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篇第七章设计演讲的内容
每一位公众表演者都知道对呼吸进行控制是重要的,比如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可你们是否曾经注意到拉雷·伯德和“魔术师”约翰逊在自由投篮前突破对方防线时是怎样呼吸的呢?我们或许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东西。公众演说并不比使用筷子和射箭更难。一旦你知道怎样去演说,它的谜底就十分简单了。
下次该你去在商业集会上、俱乐部午宴上或者在学生家长和教师联谊会上发表演说了。在那里,你不妨检验一下上述建议是否奏效。不要害怕,大胆地去演说吧。
第一节搜集资料
演讲是一种需要精心准备、梳理写作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在演讲前精心地写作演讲稿能够帮助我们理清演讲的逻辑,明确地表达演讲的目的和主要问题。
我们在演讲的过程中,需要引用大量的实例来支撑我们的论点,使听众信服。我们还需要了解当今社会的最新的科学技术、信息知识也是保证演讲成功的必要条件。所以,收集材料是演讲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它是充实演讲主题,充分证明论点的有力条件。也是能够影响一个演讲是否成功的重要条件。
一、收集材料的原则
收集材料不是一个茫然混乱的过程,我们要知道自己的演讲需要什么样的资料,什么样的资料适合我们的演讲。如果我们不分青红皂白,只是广泛地将我们能看到的信息都收集起来,虽然这让我们得到大量的资料,但是这样繁重的资料会加重我们的整理数量,加重我们的劳动量,所以有逻辑、有计划地收集资料才能更好地完成演讲。
(一)为演讲选择充分的材料
所谓选择充分的材料就是尽可能多地把我们能够收集到的材料全部收集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演讲要求大量地详尽地收集和占有材料。这样我们既能纵向了解事物发生、发展的经过,又能横向了解事物各方面的联系。
在收集材料时,演讲者不但要收集赞同的声音作为论据的材料,对于那些反对的声音,与论点相悖的材料,也要大量地收集,材料越充分,思路就越开阔,论据就越充分,也就越能正确有力地阐明论点,产生令人信服的雄辩力量。特别是学术演讲和法庭演讲,更要求论据充足,旁征博引。材料不足往往难以言之成理,很难达到预定的目标。
这就要求我们在更加了解所要演讲的内容的同时,能够更加丰富我们的知识。当演讲者在面对听众的反对意见或刻意刁难时,有充足的材料和准备,自己才不至于哑口无言,闹出笑话。
(二)材料信息要真实可靠
我们说的真实可靠,是指我们的材料是有据可依的,是真人真事,是客观世界确实存在的、符合历史实际的。真实是选择材料的出发点,因为只有真实存在、发生过的事情才有说服力,才能够感动人,才最有利于人们形成坚定的信念。选择材料时,要选出最可靠的第一手材料,不能用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的材料,更不能无中生有、胡编乱造。只有真实的材料,才能取信于人。
对于演讲而言也是一样,任意臆造的和虚构的材料,势必与事实发生矛盾,势必被揭穿,所以比起因为虚假材料导致失去信任,就不如多花费些时间寻找真实的材料,当然,这同样包括要学会鉴别材料的真伪。
(三)尽可能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材料
我们在收集材料时,有时能够收集到几十或者几百个材料,而通常演讲者的演讲时间只有几分钟,作为一名演讲者,从众多的材料中选择合适的材料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准备工作。真实具有可信度,新鲜具有吸引力;而典型则由于其深刻揭示事物本质,具有代表性。演讲的目的在于说服人、鼓动人。
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事例,在演讲中可以使演讲有较强的说服力、感染力和鼓动性,而平淡无奇和被多次引用的事例则会使听众产生厌倦的心理,使演讲失败。
典型材料与一般材料是相比较而言的。只有在充分掌握许多材料的基础上,有比较余地,才能分出高下。在与众多材料进行比较时,要发现典型材料,关键在于演讲者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
1.选择具体的材料
具体,是相对抽象笼统而言的。有些材料虽然真实、新鲜、典型,但由于详略处理不当,尽管讲清楚了来龙去脉,也使人感到“不够味”、“不解渴”。这恐怕就在于叙述太简略所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对于事例性的感性材料来说,往往是因为忽视了对重点材料的必要渲染;从记叙的诸要素看,常常是对why(为什么)和how(怎样)交代得不够。如果把who和how的内容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做必要的渲染,就会显得具体,给人留下明晰的印象。比如“他带病坚持工作,最后累倒在车床旁”,给人的印象就较笼统。如果进一步把他为什么带病工作,如何做的,怎样累倒的,累倒后又怎样,当时的现场怎么样等做必要的交代和渲染,给人的印象就具体得多。
2.定向收集材料
收集材料要把准方向,防止盲目性和随意性。生活千头万绪,书报浩如烟海,时间和精力不容我们有见必记、有闻必录,这不仅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我们必须把准方向,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收集。所谓把准方向就是围绕论题进行,根据论题划定的区域范围,按计划、有重点地工作。选择的论题要大小适中,不宜太窄,也不宜过宽。太窄,往往会漏掉与之相关的材料,使用时没有回旋余地;太宽往往难抓住主线和重点,造成内容芜杂臃肿,削弱和冲淡主题。例如,做一次题为“岗位成才”的演讲,不妨把收集目标集中在下列方面:从名人先哲的著作中收集有关成才的论述及有关部分和整体关系的论述;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图书中收集有关成才理论和有关青年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论述;从历史图书中收集有关青年在工作中立志成才的故事;从报刊和现实生活中收集,特别是收集本单位青年在本职岗位上所做贡献的先进事例,等等。确定了这样一个范围和方向,收集材料就会顺利得多。
3.选择新鲜的材料
新颖别致,是就听众的感觉而言的。新奇感是促使人们注意的心理因素。演讲者立论高妙,演讲材料新鲜,就能较好地激起听众的新奇感,引起注意。这对深化主旨,充实内容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演讲者“人云亦云”,重复使用别人用滥了的材料,就会令人感到乏味甚至反感。因此要尽力防止和避免材料的雷同。要产生新鲜感,一方面要留心收集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情;另一方面也要善于收集那些过去早已发生但并不为人所知的事例。此外还要善于观察分析抓住现实中看似一般的材料,从中挖掘出新意来。这些当然不是信手可得的而必须有耐心有韧劲。鲁迅先生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常借古讽今,十分生动,如《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的演讲,运用了大量历史材料和现实材料,古今结合,使人感到异常新鲜、有趣。
4.选择感人的材料
在演讲活动中,要注意选取能提高听众兴趣和打动听众感情的材料。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感人的事情都是看似违背常理但又是在情理之中的。例如,有位演讲者在演讲时引用了一位老师上课老是请假跑厕所的事。这种事显然违背常理,令人好笑。可是,当你知道这位老师身患膀胱癌,长期尿血,直到他被抬上病床,大家才发现他揣了一大摞病假条却从不请假时,你会觉得看似违背常理的事情,其实却在情理之中。演讲者用这件事来表现这位老师的高风亮节,十分生动感人。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事例关键在于要善于发现这种有违常理事例的特殊性。此外,演讲要感人,讲人们的奋斗经历,讲与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容易达到目的。
二、有计划查阅、研究相关资料及找他人求教
只有收集到大量的资料,演讲者才真正具有站在公众面前的勇气。演讲是向听众传达信息,如果你不能满足听众的需要,不能提供足够多的信息,那么你的演讲一定不是好演讲。根据演讲查阅相关资料,找他人求教都是很好的办法。
(一)根据演讲题目查阅相关资料
好好规划一下资料的查找工作使你能够在指定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结果。这一点要求你在匆匆忙忙地开始查找之前必须认真考虑自己的演讲题目和场合。你有多少时间?就你演讲的性质而言必须查阅哪些事实?哪些题目要调查?你查阅资料的目的是什么?
1.从演讲题目入手
先从了解“总体情况”入手。你不应该先入为主地在一个方面的资料上花费大量时间,这样做也许会遗漏与演讲题目相关的其他重要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你会得到更加具体、更加确凿的材料,你知道哪些内容可以置之不理,但是如果其他方面的有关内容突然冒出,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你完全能够把握这些提示,并顺藤摸瓜进一步深入下去。
演讲者在查阅资料之前的准备或探索性研究是由一系列活动所构成的。面对一个知之甚少的题目,在分析题目之前你必须先查阅一些概括性的知识。即使你对演讲题目很熟悉,你也得在准备查找资料之前在脑海里先理清自己的思路。
2.规定完成时间
根据你可以支配的准备时间和演讲题目的不同,你要进行的查阅工作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建议你为自己的准备工作制订一份可行的时间表。如果演讲前一天才接到通知,你不可能详尽地查阅所有相关文献,但是可以从百科全书之类的书中查找概括性的资料。如果时间较为充裕,你的准备活动就可以更加深入,先从概括性的书籍当中收集线索,用它们作为指导再寻找其他更加细致、更加具体的资料。跳读是从头开始查找资料时最有用的技巧之一。在从图书馆查阅书籍或为此购买图书之前,先迅速浏览一遍书目。因为你没有时间把所有的书都看完,一定要掌握最重要的方法和理论。要首先查看书籍目录,跳过第一章和最后一章,或者阅读某一章或一篇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记下书中频繁引用的重要学者和公众人物的姓名。留意反复出现的概念和研究项目。不要认为自己必须一字不落地把整个句子读完。
开始浏览时,翻找一些综述或有关该问题现状的文章和书籍。这些文章和书籍概括指出该问题目前的思潮,追溯该问题来龙去脉的文章段落也非常有用。这些文章和书籍往往很容易从题目中加以识别。
跳过一些资料,阅读一些概括性的书籍可以使你对自己的题目有大致的把握,你就可以进一步缩小范围,把查阅内容集中到某些问题上。
3.带着分析性问题查阅资料
当你已经完成背景资料的查阅,还没有开始主要的研究活动之前,要回头分析自己的演讲题目。想一想你是否要把题目缩小为某个问题,调整自己的演讲目的,或者修改主题句的遣词造句使之适应演讲场合。
4.熟悉相关的专业用语
为新题目查找资料就像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一样。随着你逐步展开对题目的研究,你就能够列出这个过程中所出现的关键词。比如,在研究职业女性时,你会发现自己必须搞清楚“机会均等”、“果断行动”和“相对价值”等之间的区别。你会注意到如“玻璃天花板”、“女强人综合征”和“粉领工人”等都是关键性的名词,在谈论你所面对的问题时这些词已被广泛采用。熟悉与演讲题目有关的语言随着研究的展开而变得不可或缺,因为你在浏览文献时要查找这些关键词。
当然,如果你熟悉的人群中有人对你要演讲的项目非常了解,那么请教他们就再好不过了。
(二)直接向他人请教
直接向他人请教相关问题是非常便捷的一个方法。如果没有特别合适的人选,你也可以请教一下周围的人对你要演讲的题目的看法。你的朋友、家人、同事都可以成为信息渠道。
在你根据演讲题目组织整理自己的思路时,先和那些自己每天接触的人们谈一谈。你可能会喜出望外地发现有人对你要讲的题目非常在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人告诉你的情况是他们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在书本中是无法找到的。随便和几位朋友交谈一番,你就会惊喜地发现懂了很多自己原来不知道的知识。在向他人请教的过程中,有几种人你要主要考虑。
1.教师
任何水平的教育者往往都是平易近人的专家。传播知识和信息是他们的本职工作。如果你不知道应该向哪位专家咨询,可以打电话询问适当的院系或学校。他们会推荐你请教某位取得本领域研究成果的专家。
2.政府相关部门
因为政府拥有的资源非常丰富,如果找到合适的部门询问,相信他们会认真地帮助你。
3.独立机构和特殊利益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