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五蕴(三)
第240章五蕴(三)第三天早课,长老讲到受蕴,他说:
“受”是内心领纳所缘的境界的心所生法。内心领取纳受外境,生起一种心念,它会对顺、逆的外境产生三种不同的感受,既是苦、乐、舍(不苦不乐)受,称为三受。
苦受:领纳逆境,身心逼迫,刺激太强,身心感受到苦。
乐受:领纳顺境,我们所喜爱的境,身心适悦。
舍受(不苦不乐受):领纳中庸性的境,身心处在不苦不乐的感受。
受的来源:我们凡夫的感受与所知的一切皆从六根而来。
眼根所生受--眼睛看到色彩的明暗,并非看到东西,它是看到光线。
耳根所生受--耳朵听音调的高低,以及声量的大小。如果音调太高、声量太大的话,它受不了,苦死;耳朵听到和谐的声音受乐;如果没有声音,耳朵就处在不苦不乐的状态。
鼻根所生受--鼻子是嗅香、臭的味道,而香、臭又分为浓烈与清淡。如果味道很浓重,我们一闻,鼻子就塞住,它抗议受不了--苦,如果闻到好味道,鼻子就很舒畅,它受乐。
舌根所生受--舌头舔到味道,会生起苦、乐、舍三种感受。
身根所生受--身体接触到东西,也会生起苦、乐、舍三受。
意根所生受--意所知的是我们的法尘,也就是心念。
我们还有思想上的忧授与喜受。忧受是担心、忧虑种种的事务;喜受就是对事务产生快乐的心情。忧受与喜受是一念一念的心,心心相续而产生,并非由六根而来。比如你想起一件快乐的事情,你内心很快乐,这就是喜爱。苦、乐、舍三受是六根“接触外境后”,加上烦恼而生起的感受,所以忧、喜是烦恼,苦、乐、舍不是烦恼。
色蕴有形状,可看到,它很重要,被列入五蕴中是理所当然的,那受蕴呢?
它之所以也被列入五蕴,是因为我们的六根无时无刻都跟六尘接触,既是眼、耳、鼻、舌、身、意念念都在受的作用中。
受蕴是无量无数相续不断的受心所集为一聚。这个受心所是无量无数刹那生灭的苦、乐、舍三种感受,它们生生灭灭不已,称为受心所。
构成我们的五元素之第二项是“受(感受)”。它在自我妄见中也扮演著另一个重要的角色,原因在於我们深信“感受”是我们的。
我觉得很好或不好,我觉得快乐或不快乐。既然如此,我们为何没有驾驭它们的能力呢?我们为何无法时时感到美好、永远感到快乐、警觉和舒适呢?事情为何不是如此呢?到底是谁在掌握这一切?
自我的妄见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我们深信这色身和感觉都是我们的,但是,我们仔细观察时,结果一定是对它们束手无策。
这一切都只是现象,我们为何会认为这就是“我”呢?当痛苦、悲伤、倦怠、懊恼等感受现前时,我们就跟著痛苦、悲伤、倦怠、懊恼,而没有认清感受已经生起,而且一定都会消失—所有的感受都一样,反而却深陷其中。
我们只要将在悲伤、懊恼、倦怠或怨恨上的注意力转移开来,它们就会消失的。
然而,我们却一再地相信感受是与我们同在的,而且还随之起舞。当嗔怒现前时,人们会生气,而不会说:“啊!是的,这是嗔怒的感觉,它终会消失的,所以我得将注意力转移开来。”
唯有相信“我是此身、我即此受”才会造就出我见。
李尔接过长老的话来,他讲了个故事:
有个女孩跟妈妈大吵了一架,一整天在外面闲逛,直到晚上,她来到一家面摊旁。
老板亲切地问:“小姑娘,要不要吃面啊?”
她不好意思地回答:“可是我没有带钱。”
老板听了大笑:“没关系,今天就算我请客吧!”
女孩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不一会,面来了,她吃得津津有味,并说:“老板,我们素不相识,你却对我这么好,不像我妈,根本不了解我的想法,真气人!”
老板又笑了:“小姑娘,我只不过给你一碗面而已,你就这么感激我,你妈妈帮你煮了二十几年饭,你不是更应该感激她吗?”
被老板这么一说,女孩顿时如梦初醒,飞奔回家。
才到家门前巷口,远远看到妈妈焦急地张望,她还没来得及开口,只见妈妈迎了上前:“你一整天跑去哪里了啊?吓死我了!进来把手洗一洗,吃晚饭了。”
这天晚上,这个女孩才深刻体会到妈妈对她的爱。
中国字很奇妙,思、想、念三个心理境界各有其范围。
“思”是比较细致的;
“想”我们马上就会讲到;
而“念”则属于后面要讲的行蕴了。
这里说,“想”具有很大的力量,能够抓住东西或境界。
所以说,信宗教的人,诚心祈祷,往往会有好的结果,那是因为想的增胜力、加强力的作用。
再好比说,修密宗的人都要观想,就是利用想的力量,如果在讲话做事时,你也能清晰的观想到观音、文殊菩萨像的话,在密宗中就叫观想成就了,那已经很难了,已经是相当高的功夫了。
我们现在活在这个世界,是受报应来的,有的人报应好,一辈子无病无痛,一辈子不知道伤风感冒是什么。
相反的,有人则是一天到晚生病。像我们吃完饭,坐在这里研究佛学,觉得蛮有福报的,不像其他人,
有些人拼命挣钱,虽然我们觉得那样很痛苦,但他们觉得那样也很享受啊,这就是各人的受、报不同。
同样的道理,现在大家坐在大悲殿里,看到的是佛像的颜色,即光线,并不是看到佛像。
眼睛对颜色有三种感受,比如说光线很刺激,它直射到你的眼睛,你想都不必想,眼睛马上闭起来,当时眼睛在受苦;如果当时的光线很柔和,看了很舒服,那就是眼睛受乐;如果光线没有什么作用,你没感觉到什么,这时的眼睛是处在不苦不乐受(舍受)中。
不同的众生对颜色有不同的爱好,碰到所喜爱的光线,就感觉乐受;人类喜爱柔和的青色和蓝色,眼睛看了很舒服;如果很暗的颜色,眼睛看不清楚,就会很辛苦。同样的,我们看到强烈的光线,眼睛感觉的刺痛,那时的眼睛在受苦。
以下是第四天的早课内容。
长老评述“想蕴”。
让我们辨识事物的“想”,是下一个构成我们的元素。
当眼睛见到东西时,它只会辨识形状和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