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黄会(四) - 二指先生 - 笼中虎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二指先生 >

第251章黄会(四)

第251章黄会(四)

一路介绍了巫术,茅山道士,阴阳先生,神汉、神婆和二指先生,还没说到黄会为何选在苏州的城隍庙会之上?

谈到庙会,应该先谈“社”。社,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

“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用以借指国家。

周朝时,王为群姓立社,称为太社,自为立社,称为王社。

诸侯为百姓立社,称为国社,自为立社,称为侯社。

百姓二十五家为里,里各立社,称为民社或里社。而社神是土地神,为民社的精神支柱,民众向社神祈求风调雨顺,就要进行社祭。

社祭时要有舞乐,自古以来,祭神时总少不了舞蹈、音乐,这对后世庙会上祭神、娱神以至娱人的活动无疑是有深刻的影响。

为了求得祖先及神灵的保佑,先民们选择了在宫殿或房舍里供奉与祭祀的方式,来与神灵进行对话。祭祀之日,为渲染气氛,人们还为神灵演出一些精彩的歌舞,庙会便由此形成。

所以社祭是中国庙会产生的主源。

提起中国古代的庙会,人们会联想到“庙”,认为庙就是道观寺庙,顾名思义,庙会就是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活动。

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故称“庙会”。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出现空前的大影响,甚至成为统治阶级文化及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佛教庙寺林立,石窟大兴,佛事盛行,崇佛成为民间信仰的主流,佛事渗入庙会,使庙会文化呈现出更大的宗教特征。

在唐代社会,庙会经过了漫长的发展与演变,在祭祀神灵的礼仪和娱神艺术,贸易对庙会的固定作用和促进作用等方面,都表现出成熟的品格。由于经济的繁荣,商贾贸易与民间娱乐逐渐加入到庙会中来,使庙会成为庙市。庙市的发展标志着庙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即由原来的单一的祭祀转向了祭祀、娱乐、贸易、交流等多元化形态,具有了更大的民间性。

这样,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庙会都得到了充足的发展。

同时,这一时期的道教也逐渐形成。它们互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在南北朝时都各自站稳了脚根。而在唐宋时,则又都达到了自己的全盛时期,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戎、水陆道场等等。

佛道二教竞争的焦点,一是寺庙、道观的修建。二是争取信徒,招徕群众。

为此在其宗教仪式上均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这样,不仅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而且许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随喜添趣。

佛、道二教,他们还在寺、观中举办道场,定期进行一些法事或佛事活动,坐等信徒俗众前往斋戒听讲,顶礼膜拜。

原来属于民间信仰的报赛酬神活动,纷纷与佛道神灵相结合,其活动也由乡间里社逐渐转移到了佛寺和道观中进行,在佛、道二教举行各种节日庆典时,民间的各种社、会组织也主动前往集会助兴。这样,寺庙、道观场所便逐渐成了以宗教活动为依托的群众聚会的场所了。

于是过年逛神仙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过年内容。

起初,黄会的举办,都是推举出黄会执事之后再定,定下执事,执事所在地就是举办皇会的所在地。

后来,发生了一件事决定了要选固定的举办黄会的会场。

话说这一年召开黄会,王母娘娘选出十位有成就的二指先生,还有和阎罗王共同推选的要退出黄会筹委会的人的名字,要把这份名单送到阳间黄会筹委会,当时神仙吕洞宾在瑶池做客,本来是向王母娘娘告假,称要到人间苏州逛庙会,娘娘一听,就把这个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吕洞宾,请他一定要把她所选出的十个优秀二指先生的名单,还有要退出黄会筹委会的人名,一并交给黄会筹委会。

吕洞宾满口答应。

吕洞宾会化作凡人来到庙会,苏州人也自嘲的把人山人海、人挤人的庙会说成是挤神仙,挤到了神仙就会交上一年的好运气,于是就有了为苏州方言——轧神仙一词,意思为人多拥挤,轧在苏州方言为人多拥挤的意思,相当于挤,苏州人有轧、闹、猛一说。

该词最早起源于四月十四日是八仙之一的吕纯阳的生日,据说吕纯阳生日那天要化身乞丐、小贩,混在人群之中济世度人,因而逢此盛日每个人都可能是他的化身,轧到他身边,就会得到仙气,交上好运,这样你挤我挤的,叫作“轧神仙”。

一年一度的盛大庙会,空前热闹。

神仙庙附近小摊林立,各色小吃、工艺品、花鸟虫鱼,应有尽有。

礼社神仙庙原称白云庵,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附近的信佛老太都要聚集在白云庵烧香念佛,祈求太平、生活安康。

有一阵子,礼社老弱幼童普遍出现伤风咳嗽,并高烧不退,好象瘟病蔓延似的。

一日,众位老太在此烧香磕头,口中虔诚念道:“捆捆天香入云岫,白云悠悠解愁忧。但愿老少消瘟病,但愿人间保太平。”

老太刚把话说完,只见一股缭绕的香烟随着一团气流直向空中飘去。

这是道教八仙们云游到此,云游在前的吕洞宾就是吕纯阳,他与铁拐李顿时说道,“好一阵异香啊!看来那里的众人有难解之愿,待我们下去看看如何。”

这时的吕纯阳对铁拐李说,今朝刚巧是我生日,你的宝葫芦借我一用,就向礼社飞驰而来。

转眼间天空刮起闪雷狂风,狂风夹着闪雷暴雨倾盆而下。

这时,礼社白云庵里突然闯入一人,只见他疯癞落脱、麻屣鹑衣、浑身湿透,状似一个叫化子。

众老太一看,其人面色苍白,眉慈目祥,手捏一只葫芦,似有仙气道骨。

只听此人口中念念有词:“神仙好、神仙好,神仙便是心愿了。若不了、便不好,身迷怪魔不得了。若要好、须是了,病魔一去神仙笑。”

众老太听了,都不知这人满口说些什么,什么神仙、神仙,好了、好了。

接着此人说道:“你们若果听见神仙来了,好了二字,也算明白了。”

于是,念佛老太太仿佛明白了什么,顿生慈悲之念,纷纷嘘寒问暖,有的老太太还回家取衣索食,款待这位蓬头垢面的神秘来客。

这时,不少老太太问此人,你姓什么,为何来此。

只见他索性躺卧朝天在地,把葫芦口对着嘴巴在吹,众老太顿见葫芦里喷出迷雾玉液,有阵阵奇香袭来,沁人心脾,神清气爽。见此人嘴紧贴着葫芦口“口对口”还在不断地吹,众老太都看呆了,都双手合一,嘴里念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菩萨保佑、老天保佑。”此时,堂外仍是电闪雷鸣,大雨如注,日至夜暮,众老太就选取一处净地,留那人住宿过夜。第二天清晨起来,风停雨歇,曙光初照,空气新鲜,让人精神一爽。

众老太乎醒悟了什么,赶紧来见此人,只见那人已不知去向。

于是老太们走向礼社街,向行人问讯,其中有一位行人说,看见一个衣着不整的叫化子,手里好象还捧着一只大葫芦在不断地抖动。

其中有几位老太异口同声说:“隔夜那葫芦里飘出来的香味,闻了以后感到格外舒畅,好似一股仙气,原来的头晕脑涨和伤风咳嗽都没有了,一些多年落下毛病似乎消失了。

还有些老太也说,她家孙子孙女这几天的高烧退了,鼻涕眼泪不流了,身体又活泼多了。

于是,其人其事一传十,十传百在整个礼社镇传开了。使很多人都到白云庵宋闻一闻“仙气”的余香,个个喜形于色说是“神了、奇了,是神仙来了、神仙来了啊!”此时附近的几位老族长也一齐来到白云庵探个究竟。

其中有位见多识广、知识渊博的薛氏老族长听了众老太的细说以后,顿时拍腿彻悟朗声大笑说:“你们说那神仙口对口地吹,上面一个口,下面一个口,不是表明自己姓吕吗?这是道教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吕纯阳啊,真是礼社有幸,百姓有幸啊。那吕祖师一早出来巡视礼社街,并把宝葫芦的仙气洒在这里,是神仙对礼社的恩赐啊!看来只要世间太平,礼社这块礼仪富饶之地,将世世代代繁荣昌盛啊!”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