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长安之祸
第67章长安之祸
董卓被除掉后上朝,此时朝政由王允辅佐处理。
小皇帝经过王允的建议,赏赐功臣和忠臣,处罚那些亲近董卓的奸臣。
皇帝将亲近董贼的官员撤职之后,有人上奏要求撤掉陈群廷尉的官职。王允道:“廷尉与本候合计除掉董贼,功不可没,只能赏不可罚。”
于是皇帝看向陈群,要将他封侯。
有些老臣说,这不符合规定。
王允上前,将话传给宫人:“颍川陈氏是有名的士族,四海之内都以其族人为楷模。眼下陈群位列九卿,而其父也担任尚书令一职”
小皇帝一听,按照王允的意思颁布了旨意,封陈纪为大鸿胪,位列九卿之一,掌管诸侯和各少数民族事务。
然后陆陆续续又封赏了一批人,这才下朝。
下朝之后,陈群与陈纪一同下长阶,无意间听到王允对左右人道:“连董卓这样不可一世的大奸贼都死于我的手下,我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呢?”矜傲之色显而易见。
陈家父子装作不曾听见。
果不其然,在立下除掉董卓的大功后,王允便对任何人、任何事情都无所谓,毫不在乎,甚至居功自傲。
而且每当群臣集会,王允很少像以前那样和大家推心置腹,共同商讨权宜之计,而是正襟危坐,面无和悦之色。
一日,王允邀请陈群到司徒府做客。陈群知道在这个时候,亲近王允已经不是一个好选择了,但他还是答应了。
到了司徒府,陈群直接被放行,但是来到待客大厅时却不见王允。
旁边的侍女为他倒好了茶,请他稍等一会儿,然后让人去请王允了。此时,陈群见到了许久不曾再见的女子。
貂蝉手里抱着一把琵琶,从大厅外缓缓走进来。她穿了浅色的衣服,灵动而又美丽,手里抱着琵琶面上犹带着柔柔笑意。
“陈廷尉。”貂蝉缓缓将手举到额头,鞠躬起身齐眉然后将手放下来,端庄大方地为他行了个揖礼。
“貂蝉听闻义父请廷尉来府中做客,因此前来奏乐取乐。”
此时王允也已来到,见到貂蝉时神情微动,但是并没有显露。“长文,请坐。”
“老夫此次请长文前来,是来商议一件事情。”王允挥手让貂蝉暂且退下,这才继续将事情道来。
原来昨日,王允与左中郎将,高阳乡侯蔡邕谈话时说起董卓被杀的事情。蔡邕曾是董卓的旧臣,不禁脸色大变,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叹息。
王允勃然大怒,严厉指责蔡邕为董卓叹息的行为,并且不容分辩,立即将蔡邕押至廷尉处问罪。
陈群闻此,缓缓蹙起眉头。王允继续道:“董卓,是国家的大贼,差点倾覆了汉室。蔡邕却想着自己受到的礼遇,忘记了操守,反而为他感到伤痛,这难道不是和他一同作为逆贼吗?”
陈群道:“既然如此,为何今日无人上奏?”王允神情有些不自然,但仍然说道:“士大夫大多同情蔡邕并想要救他,但是都被我严厉拒绝了,想必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不敢再提了吧。”
陈群道:“群幼时即闻蔡邕东观校书,言密七事等事迹,如今其又编撰史书,校正文献,是旷世奇才,因此群对于蔡邕只有敬重。司徒公如要询问群的意见群认为蔡邕无罪。”
王允听到陈群说蔡邕撰写史书的事情,又情不自禁愤然道:“过去汉武帝不杀司马迁,让他写出毁谤的书,流传于后世。现今国家中途衰落,政权不稳固,不能让奸邪谄媚的臣子在幼主旁边写文章。这既不能增益圣上的仁德,又令我们蒙受毁谤议论。”[1]
陈群道:“蔡邕是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是国家的纲纪;写作是国家的典籍。废弃了纲纪与典籍,是绝不能长久的。”[2]
王允听后态度有所松软,陈群便不再继续说下去。
好一会,王允让乐师前来奏乐,貂蝉来伴舞,歌舞赏心悦目,菜肴烈酒美味香醇。
陈群只坐了一会儿就告罪离开。
从司徒府中离开后,他又马上去了廷尉司,将廷尉司内上报蔡邕的卷轴仔细看了一遍,然后迅速判决蔡邕无罪,明日立刻送到司徒府上。
他修改的少部分新法实施起来效果很好,因此廷尉司有不少卷轴等着判决。待处理完毕的时候,天已经黑了。
陈群走出廷尉司,外面的风正急促地从树丛间奔过。云雾遮挡起天上璀璨的星空,陈群轻声呢喃:“这不是个好天象啊”
----------------------------------------------------
不久之后,董卓的部将李傕采用贾诩之谋,伙同郭汜、张济、樊稠等原董卓部曲将攻向长安。
此前李傕被董卓的女婿牛辅派遣至中牟与朱俊交战,大破朱俊,进而至陈留、颍川等地劫掠。
董卓和牛辅被杀后,李傕归无所依,本欲解散部队逃归家乡,又怕仍得不到赦免。
武威人贾诩当时在李傕军中任职,便对李傕说:“听说长安中有人打算把凉州人士赶尽杀绝,各位如果弃军单行,则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抓住你们了。不如率军西进,攻打长安,为董卓报仇。事情如果成功了,则奉国家以正天下;如果不成功,再走也不迟。”
李傕的部队声势浩大,沿途奔进长安一带,引起了朝廷的震动。
与此同时,青州黄巾军大获发展青州黄巾军大获发展,连破兖州郡县,阵斩兖州刺史刘岱。济北相鲍信等人迎曹操出任兖州牧。
曹操和鲍信合军进攻黄巾。鲍信战死。曹操设奇伏,昼夜会战,终于将黄巾击败。当年冬天,获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曹操收其精锐,组成军队,号青州兵。又助袁绍打败刘备、单经及陶谦诸军。
于是曹操在兖州发展起了很大的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