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尘封往事(四)
郑国忠想到了三组指纹里,最特别的那组。鉴定报告显示,这组指纹并不完整,而且面积很小,有可能来自手掌较小的女性或者未成年人。
结合在走访领养者过程中,曾听到关于那个幸存下来的孩子,一些奇怪的细碎信息,郑国忠突然想到了一个恐怖的可能性。
少年儿童犯罪事件,相较于成年人犯罪要少得多,但并不是没有。
譬如,老美那边就曾有过两个十几岁的少年,枪杀同学教师二十人。岛国一个九岁的小女孩,毒杀了全家十一人。
一想到这些案例,郑国忠不禁头皮发麻。
如果真相就是他想的那样,那么,江南儿童福利院投毒案将会是史上作案者年纪最小,死亡人数最多的案件。
产生这个猜测后,郑国忠又想起,当年查看福利院监控摄像头拍到的画面里,那个蓄着西瓜头的小男孩,曾在案发当天,独自去过水塔的方向。
水塔那边很偏僻,也没有后门之类的东西,围墙有三米多高,没必要装摄像头。
也正是这个原因,警方没办法找到确凿的证据,锁定嫌疑人,从而导致案件搁置多年都难有进展。
这些原本并不重要的蛛丝马迹,令郑国忠对林烬产生了非常荒谬而疯狂的怀疑。
于是,他专门针对林烬,展开一系列调查。
曾经想领养林烬,又撤回申请的夫妇们,都表示出了对那个小孩有种说不出的寒毛倒竖的感觉。
郑国忠知道林烬被收养的事情,他找到当年那个女警,了解到这孩子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
于是,他暗中跟踪调查了几年,期间还请教过十余名儿童心理学家和自闭症专家。
他发现,林烬表现出的状态,跟这种疾病似乎有些不一样。
社交障碍、情感障碍,无法与他人共情,交生情感交流,这些都符合。
跟踪五年,捕捉到那孩子开口说话的次数屈指可数,学习成绩却好到惊人。
虽然专家表示,阿斯伯格综合症并不影响正常的智商,但这智商也太高了。
郑国忠隐隐感觉到,这里头肯定有问题。
就在他苦于无法证实自己想法的时候,林烬的养父脑梗昏厥入院。
当年跟着郑国忠的那个年轻男警员,通过院方查到当时拨打急救电话的就是林烬,并且还听到电话录音内容。
这为郑国忠的猜想,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社交障碍症患者,通常都有语言表达障碍,很难清晰地把想法说出来。所以,一个十二岁的阿斯伯格少年,怎么可能事无巨细、那么有条不紊地向医护人员陈述养父晕倒的紧急事态。
郑国忠几乎认定自己已经找到了真相,但他怎么串联也还原不出案件发生的始末。
所以,他还需要更多证据做支撑,更多细节来填充还原案件缺失的拼图碎片。
郑国忠在林烬和养父母住处的对面,租下一间房,架起望远镜,试图找到破绽。
足足两年半,历时九百多天,郑国忠看着那个少年,沉默地做着家务,沉默地收拾养父摔碎的玻璃杯,无声地忍受着养父母歇斯底里的争吵和吼叫。
看着那个中年男人从微胖的身材,因为患病日渐消瘦,直到形容枯槁只能坐在轮椅上;
看着那个本就备受命运摧残的女人,一天比一天憔悴,精神越来越恍惚,双眼越来越空洞。
他还看到少年时常会用束缚带把那个男人的双手绑在轮椅上,令男人连挣扎着站起来都做不到。看到少年做饭时往煲的汤里,放入不明粉末。
郑国忠觉得时机成熟了,自己终于等到这一天。
趁林烬外出的时候,他敲响了大门。
…………
郑国忠怎么也想不到,那普普通通的居民楼房门,就仿佛一扇通往无间炼狱的大门。
当他离开的时候,听到了那对病入膏肓、行将就木的夫妇,难以自抑的啜泣声。
他带走了绑住男人的束缚条和那只用来煲汤的砂锅,还从林烬的小卧室里找到了‘犯罪证据’。
他不知道,那对夫妇为什么哭泣。是恐惧、害怕,还是因为自己居然将一个恶魔当儿子养了七年多,错付了一片真心。
不管是什么,都不重要了。
一切终于快要结束,纠缠了七年之久的悬案,很快就会由他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然而,当他走到楼下的时候,正好遇到匆匆赶回来的少年。
十五岁的少年,站在阴暗的楼道里,头上戴着一顶黑色鸭舌帽,半张脸藏在阴影里。
曾经的老刑警,如今已年近五旬的郑国忠,在那一刻心底竟然生出一丝恐惧。
“为什么?为什么要对他们说那些话?”
少年的语气,森冷得像来自寒冰地狱。
郑国忠下意识往后退了一步,脚后跟撞在楼梯台阶是上,险些往后栽倒。
他赶忙扶住扶手,喉头咽动了一下,将手里的袋子往身后藏了藏。
“你做过什么,自己清楚。跟叔叔去自首,叔叔会帮你争取轻判。”
郑国忠说着连自己都不信的话,双眼警惕地盯着少年,左手习惯性地摸到左腰。
脱了制服,他早已不是警察,腰上也没有枪套。或许是多年刑警的习惯,他腰上别了一把没开锋的短刀。
“自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