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五蕴(一) - 二指先生 - 笼中虎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二指先生 >

第238章五蕴(一)

第238章五蕴(一)长老读李尔先生的“思无邪”之前,我还记得我对长老说:“佛教的博大精深,不是我一个小孩子能读得懂的。”

我说的是实话,长老却夸我有理解力,有见识,也承认佛经的晦涩,让人看得懂,常常让人读不下去。

好吧!在长老看“思无邪”的同时,我也看长老是如何讲解“五蕴”的。

长老的经解写道:

佛学经典有“经”有“论”,“论”是菩萨们引申、演绎佛的教法所作的著作。最初,世亲菩萨提出《大乘五蕴论》,安慧菩萨将它扩充,写了《大乘广五蕴论》,把五蕴的道理作了仔细的分析。佛教修行以五蕴为基础。佛法最重要的就是五蕴论,我们修行学佛,以及任何佛法以外的旁门左道,乃至魔道,一切的修持都离不开五蕴。

根据佛法的归纳,生命就是一个五蕴。

不管你是修持大乘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还是小乘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都是以五蕴为基础。在这里先为大家定义几个名词。

五蕴就是五个范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六根是根据五蕴分析出来的,指的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六识指的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

与六根相对应的外在世界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六根对应六尘,中间靠六识起分别作用。

六根、六尘、六识加起来一共十八,叫十八界。之所以叫“界”,是因为六根六识六尘各有它们自己的范围与界限。

与眼相对的是色,与耳相对的是声,与鼻子相对的是香臭,与舌头相对的是味道,与身体相对应的是饱饥冷暖等,与识相对应的则是各种各样的思想情绪,它样各有各的界限。好比说,耳朵不能看色,鼻子不能听声。

所以十八界也就是我们这个肉体生命与外在物质世界发生的作用。

六根、六尘合在一起也叫十二根尘。

首先要了解五蕴的道理,

“蕴”是新译,梵名塞建陀,是积集的意思,有蕴藏、含藏在里面的意思。

也有人翻译成五阴,是旧译,有盖住的意思。

就好像说众生清净光明的佛性被盖住了,不是阳面,而是黑暗、无明这一面。两种翻译都对。浓缩归纳来讲,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的作用都属于五蕴的范围。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既是五种聚合,即所谓的色、受、想、行、识。

色蕴:即物质的积聚。

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即身躯);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所知的外境,这些都包含在色蕴之中。

受蕴:即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舍得意思就是不苦不乐,共有这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固受有苦、乐、忧、喜、舍五种性质。

想蕴: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即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行蕴:“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作的行为有善、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

识蕴:佛教对识蕴的解说有大、小乘的区别,在此依据大乘的分类来解说:识蕴分为八识,它又可分为三类:

一者为心,它集起诸法,并能生起种种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

二者为意,它恒思量,即我们有一种心念,它一直执著有一个“我”,这就是末那识,称为意。

三者为识,既是了别外境;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称为识。有时候,心、意、识总称为心,也称为识蕴;识能够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因为由它带动其他的心念,以它为主,故称为心王,随它而生起的心念称为心所。

五蕴包含了色、受、想、行、识这五类的法,各个合为一集,都是因缘和合的,它们相续不断的生灭,故五蕴的意思是五种不同的聚合。

五蕴也被翻译为五众或五阴。

“五众”是五种众多的法聚合在一起;

“五阴”是五种法遮盖住我们的智慧之意。

佛陀为利根的众生说五蕴;对智慧比较差的众生,佛陀则为他们演说十二处、十八界。

五蕴,是指金,木,水,火,土,的生相,

五蕴皆空,这里的空,是透彻,明了众生的意义。

完毕,长老对众弟子讲道:“今日我佛有缘,这位李施主介绍给大家认识,是省里的博物馆领导,见多识广,今日早课,我请李施主过来,共同研习佛教里的“五蕴”,大家一起讨论。

李尔讲道:

我读佛经时,经常遇到“五蕴”一词,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

我曾经闻听一段对话:

一座大山上有个小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徒弟。

这天,来了一个达官贵人,为小庙捐了很多财物。他在庙里住了一段时间,得到了老和尚和小徒弟的热情接待。

他告辞后不久,又来了一个书生。

这书生衣衫褴褛,面黄肌瘦,饿得晕倒在庙门外。老和尚见了,叫小徒弟将他扶进庙里,同样吩咐端上最好的茶,准备最好的斋饭。

小徒弟心里嘀咕起来——上次那位达官贵人,为庙里捐了那么多的财物,自然有资格喝最好的茶,吃最好的斋饭;如今,一个不知哪儿来的“叫花子”,师父还如此厚待他,难道师父是老糊涂了?

书生住在庙里的那段时间,小徒弟没给他好脸色看,有时候趁着师父不注意,就端出已经馊掉的斋饭,还不给他吃饱。

书生告辞后,老和尚用泥巴塑了一个菩萨,放在庙堂正中,对小徒说是庙里新近请的菩萨。

小徒弟每天都很认真地给菩萨上香,对着菩萨叩头,虔诚地念经。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