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长安之祸(四)
第70章长安之祸(四)
黎明很快到来,天幕下已经出现了一道长廊,孤鸟在天边来回飞着,庆贺着黑暗之后的光明。
真真切切的光明,而不是林子上空的火光。
这燎原的大火,一直持续到北风停歇,也没有灭。它就这样持续地,一直燃烧着,整整三天三夜。
吕布天明之后回到朝廷,禀告此次作战俘获敌军两千余人,敌军死亡过半,缴获粮草物资不计其数。
李傕、郭汜在乱军之中带着军队逃离,盘踞在陈留、颍川一带。
因为此次战役的胜利,王允奏请皇帝封陈群为许侯,朝廷上下再无反对。在此之后,陈群在朝政地位上仅次于王允,仪同三司,未任三公而享受相当于三公的礼仪待遇。
吕布进封温侯,赏赐无数。
同年,朝廷乘胜追击,又派吕布带领军队前去攻打盘踞在颍川、陈留一带的叛军。
此时,青州黄巾军大获发展,连破兖州郡县,阵斩兖州刺史刘岱。济北相鲍信等人迎曹操出任兖州牧。
豫州牧郭贡和兖州牧曹操分别派兵围攻在颍川郡和陈留郡的叛军。不到一个月,郭汜与李傕内部矛盾激化,加上重兵围困,郭汜被杀,李傕投降。
朝廷封李傕为左仆射,将少帝妃子唐姬赐给李傕。
初平四年秋天,曹操的父亲曹嵩来曹操处路上,被陶谦派兵杀害,曹操遂进兵徐州,向东南扩展势力。
徐州牧陶谦不能抵挡,向青州刺史田楷求救。田楷与刘备一起前往救援,刘备自有兵千余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
到徐州后,陶谦又给刘备增丹杨兵四千,刘备于是又归属陶谦。
所以陶谦表刘备为豫州刺史,叫他驻军在小沛。
陶谦退守郯县。不久曹操军粮将尽,撤围回军。次年夏,曹操再征徐州,略地至东海。曹操征徐州期间,所过大肆杀戮,一路上“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曹操以兖州为基础,留下荀彧守卫,与郭嘉出兵。不足两月,曹操就将徐州收入囊中。此时曹操的势力已经包括徐、兖两州,实力大增。
刘备丢弃小沛,逃往豫州。
-----------------------------------------------
兴平二年,冬。
隆冬,北风凛冽,银灰色的云块在天空中奔腾驰骋,寒流滚滚,正酝酿着一场大雪。
“长文,你今年已近而立,难道还无成家之心吗?”陈纪将温酒从火炉上夹起,倒入面前的两个瓷杯之中。
陈群看着屋檐上的冰花,轻轻地喘着热气,偏红的唇间呼出来的团团热气便凝成了一层层霜花儿。
他没有应答,没有在意父亲的询问。在他的脑海里,只是竭力地回想着在现世里的生活。
每到临近新春佳节的时候,陈群总会想到现世里的家人、学生、好友。再联想到这个乱世,人心难测、礼崩乐坏
他又想到刚来到这个世界时贫寒的生活,那时候才是生活最淳朴最可爱的生活。陈群不习惯古人的谋略计策,不习惯揣度和迎奉。
陈纪见陈群没有回复,眸光微暗。从庭院扑来的水汽打湿了下颚的短须,慢慢地凝结成冰花,寒气逼人。
父子俩之间好像失去了什么。
陈群自从担任廷尉之后,就忙于他的新法和廷尉司里的那些诉讼案件,或许是因为什么些原因,总是天黑了再回来。
在陈纪面前,他虽然仍然进退有度谦和有礼,又是对长辈尊敬有加,但少了些从前那种自然的信赖和温度。
或许是在董卓被杀那日,或许是更早。陈纪神情复杂,千百般情感到了嘴边却是一句:“冷了”
他指的是酒。那酒已经不再冒着热气了。
陈群点了点头,眼里漾着星星点点的笑意,他拿起酒杯,一饮而下。他还是像年少时那样,从来不打算喝酒,也没有学会怎样喝酒。尤其是像这样的烈酒,一杯入喉,辛辣苦涩刺激着身心。
他感觉喉咙里、肺里、胃里全部都是刺痛感觉。“咳咳咳.....咳咳.........”
“阿父,请再帮群倒一杯吧,太冷了...........”陈群勾起唇角,堂中的白雪映照着他脸颊上的浅红,眼里盛着温酒,在灯光的映照下折射出亮人波澜。
陈纪拿起酒壶,却看了他半晌。
“阿瑛和阿佐、阿坦何时才到?”陈纪询问道。
陈群仰着脸,轻轻回答道:“前日来信说还有两日,我已经派人去互送了。一定能在过年前到的。”
“颍川本就是多战之地,太乱了。阿瑛嫁给阿忠后宗族就迁走了,后来阿父和我又独自来到洛阳、长安。眼下局势稍定,长安已经没有危机了,有你我二人,阿瑛才能有所依靠。”
陈纪沉吟片刻,才说道:“你膝下无子,不如将佐儿或坦儿过继与你?”
陈群摇了摇头,道:“佐儿和坦儿是阿忠与阿瑛的孩子,而他俩从小一起长大,又是双生子。群不忍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与阿瑛分开。”
陈纪不做声了,他沉默很久,直到陈群感觉到一阵阵困意。
“阿正.........”陈纪看着陈群,轻声叹着。
陈群睁开眼睛,偏着头看向陈纪。陈纪微笑着说道:“阿正,你是对的........有子如此,何尚荣光?”
雪花飘飞,凝结了水汽。冰花四散,凝聚了耀人的光亮,折射出火光烛龙。
陈群的眸光更亮了,雪光和烛光映照着水光。他敛下眼睑,轻轻笑了,笑得那般温暖,那般满足。暖融融的,似乎融化了坚冰。
满天的鹅毛大雪,陈群从屋里出来,站在堂中。他还是一身藏青色的长袍,戴着白绒裘皮斗篷,面容如玉一般,却白中透着些许醉红。
陈纪缓缓站起走来,站在旁边。
父子俩并肩看着,面容上都带着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