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6与家庭
李长安仍然是很执着于断腿的,以她的性格必然要在子女面前保持绝对的权威,不然她宁可不要孩子。
但是朱老大说得也有道理,李长安现在没孩子,根本就不明白做父母的那种心情。虎毒还不食子呢,都是自己的心头肉,哪里能下得去那样的重手。除非是一辈子都很强势,从来没有人违背过自己的意愿。
很多人,也只是图一时的嘴快和嘴爽吧。真要做起来,李长安说不定比朱老大更加优柔寡断。
这些话就不说了,李长安给朱老大提的建议,还是确实可行的。
如果裕康真的没有考虑过护送学子上京所带来的长远效益,那么李长安就对他作为商人的眼光表示怀疑了。
但免不了说,这里面会有更深层的利益纠葛。我们看待问题,不要停留在单论是非的层面上。河间府的水肯定是比和余县更深的,裕康作为外来户,会受到相当一部分的制约。
“其实没有你想的那么复杂,我就可以解释原因啦。”朱老大说。
“哦,那你说说看啊。”李长安说。
“因为早年间呀,世道乱,读书人根本没有什么出路。家里有男丁的,大多被征去当兵了。通常没几个人能回来,以至于一个地方的读书人,实在是少得很呐。显然是在这几年才有所改善,但是裕康也没有必要把大量的人力物力都花在这个上面吧。”朱老大说。
嗯,是应该结合时代背景来看的,这个李长安知道,永路村和余县的情况都是一样的。战乱导致男丁稀少,进而导致生产力的不足。那时候都忙着种地吃饭活命,有闲心读书的自然就少了。
但一个地方读书的种子并不会断绝,时局好一些,读书人自然又多了起来了。现在朝廷重启科举,招揽人才,想必那机会也是不会少的。
“你有三个儿子,以前到处抓壮丁的时候,你是怎么躲过去的呢?”李长安问朱老大。
说起这个,朱老大是该得意一下。他说一个男人,与家庭,是要负起责任来。最基本的,最少要保护家人的安全吧。那时候的朱老大没有什么能力,但他却做到这一点。这可以说是他唯一值得自诩,并且津津乐道的地方。
要李长安说啊,这不光是自诩,完全是值得吹一波的。就算是李长安,她也未见能做到。所以李长安很想知道,朱老大是怎么做到的。
一般人家抗拒抓丁呢,通常是把膀子给敲断咯。膀子断了,自然也就没办法参军,在家养几个月就好了。但这样毕竟有风险,有些没接回来的,一辈子也落个残疾。
朱老大自然不能采取这种方法,他也舍不得。
那么剩下的一种方法,就是躲了。其实具体的操作都差不多,朱老大又不是什么大人物,哪有什么通天之能啊。
优势在于朱老大相邻和睦,为人处世都比较厚道,他的儿子要找地方躲啊,外面来的军阀要找人还真找不到。再加上河间府毕竟是个大地方,人也多,做这种事情还是要考虑一些影响的。
河间府本地人是比较团队的,官家也比较强硬。所以当年呢,在这里没有强拉多少壮丁,许多是自愿参军的。毕竟如果实在是活不下去的,这也算是一条出路。拼运势能够活下来的,回到本地也能大小捞个官当当。
穷人家没有多少选择,富贵人家怎么都能想办法遮过去的。朱老大当时的家境不穷不服,那时候他已经是裕康的员工,他爹也给他留了一些家底。这里面裕康也出了力了,保住了自家的员工。你出不了人,就拿钱出来补呗。反正这两样都有用处。
裕康当时人多,腰杆子也硬。他要是拉出去的话,也是一支不可小视的队伍。所以当时的军阀也没太敢动强。
这跟和余县的情况是差不多的,白家跟山河帮,基本都没怎么出人。
最受苦受难的,到底还是那些穷苦百姓。朱老大家里三个儿子,说什么都是要出一个的,但是他一个都舍不得。
想到这里,现在裕康跟他签下这么些看起来是永久压榨的契约,朱老大也是没法有什么怨言的。因为当初,就是给三个儿子都在裕康挂了编制才躲过一劫的。
虽然是假意,裕康也没有收朱老大钱。但是朱老大知道,对方再提出条件让朱老大一家世代效力于裕康,他也是没有资格拒绝的。
“我觉得这是好事,虽然是变相的卖身契,但至少拥有了像裕康这样强力的靠山。这世道,说不准什么时候又要乱了。”李长安说,“裕康越是壮大,你们就是越是安全呀。世代效力,其实也没什么不好的。许多人想找这样一个饭碗,还找不着呢。”
“说的是呢,也是福祸相依的事情,本地人确实有不少羡慕我的,说我在裕康找了一个铁饭碗。可他们怕是不知道,我这么多年在裕康是如何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的。”朱老大说。
裕康的管理还是相当严格的。论资历,算工龄,凭本事,算工龄。这些,跟严格的管理并不冲突。出了关系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之外,其他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啊。
朱老大的资历和工龄都有了,再加上他几十年都没有犯过错误。光是这样的条件,就足够他在裕康拥有相当的地位了。
退休又返聘回裕康当教员,这职务相当于名誉教授,干的活儿肯定比跑船要轻松不少,其实非常不错了。朱老大这一辈子,算是有所成就了。
如果他是个知足之人,更多应该感到庆幸。但朱老大是个传统又迷信的人,他对自己的境况当然是满意的。但是他担心自己把祖宗几倍的运气全都用光了,不知道儿子们会是一个什么结果。
朱老大从业几十年,经历过太多险象环生的事情,上次遇到河盗只是其中之一,还不是最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