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以道观象(一)
第355章以道观象(一)走出二姑家,爷爷头里走,二子和我牵着马车在身后跟着,出来二姑所在的村子,二子走不多远,看爷爷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在爷爷身后小声说:“爷爷,我饿了,找个地方吃点东西吧?”
爷爷抬手一指,也不说话,继续前行。
顺着爷爷手指的方向一看,前面不远处有一座山,半山腰上,隐隐约约有一建筑矗立在那里,远看似是庙宇。
“爷爷,为什么不在那个二姑家吃些饭再走?”二子问。
“我想让你知道,孙先生,若单单拿这些去换口饭吃,那你就别学了,我就不喊你先生,回头再叫你二子算。”
爷爷虽是轻描淡写,但话里的威严,让我听出份量。
只此一问话,我对爷爷为什么是二指先生,而不是手执招牌,沿街摆摊求财的、给大户人家看风水的、给穷途未路之人算命赚钱的另一类“先生”了,他们学的是生存的技能,而二指先生当中会出现刘伯温、姜子牙、诸葛孔明,等等旷事奇才,也会出现像爷爷这样的,成为一个地方的灵魂人物。
爷爷是想让二子成为包罗万象的大家。
我想我和二子都明白爷爷的意图。
爷爷也不再说话,他竞直向上山的建筑走去。
山脚下,二子喊过我来,一起从车上拿下一些酒菜,和水壶,将白龙马留在脚下,提着东西来到山上的房前。
一打量,这是一座道观,规模不小。
道观的院墙全是就地取材,用石头垒成,山门牌坊的门匾上书写着“白云观”三个大字,山门两侧上写有一副对联:六朝古刹;七祖道场。
我进到观内,将东西放在一石亭内,信步游览起这所白云观。
道观建筑一如古典宫殿庙宇的特点,山门牌坊为中心门,高大宽阔。入山门为一宽敞院场,左右各立一华表。
正对山门为观中主要建筑三清大殿。殿内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巨大的塑像,一眼望去让人心生敬畏。
院子右侧建筑为太和楼,左侧为中和楼、圆玄山庄及安老院,另建有观音殿、斗姥殿、太岁殿。
这可以说是有史以来见过的最大的道观,虽说道观气派庄严、恢宏,四周环境雅致,可是难遮败落的景象,与我常来常住的大悲寺相比,一派凄凉,观内空无一人,杂草丛生。
我返回石亭,见爷爷正在对孙先生的问题做出回答,看得出来,师父正在进行传道。
等我坐下,见二子一边吃着东西,一边不住的向爷爷问这问那。
“爷爷,佛教和道教有什么不同?我看都差不多,有时候我看见里面都供奉菩萨、关公之类的。”
爷爷微微一笑,随即侃侃而谈:道观照古人由右自左的书写方式,应为观道,因而有“道观观道”之说。
观就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天文观察台”。
道作为中国古代一种至高的精神追求,凡人皆以仰望,故借观;观道,如同观察星象一样,深不可测,只能揣摩。
道观之地,乃窥测无上天意所在之所,后世亦解为某种处所。即是道士修炼的地方。又被称作道教的庙,道观是道徒炼丹和信奉供奉三清的道场
道,要求的首先是一个诚字。大意是:默守、诚愚、默讷、柔拙。做到这些便能实现忘形、忘我的清修的境界。
道观里的道士,供奉三清道尊,属道教。
我们常见的有城隍庙、虹庙、清虚观、仙鹤观、白云观、关帝庙等等。
道教之源,出自战国时哲学家老子的道家。东汉人张陵以老子《道德经》为宗义,教人以诚信,为贫苦百姓建造义舍,发放义米义肉。张陵被百姓奉为“天师”,道教由此产生。
道教教义中有禁绝邪恶,引人向善的性质,所以受人崇敬。
即然说区别,那再说说寺庙吧!
寺庙里是和尚,供奉佛祖,属佛教。
道观是供奉道教神仙的,寺院是供奉佛教佛祖菩萨等神仙的,而庙,现在一般是宗教建筑物的通称了,但也有专门供奉一个神仙或菩萨的也叫庙,就像观音庙是专门供奉观音的,观音是佛教的,土地庙是专门供奉土地公公的,土地公公是道教的。
你们有没有仔细观察出来?道整体颜色结构偏灰,黑,佛则偏红,黄。
我和孙先生一想也是,期侍爷爷给予解答。
爷爷祥解道:自古以来,佛教与道教之间有“佛道相轻”一说,我倒是听说好像元朝时候,朝廷曾组织过一次佛道大辩论,当时道教以全真派为首,遍寻天下道籍,试图借机与佛教展开哲学大辩论,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和知明度。
辩论异常激烈,两派互相不服。后来皇帝判定佛教胜利,我想当时朝廷之所这样做,或许是天竺和蒙古都非汉族的缘故,是不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借此来削弱当时盛极一时的道教组织,唯恐汉人借道教发展壮大成为危及元朝统治渠道,于是想出此法,遏制了道教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同时毁灭了很多道家典籍。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测,回到对比上来,二者之间更重要的是相互吸收,以至于民间许多贩夫走卒误以为“佛道本一家”,你看,道士与和尚都吃素,还有这些出家人都不结婚生孩子。
道教吸收了很多佛教的菩萨,好像封神演义就有“文殊广法天尊和普贤天尊”。当然佛教也吸收了道教不少东西,例如玉皇大帝就成为了佛教的护法天神——仞利天,还有斗姆也成为摩利支天在中国的化身。
道教本为多神体系,不但大量吸收民间信仰,同时也吸收其他宗教比较有信仰力的神明进入其神系,观世音在道教之中是有神号、神位的,观世音在道教中号“圆通自在天尊慈航道人”,不但观音有号,其他佛菩萨也都有神号!不但佛教的佛菩萨被吸收,儒家的孔夫子也被吸收进道教体系,“大成至圣先师”是也!
妈祖和关帝一样,本为民间信仰,后来也被吸收进道教神系!而乌山照的天君,原是琉球人,因救民有功,被道教吸收,称为南天门守护天将之一,由地区信仰神明,近而被道教吸收为道教神明,并为其编定了道教神明的身份象征——“诰”!
至于佛教护寺伽蓝菩萨多为关公,也有一些是用历史人物或者地区信仰神明充当!在福建闽南厦漳泉一带,因迎合民间信仰玉皇大帝,他们老百姓称其为“天公”,一般佛教的大殿外多加设一个“天公炉”,信徒多先向玉皇大帝上香后,进入大殿再向各位佛菩萨上香,虽然这是特殊地域性的,但也说明了并非佛教不供奉道教神仙!
至于“朝天阁”,这只是个名义!朝天阁有的供奉玉皇大帝,有的供奉妈祖,有的供奉观音,有的供奉孔圣,这是不特定的!就如同道教的庙可以称观、宫、庙、祠等一样!
对爷爷的博学,我只能用“叹服”两个字来表达!
我问道:“爷爷,经常会看到寺、庙、祠、观、庵等建筑,那么,寺、庙、祠、观、庵,在名称上看有什么区别呢?”
爷爷对我好问,点头表示赞许,他解答道:寺、庙、祠、观、庵,有些人把这些建筑物统称为宗教建筑,这是错误的。又比如俗话讲“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其实这也是错的,和尚并不住在庙里。
区别在哪里呢?让我告诉你们。
寺,《说文》云“廷也”,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寺人的官署称之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
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太常寺则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
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之“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