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底细 - 修行在九七年的深圳 - 老虎战车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7章底细

第二天,全乡都在议论乡长和长官夫人在乡招待所里的风流韵事。

早自习过后我在办公室里愤愤不平:“我安排的饭局,夜里晚了找不到车送人家,住在招待所,无可厚非的事情,怎么连学生都开始议论起来了。”

“别解释,大家伙心里都知道,农村就这样。”高老头,看着我说完。转过头就跟刚进来的音乐老师说:“大白兔又开始了。听说没?”

“听了一溜道了。脸都丢尽了。”音乐老师满脸的极度不屑。

“说说你那个版本。”高老头明显的一直高涨。

不是说农村就这样吗?我看像高老头这样的人才是农村的悲哀。

我无奈地摇了摇头转身上课去了。

刘班长由于打铃事件失去了人心。上周五虽然喝多了点,但是在坐上拉木头的大卡车往乡外走的的时候,看见我们的刘班长一脸寂寥地一个人在马路牙子上低着头,踢着脚下的小石子,远处他原先的玩伴玩的很开心。

原来的班长现在的学习委员,崔同学最近人气飙升。性格和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改观。

孙同学依然高冷,心中有数就是不说的样子。也是班级里唯一跟我比较亲的人。她会在课间在我周围默不作声的整理着作业和教科书什么的。像个小秘书。

今天的议论管同学也是有耳闻的,一早长官夫人还到班级里看了看自己的姑娘,还带了些小零食。母女关系很好。

我上课之前还是有些担心这位管同学的,我知道她会不会消沉,会不会激进。上课时格外地注意她。

她的表现不能说好,不能说不好,课间表现的比以前安静。

课上眼神里似乎流露出对关怀的迫切需要。

主动提问她的时候,她回答的声音和语气还有些委屈。

不好琢磨的一个小女生。

课间回到办公室,高老头正在兴高采烈地讲解着第三个版本。

这是只争朝夕啊,照这个速度,不等到天黑都能出一部历史长剧了。

受不了这种气氛,我从办公室里出来,提前站在操场上等上课铃。

一边等,一边琢磨,其实乡镇学校是个散播谣言的好地方,不管真假都会被学生带回到各自的小家庭当中去,还能用一句童言无忌作为谎言被揭穿的挡箭牌,给这个谣言的散播提供了无压力、无责任的散播温床。

好多港台片都有学生和校园的重头戏,以前不理解,经过这件事情我完全明白了港台导演的高明之处。校园是个需要重点保护的地方。不仅仅是学识和道德方面。

中午在宿舍吃中饭。

高主任说什么也不留下,宿舍里就我们几个。

潘师傅主灶,我、杨老师、孙老师和女教师李老师同进午餐。

午餐前的一小段时间里无意中问了李老师为什么星期日没有回家,意外的得知李老师家居然是北京的。

我的天,北京人来这里出乎所有人的意外。

毕竟在这个工作靠分配的年代,每个岗位都会留给本地或者周边地区。

向李老师这样再不济也会分配到北京郊区,那里可比我们这里强多了。

跨地区和地域的来的也不是没有,很少,而且都会留在市里。

谁都知道,能跨区域来这个边陲小城市的人不会待太久。

不论待多长时间,回去的时候都会回到原来的地方或者更好的地方。

没有人会栽培他,也没有人会难为他。

都是过客。

李老师不仅来了,没有留到市里。

反而倒了我们这个最偏远的乡。什么情况。

午餐时间也是打探时间。

不要觉得我们八卦,好奇是每个人具备的优良品质。

乡村是这种优良品质的最佳载体。

乡村教师是这种载体里自带的npc。

孙老师和杨老师是npc中的佼佼者。

很快我们就在欢快儿的气氛中获得了各自需要的情报。

如:

潘师傅的厨艺是祖传的。

潘师傅老家是省会的,在年幼的时候随着父母,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的搬迁到我们这里来的。

搬迁的城市一个比一个小,一个比一个偏僻。最后在马上出国境线的这里落脚。

多年积攒下的积蓄,在一次次搬迁中消耗殆尽。其父母也是创业型的,每到一个城市优先考虑的是生个孩子,就这样,走一路生一路。我们的潘师傅稳居家族十二个亲兄妹中的老四。

听起来很像超生游击队,不过在他将近五十岁的光辉岁月里,计划生育还管不到他。

他们家里子女多所以结婚早,生孩子也早。

等到他生完第二个孩子的时候还没有计划生育呢。

计划生育是70年代的时候,那时候他都三十好几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