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老衲要还俗
龙婆、阿赞,是东南亚一带对小乘佛教修行者的两种称呼。区别在于,龙婆在寺庙修行,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出家人。吃素,不可婚配。
阿赞则是在家修士,或可称为居士。没有那么多的戒律和规则约束,相对来说修为与道德准,比真正的僧人都要低一些。
当然,也有例外,暂不例举。
2000年后,东南亚一带的旅游业进入长达三十余年的鼎盛期。
其中,又以泰国为最受欢迎的大热门。
曼谷、清迈、芭堤雅各大小寺庙佛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朝圣者、信徒,连那些不信佛的游客,也会赶个时髦,特地赶到各大小寺庙佛院打卡、拍照。
于是,东南亚佛门特色——佛牌,便在这样的大势之下成为了抢手货。
最早的佛牌源自泰国古代,为征战沙场的兵士祈求平安而造,后来渐渐地演变成了拥有避邪挡灾功能的护身符。
进入现代社会后,又在这一最基础的功能上,被赋予了诸如招财运、招桃花之类的神奇能力。
佛门净地成为热门旅游景点后,连带着[佛牌]也成为了信众与游客,争相求购的抢手货。
无论哪家寺庙,都有高僧加持的佛牌出售,功用分门别类,细化到财运是正财还是横财,桃花是正桃花还是烂桃花,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
那么,佛牌真的有用吗?
在此不提那种伪造的假牌,单论由正经寺庙督造、由真正的高僧加持的佛牌。
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
并非自相矛盾,这里面涉及到一个最简单的因果关系——付出与回报。
求得佛牌之人,付出信仰念力,便可得到能量回馈。
能量场的增强与改变,都会对普通人自身的气运产生极大的影响。
不是所谓的信则有、不信无则。
在此赘述两句,佛牌分正、阴两种。不同的牌,有不同的禁忌。
佩戴者需守住戒,但凡做了破禁的事情,也就证明其信仰念力不足,自然而然也就得不到能量回馈。
而这能量是从何处而来?
当然是加持者,各位闻名于世的高僧龙婆、大法师阿赞们了。
佛牌在能量交互中,相当于一个中转站,或者说媒介。
高僧在其中注入自身念力,信徒越虔诚,佛牌中念力便会反馈的越多。
渡人、渡己,可以说是很公平的等价交换。
佛门也讲究利益?
可以这么理解。
并不是因为各大小寺庙疯狂敛财,宰起香客毫不手软。实际上,运营寺庙的基本都不是真正的僧人。
在这个佛教大国,大部分寺庙僧人众多,就算斋戒食素不吃肉,开支也不小。
古代还有僧田可以保障僧人的生计问题,进入现代社会后,失去僧田的寺庙就只能依靠国家发放的那点儿补助过活。
真让这些僧人出去靠化缘度日,怕是早就饿死了。毕竟,196几年那会儿,大多数平民老百姓自己日子都不好过,能吃饱都不错了,哪有闲米施给僧人。
像曼谷大皇寺、郑王庙、卧佛寺这种背后有皇室、贵族养着的大寺庙,又有几个。
哪怕是佛统府最有名的邦帕功庙,都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揭不开锅。
所以,当旅游业兴起,寺庙一跃成为香馍馍之时,惯于清修的僧人们,不知所措了。
有个别脑子灵光但修行不咋样的僧人,就在这个时候找准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不求修成正果,但求发家致富。
于是,僧人们一分为二。
一心向佛的继续潜心修行,佛缘不深的则向游客们演示僧人日常,展示早、晚课之类。
因而,在寺庙中经常能看到的基本都是后者。而前者往往深居简出,非大法会之类的重要场合,基本不露面。
前者是实力担当,后者则是门面担当。
就像一家公司的技术部门与营销部门一样,生活在同一座寺庙里的两类僧人,各得其所、相得益彰。
所以,当已近中年的阿耶,提出‘老衲要还俗’这个惊世骇俗的想法时,邦帕功庙的所有僧人集体惊呆。
他们想不明白,龙婆耶可是佛统府最有名望的有道高僧,为何会突然贪恋起尘世了?
这些年,靠着佛牌,邦帕功庙赚了不少。
真·盆满钵满。
之所以能赚这么多,龙婆耶当仁不让居首功。
五岁就能识百个梵文、七岁通读梵经,用佛家的话来说,这就是慧根。
拥有这等过人天赋的小和尚,长大后,更是展现出了惊人的领悟力。
二十岁时,对经文的理解就超过了那个总爱让他抄经的第一任师父。三十岁,与卧佛寺、郑王庙七位高僧坐论,被誉为同代中最有希望修成正果的佛子。
而这样一位修行界种子选手,还自带出生即被遗弃的悲剧人设bu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