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五蕴(二)
第239章五蕴(二)第二天早课,讲解的是色蕴。
说实话,对于长老的经解,看的我有些吃力,抬头看长老一丝不苟的读李尔的文章,我定了定神,一字一句的看第二天早课的内容。
一上来是长老所讲述的内容。
色蕴的意义:色是有质碍,占有一定的空间,久后会变坏。
色所指的是一切物质,以及一切物质的活动现象。比如:矿物是物质,它肯定是属于色蕴;但是声音,并非物质,是物质所震动的现象,故它也属于色蕴。
古代印度人把世间的物质,分为四种性质称为四大。
色是由四大种造,一切物质皆具四大种。
所谓四大既是:
一者、地大--坚硬性之元素;
二者、水大--流动潮湿性之元素;
三者、火大--热暖性之元素;
四者、风大--轻浮流动性之元素。以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此四大是指物质的三态以及热的能量:地大--物质的固态;水大--物质的液态;火大--热的能量;风大--物质的气态。
故四大并非指地、水、火、风,它是指物质的四种性质,只是用地、水、火、风做代表罢了。
经纶上说每一种物体都具有四大,比如说海水,它具有水大多,地大、火大、风大少。如果海水加热,它的火大就增加了。
又比如说一块石头,它的地大多,水大、火大、风大少。如果石头冷的话,火大少;石头热的话,火大就多。
佛教对物质的分类比较注重直觉的分析,即是我们的感官接触物质时,直接的了解它,并非像研究物理、化学那样,用各种仪器来研究,发现、明白里面包含何种元素,佛陀是依据当时的社会人文条件方便说法。
它着重于指导我们认识物质和心之间的关系,所以佛教是以物质的活动与精神的活动,在心与境的互相作用上,作了一个很特别的分类方法,既是将色法分为内色和外色,内色有眼、耳、鼻、舌、身五种;外色有色、声香、味、触五种,合称为五双色。
内色外色产生的知觉
眼根——色尘——眼睛看到颜色
耳根——声尘——耳朵听到声音
鼻根——香尘——鼻子嗅到香味
舌根——味尘——舌头舔到味道
身根——触尘——身体接触到东西
谈到五双色,那就要讲到“根”,我们经常说六根清净,六根不净,那六根是指什么呢?
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
六根所对的境称为六尘,既是色、声、香、味、触、法。
接下来,长老的经解上注释道:以下是李尔施主对色蕴观点。
说色蕴,用现代的话来解释,色蕴是物质的、物理的,包括地、水、火、风“四大”。
所谓四大,也就是四种大类的意思,地是坚固性的,水是温性的,火是热能,风就是气,是动性。两千多年前,科学还不发达,佛就简单的把色蕴归纳为四大。
严格来讲,还应该加一个空大,一共是五大,但一般只提四大。
整个五大是属于物的方面,四大是物质的,空大已经接近物理的了。
注意,我们可以看见的天空的那个空是有相的空,属于色法,色蕴,不是般若的空。我们身体的气、脉、血、热能,乃至拙火,都属于色蕴的范围。
佛陀在《相应部.大品》的经文里说:“诸比丘,就有如要量大海洋的水是不容易的,不能说它是这么多容量的水,或几百倍这么多容量的水,
或几千倍这么多容量的水,或几十万倍这么多容量的水,而只能称它为一堆不可计数的水,它基于堆的含义而被称为蕴。”
因为一点点的水不能被称为一堆水,而只有大量的水才能如此称之。同样地,少量的灰尘不能被称为一堆灰尘、少数几只牛也不能被称为一堆牛、
少量的兵力也不能被称为一堆兵力、少量的福业也不能被称为一堆福业,因为只有大量的灰尘才能被称为一堆灰尘;只有许多牛等才能被称为一堆牛、一堆兵力及一堆福业。
而在诸如此类的经文里:世尊看到一大捆的木头,被恒河之流冲走,它是基于概念的含义,而被称为蕴。
但在《相应部.六处品》里,戒蕴、定蕴,它是基于美德的含义而被称为蕴。
在《法聚论》的经文里:心、意、心智……识是属于识蕴,它是基于分类的含义而被称为蕴。
在此,它指的是堆,蕴的这一项含义包含了球、量、群及堆的含义,因此当视诸蕴为拥有堆之相;也可说它为拥有部份的含义。
因为在这世上,有些人在还债时说:我们将分两期(蕴)还债;我们将分三期还债;所以也可说诸蕴拥有部份之相。
所以,在此的色蕴,是指色堆或色的部份。受蕴是指受堆或受的部份,而想蕴等的含义也应当以此类推。
据说,有一位女人,跟随商队旅行。
由于大家缺乏水份,被商队的人们在夜晚时,将此女遗弃在沙漠里。
当白天,太阳升起时,沙漠里的沙地,被晒得灼热了。由于此女不能再站在沙地上,于是她把头顶上的篮子,拿下来放在脚下,然后站在其上。
当那篮子也被晒热时,她不能再站在上面了。所以,她把上衣脱下来,放在篮子上面,然后再站上去。
当那也变热时,她把抱在怀里的孩子,面朝下地放在那件衣服上,而悲泣地站在那孩子的身体上面。
由于被烈日曝晒,最后,她和孩子,都被晒死在当地。
知道我们会死是一回事,但是,内心确实地了解自己的死亡,并能以平常心去接受,则又是另一回事。
五蕴有其最大、最醒目的对象——身,没有人能忘却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