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章原罪(中)
“怎么个不一样?”典狱长就像个焦急的吃瓜网友,迫不及待地追问道。
林烬继续说道:“余庆丰很清楚,福利院里的孩子们喜欢围着他,其实是被瓜子、橘子和他捣腾出来的小玩意所吸引,而不是真的喜欢他本人。
自从有慈善组织给福利院捐了旋转木马、滑滑梯、摇摇椅和积木这些东西以后,孩子们对滚铁环、陀螺这些小玩意就没兴趣了。
孩子们随手把这些东西丢到一旁,他就默不作声地全都捡回去,擦洗干净放在自己住处。
院长是一位退了休的小学老师,家里条件好像不错,我的记忆里,院长奶奶总是穿戴得很干净、很体面。
院长奶奶好几次都想不起来门卫姓什么,辅导员们则从来都没在意过他是谁,他叫什么名字。一直都是用‘门卫大叔’‘保安大爷’,来称呼他的。
而那两个厨子,与其说是跟他关系不错,不如说是成年人最普通不过的场面交际。
两个厨子年纪和余庆丰差不多,闲聊的时候,经常会提起家里还有老婆孩子要养,这点儿工资也就够吃饭的。将来孩子长大了,还要给儿子盖新房娶媳妇。
言语间,偶尔会感叹说‘还是老余你活得滋润,一人吃饱,全家不愁,没那么多烦心事,也没啥压力’。
给福利院送菜、送米面油的那几个司机,就更谈不上什么交情了。
认识那么多年,但这些司机每次进出,余庆丰都会很详细地登记对方车辆进院和出院的时间。不管谁递给他一根烟,他总会还回去一根。
所以,在他心里,从来没拿谁当过朋友。
他活得,就像一座孤岛。”
“你是说,他也是…”
典狱长一句话没说完,林烬轻轻“嗯”了一声,不否认地说道:“或许,同类更容易发现同类吧。
对于福利院里所有人来说,我是个完全被忽视的小透明,而他则是面目模糊的一个符号。
看大门的、大叔、大爷,还有他最经常听到的‘喂,那个谁’。
他可以是张三、李四、王二,可以是路人甲乙丙丁。反正,福利院大门前总有那么一个人在,永远穿着黑灰色的旧衣服。
没有谁真的在意过,他到底是谁,叫什么名字,有着什么样的过往。
可能大家对他最大的记忆点,就是腿脚的残疾。
不过,他和我,也不一样。
余庆丰早年应该是个自闭症患者,但他能感受到情绪,也有丰富的情感。
这一点,通过他收藏那支破旧笛子、捡回被孩子们扔掉的小玩意,就可以判断出来。”
“所以,他是因为被所有人忽视,心生仇恨才有了杀机?这…倒也不是没有这种人。”
典狱长的语气从诧异转变到‘老娘什么没见过’的情绪,丝滑顺畅得竟是毫无违和感。
“不。”林烬看向坐在花坛上、头发花白的男人,摇头道:“他不是那种邪恶的人。”
“喂,你小子给我绕晕了啊。”典狱长的声调明显低了两度,一听就是急了。
“他很自卑,但他并没有因为自卑而变得愤世嫉俗,变得仇富,甚至于产生杀掉所有人来宣泄自己对社会不满情绪的念头。”
林烬平静地说出自己代入余庆丰视角,结合案发当天的所有细节,推演得出的心理状态。
“虽然最终做出来的事情很疯狂,但他的出发点并不是报复,而是拯救。
在他眼里,福利院的孩子们,都是没有未来的。能被领养的孩子,最多只占百分之十。剩下九成孤儿,等长到十七、八岁,只能离开。
我的国家没有明文规定福利院必须在孤儿长到法定成人年龄的时候,就把人赶走。但到了那个年纪,也不可能继续在院里混吃混喝。
而被领养的孩子,也不一定就会过上很好的生活。
因为本身性格原因,或者领养家庭在领养了孩子以后发现跟自己想象的不一样,又或者家庭迎来了新生儿,等等问题都是常见的。
生活本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对于孤儿来说,人生的开局就是一场灾难。
余庆丰在福利院工作了很多年,他看着一个个小孩被丢在门口。看着曾经懵懂天真的孤儿渐渐长大,离开福利院踏入社会,成为被垫在社会最底层的边缘人。
麻雀变凤凰、屌丝逆袭之类的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
从福利院出去的孤儿,能考上好学校的没几个。就算考上了,还要勤工俭学,放在学业上的精力很有限。
等毕业了,能找到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就算混得很不错了。能从自己微薄的收入里,挤出一些回馈给福利院的,少之又少。
在这个世界上活着,就是出身健全家庭的普通人,都要拼尽一切去努力,更何况福利院里走出去的孤儿。
因为骨子里的自卑,很难在社会上交到知心朋友,更别说遇见爱情了。
余庆丰觉得,这样的人生没什么意义。
而福利院本身是非营利机构,院长奶奶支撑得很辛苦,靠国家给的补助金,吃饱穿暖不成问题,但她也想给孤儿们良好的生活环境,更好的学习条件。
而这些,都是需要钱来实现的。
我记得,有一次来了个记者,被余庆丰挡在门口,非要通知院长得到允许才放行。
这本没有错,身为门卫肯定不能让外来人随便进出福利院。但那次,院长奶奶忘了自己与那个记者有约的事情,就在电话里说,没约过人不知道。
结果,余庆丰刚把记者请走,院长奶奶就把他骂了一顿,说自己约的人被他赶跑了,还想着靠那记者把福利院的情况宣传一下,好拉点赞助。
事后,大家才知道,院长奶奶生病了。
她得了阿尔茨海默症,总是忘记事情,有时候甚至会忘了自己是谁。
她老了,肩上却还挑着沉重的担子,不肯卸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