木讷近乎仁。”成为完美的人格修养。
妙妙子道:“想不到《易经》的作用那么多,有空我也学习一下,那个发明《易经》先圣,实在是大伟大了!有时间希望再和先生饮茶,聆听先生的智慧之音。”
天渐渐暗了下来,爷爷说:“天凉了,二子,不,应该喊你孙先生了,咱们收拾一下东西,今天晚上就和真君们和住上一晚如何?”
一句孙先生,再次把二子羞得脸通红,忙起身下山搬行李去了。
三清殿上,二子点上盒灯,我闲来无事,仔细打量三位真君的塑像。
一通忙活完,爷爷坐在铺好的地铺上,又为孙先生讲解起道教,我赶忙将鞋子脱下,钻进铺盖卷,生怕漏掉爷爷的故事。
爷爷说:当中的这尊是“元始天尊”,被视为最高之神,左边是“灵宝天尊”,右边是“道德天尊”,两旁诸神归为三尊之下。
爷爷提及三清道尊,似乎是对我好奇心的满足,我看也是对二子知识的传授,二子哥坐在爷爷身旁,毕恭毕敬的洗耳恭听爷爷讲解。
爷爷继续说:
众所周知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之一,更是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以神道设教。既是追求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道教“贵生”是它的特性之一。
阐述我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又是道教在阐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人本主义,其依顺自然求其逆返天道的“求生”、“贵德”建立天道共享的太平极乐的大道“无为”境界。
----道教的神道设教,融汇了道家思想,儒家伦理思想,佛教禅学。道教文化以“天、地、人三才理论灌入《易经》卦气论。形成一整套“有为法与无为法”相互转化的道学理论无非是阐述“宿缘论”、“造化论”、“元神论”三论的和谐与统一。
先说道教的宿缘论,就是每人的生辰八字,这在天道来讲,只是一个象与气数。在人道来讲就是人与父母关系,人与兄妹关系,人与组建家庭“繁延”关系,人与自然气运关系,人与人社会关系等等,我们称为“宿缘论”。对于每个人来讲是血脉关系。人类不断得繁延组合,共求生存。形成民族,国家。
----故此,以单个的人来讲,他具有遗传因素。又生、老、病、死、苦是人类宿命论的必然过程。悲、哀。喜、乐就是由血脉与人与人之间共求生存所造成。
因此,人出生一瞬间的年,月,日,时。在时空学来讲,只是一个灵气的符号代码。没有其它意义。我们只是用生、克、制、化的五行学说,作一物象类比。
再说造化论。
每个人,他即可以后天论,又可以先天论。对与每个人以他的父母生他而论,他的出现是父母的后天。父母是先天。父母是二,他是三。
由此每个人是一,又是三,每个人必有父母的基因,又有自己个体的派生基因,我们将称:个性。人的个性一出生的瞬间我们认为单个体的造化已经开始。
道教称的前世,与佛家讲的是有所不同的。
道教讲的前世是血脉关系向历史倒推,既可将由母系的血脉历史倒推,在今世的反映,又可由父系血脉历史倒推,在今世的反映,这就是禀赋。
在道教来说,祖气已脱。父母气已脱。只保持血缘的相互感应,此时的个体已成先天,家庭的再组,儿女的繁延,也是一个造化过程。妻子的面临,有增福德与减福德,儿女的出现,也有增福德与减福德,等等这一切,与上面的宿缘与个体的造化,形成了一个人生的生、老、病、死、苦里程碑,就是帝王也逃脱不了。
这就是道教文化已很彻底的揭示了人生。
我们再说说道教的元神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