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头巾 - 当炮灰原配沉迷搞钱 - 许元宝 - 女生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42章头巾

这夜,很多人都特地仔仔细细洗了个大澡,李絮也是其中一员。

从第二天开始,李絮不再梳麻烦的发髻,直接将头发编成个大辫子固定在脑后,同时用头巾将头发包得更加严实,前后缠了好几圈,发际线完全看不到,耳朵也遮去小半,只露出巴掌大的小脸。

袄子依旧是昨天那套旧的,反正这袄子多半不能要了,不如废物利用起来,每天在店里忙活就穿这件,如果要出门找人办事再换上其他干净衣衫。

这也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平时虽然人人都扎着头发,但有时不免还是会掉一两根出来。厨房这边处理食材倒是很注意,暂时还没发生过端出去菜品里有头发的负面事件,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李絮索性趁这机会给大家洗脑,灌输了一通食品卫生安全理论,再加上大家既不愿天天洗头洗澡,也不愿忍受自己太臭、或同睡一屋的其他人太臭的难题,所以,大家很快接受了包头的做法。

一时间,魏家食店里的服务人员都包起了头巾,成了店里新的风景线。

顾客好奇一问,得到答案后不禁心生好感。尤其是那少数几个倒霉催的、曾在其他地方吃饭吃出各种奇怪物件的人,过后对亲朋好友提起魏家食店都是满满的夸赞。

刚好,这天梁掌柜路过城东,顺便过来葫芦街转转,找李絮说事,见着他们这般打扮,不禁好奇问了两句。

李絮顺水推舟,把头巾的好处夸了又夸。

梁掌柜是聪明人,立马就想到了更多东西,当即采纳了这个做法,当天回去让人赶制干净头巾,一人两条轮换着用。

魏家食店体量小,顾客大多是市井小民,又偏居一隅。袁记酒楼如今靠着卤味专卖权生意红火起来,位置又居中,每天来来往往的客流量极大,扎头巾的做法很快引起热议。

此事引来部分同行效仿,也让部分同行腹诽不已。

白玉楼就是后者当中的一员。

“扎什么头巾?简直哗众取宠!包得严严实实,乍一看跟和尚似的,谁乐意进门吃饭?他们爱怎么做戏就做去,我们不扎!”

不愿效仿的这部分人里像白玉楼这么想的倒不多,他们纯粹是嫌麻烦。但,随着时间推移,这股风气渐渐刮遍整个县城,加入头巾大军的餐饮业人员越来越多。

毕竟,戴头巾多简单点事啊,扯一匹最便宜的布就够全店伙计厨娘用了,成本非常低。

其他食店酒楼虽然味道没魏家食店的酸笋那么冲,但也有其他油烟味。天天在店里泡着,头发丝都是油汪汪的,又不可能天天洗头。这么把头发包起来就挺好,既能博取顾客好感,又能给自家省洗头的皂角,简直一举多得嘛。

不久之后,新平县多了个约定俗成的规矩,正经搞餐饮业的就得戴头巾。不然,谁知道那些吃食里头有没有掉进去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想想都恶心,噫~

李絮发现了个商机,一边暗恨自己本钱不够、基础太薄弱,一边悄咪咪给梁掌柜示好。

当家家酒楼食店都戴起头巾,这玩意就不稀罕了,得通过其他手段彰显自家店子和其他竞争对手的不同才行,最好还能暗戳戳压后者一头。

李絮给出的方案就是在头巾上加店标,可以的话,最好给伙计们的上衣衣襟上也加个小标记。

像魏家食店只有几个人,她们也抽空在各人的头巾上缝了个魏字,简单明了,一看就懂。

在李絮的提点下,梁掌柜举一反三,不仅把这方案在全酒楼推广,还找大东家提议,要给东家名下其他产业也来个旧貌换新颜。当然,不是餐饮业就不需要强行戴头巾了,只要准备两套所谓的工作服,在上面加个统一标记即可。

这样一来,只要顾客来到袁家其中一间产业消费,看惯了这个标记,再看到其他产业的服务人员时就能马上想起前者。在货比三家、价格相差不大时,这种微妙的熟悉度很容易将潜在顾客拉到自己手里。

除了工作服上加标记,还可以在其他方面下功夫,如酒楼的外送食盒啦、干货铺子的油纸包装啦、布庄的绳扣啦、米铺的米袋子啦,都可以见缝插针加标记。

“李姑娘说,这样可以不断强化那个啥品牌形象,有利于咱们的长期发展。咱们的布庄也可以趁机打出订制工作服、头巾等产品的名号,先抢占部分市场……”梁掌柜笑眯眯地打报告。

袁老爷听得连连点头,果断放手让梁掌柜牵头去办这事,顺手把另一间铺子也给他打理。

梁掌柜美滋滋走了,袁老爷却有些惆怅。

这事李絮拐了个弯让梁掌柜承人情,绕过袁枢,也绕过布庄,估计是为了避开他家那臭小子吧。唉,只怪他没能生出更优秀的儿子,不然,这么能耐的媳妇他才不想拱手让人呢~

刚好袁峰也来找袁老爷回事,说完事就被他顺手留下。

“阿贞近来在布庄历练得如何?可有长进?”

“二少爷近来沉稳许多,账目方面已经理得井井有条。”

“唔,天天在店里看账也看不出朵花来,还是得出去走走。我记得,过几天你好像要去南边一趟吧,不如把那臭小子带上,也让他长长见识。海西那边的茶工都安排妥当了?”

袁峰心里一个激灵,有些不自在:“人已经送过去了,过几日应该就能安顿下来。他们的家眷都有人盯着,不会再出现上次的麻烦了。茶园那边,计划是过了十五先去宜兴,在那边待两三天,再往海西去,等春茶采摘完再回来。”

“唔,这两个茶园是花了大价钱拿下来的,今年的春茶季绝对不能出任何差错。你去吧。”

袁峰走后,袁老爷溜达去见袁太太,正好见着她在吃茶。

“唷,你今儿怎么有这个雅兴?平时不是最不爱吃这些苦汁子的么?”

袁太太转动茶盏,轻嗅茶香:“哼,我今天肉吃多了想解解腻不行吗?再说了,我这个可不是你们吃的那劳什子苦茶!你瞧,这色儿看着就比你的清爽,闻着就觉得舒心,茶香清淡,既能刮油解腻又能舒缓心情……”

“咦,是有些不同,你这是买的哪家的茶叶?难道是南边来的新货?不对啊,现在还早着呢,去年的秋茶也不是这个味儿~”

“嗤,少见多怪了吧,这是絮娘家里自己制的。喏,想要再让人给你沏一杯,这手法也不大一样,我觉得挺方便……”

等茶期间,袁老爷如坐针毡。吃了几口后,他沉默不语许久,突然拔腿就跑。

“诶,你这是干嘛去?”

袁太太莫名其妙地跟婢女吐槽:“一把年纪的人了,还跟小孩子似的,想一出是一出。啧,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老话果然说得不错。我就说嘛,我怎么生了两个棒槌出来,原来都怪他~”

头巾热潮兴起之际,市场上的竹笋价格也在悄然上涨。

魏家食店的酸笋名声渐渐传扬开来,又成了餐饮业同行们眼中的唐僧肉。

魏家最出名的卤味先不提,仿制难度太大,白玉楼甚至还因为这个翻过车,香料成本也高,小店不敢直撄其锋。

猪脚姜蛋仿制起来容易些,近来已有部分食店捣鼓出来,这些人无一例外,多半都跟南边沾点关系,或是老家在那边,或是去过那边、知道甜醋存在的。

泡菜也有人模仿着腌制,且模仿成功了的。

所以,现在魏家食店最重要的收入支柱还是卤味,其他吃食只能算是锦上添花。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