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秋收盛况 - 农家辣妻:田园小地主 - 午月花开 - 女生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69章秋收盛况

谷雨看着包袱里分出来的东西,又给郑母那一边多加了一半,自家只留了几张皮毛和干果种子。

郑润峰看完了信,心里也有了数,收拾了包袱,“小雨姐,我这就回家把这好消息告诉伯娘去。”

“嗯,去吧,替我问好。”

谷雨觉得,按着现代礼节,她应该亲自上门拜望她那位未来婆婆,可是,她发怵。那位,本来就不喜欢她,她也不认为她多说几句好话就能讨了欢心。古代,好像也没有订了亲的姑娘上婆家的规矩。

所以,还是算了吧!

谷雨复又把刚做出来的点心包了,“把这个也拿去,就说我太忙,过些日子再上门……请安!有什么缺的用的,想吃想喝的,尽管开口,知道不?”

郑润峰:“好,小雨姐真孝顺。那我先走了。”

对于人家的夸赞,谷雨汗颜。但是她也不算是说谎,她现在真的很忙。

因为温度高,光照强,虽然天旱,但是浇水灌溉的及时,并未影响高粱的灌浆。还有她那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下来,刚进八月,她家的高粱颗粒就已经饱满干燥了。

比其他普通的耕种人家,早了最起码有半个多月。因为她还要播种小麦,农时是耽误不得的。大手一挥,开始收割。

她就是回来操持收秋来的。

对于此次的秋收,赵智也很看重。因为他在县衙已经种了试验田,对于差距心里已经有底了。但是,谷雨也说了,那是他精心伺候的结果,和农家大田还是有差别的。

谷家开始收割的第一天,赵智特意到了太平镇。把谷家、李家两家的情况做了比较,谷家要胜李家一筹。谷雨说这就可能是重茬造成的后果;

李家又比其他普通人家胜了一筹。这个赵智自然明白,这是因为李家听取了谷雨的耕作方式还有后期管理方式,其中最重要的,肯定是酵素水和堆肥制作的底肥的功效。

镇丞大人看着赵智身旁谈笑若定的谷雨和谷家人,对自己当初的选择庆幸的很。看看,这是他的英明治下。照这个情况发展下去。他离发达也不远啦。

谷家一个小姑娘把庄稼种成这样,得了县太爷的大驾光临,这消息在太平镇像是长了翅膀似的。

不多时,谷家的地头上围了里三层外三层,看热闹的有之,取经来的有之,当然,专门来看“赵美人”的也大有人在。

就连李老爷和李元良,那些大户、族老,太平镇有头有脸的也都来了。

这热闹劲头,好像是一年一度的大庙会似的。

最让人新奇的是,赵智甚至把其他镇子的镇丞和农桑好手也给请了来。

这些外镇的人,看着谷家的地,心情很复杂,既有被这么一个小丫头超越的尴尬难堪,也有对谷家的好奇和崇拜。

一个老头气哄哄的低声说道:“外表看着热闹,不定内里如何呢。总要真的捏在手里才能知道。”

这话也不为过,因为种子的饱满度不一样,有的看着外表好看,但是不压重,俗语就是说瘪了飘了。

一旁的李元良笑呵呵的接话说到:“老伯,我打保证,谷家这地绝对没飘。”

“哼,没飘打下来也不过七八百斤。”

李元良:“老伯,我年轻,眼拙,但是我觉得现在就称重的话能有千斤。”

“不可能,咱们维扬县还没出过这个数。”

“能,一定能的。我和你说,老伯……”

李元良还要锲而不舍的来两句,却被谷雨叫住了。

谷雨:“李公子,这些日子麻烦你了。”何必在这儿徒劳争论,等会不就知道了。

她感激李元良的维护,更是不愿意给他惹麻烦。

李元良会意,也不再坚持。淡然一笑,继续看热闹。他如今也想开了,他的性子,包括他的家庭环境,的确给不了谷雨想要的自由。他的确是从来没赢过。他愿意站在朋友的立场上看着她幸福,看着她成长。

谷雨虽然不怕看,但是被这么多人围观,也超出了她的想象。不过就是多打了一百斤粮食,至于一个个的这么激动么?

虽然谷雨这些日子忙的底朝天,但是也没忘了她的农具改革。她和谷家人没时间没精力,但是别人有啊,比如刘大熊刘铁匠。

她在农书的基础上,结合着现代小型高粱玉米收割机原理,还有古代脱粒机和现代的脱粒机相结合,画制了蓄力版的收割脱粒一体机图纸,和刘大熊做了细致的讲解和沟通,然后就把实践的重要责任交给了刘大熊。

刘大熊在李家的倾力帮助下,果然不负众望。十架收割机已经运送到了谷家的地头,并把详细的图纸献给了赵智。

人们看着地头的那些庞然大物,唏嘘惊诧声又起。

原来的铧犁和耧车是谷家姑娘发明的,后来听李家人说,那喷药的喷雾器也是谷家姑娘想出来的,如今,这么大块头的东西也是人家想出来的。谷家这姑娘脑子究竟是怎么长的呀?

这玩意真能向李家公子说的能收割和脱粒一块操作了?这么多年了,还没听说哪个人能一步到位呢。

谷雨也有些跃跃欲试。这个东西她就负责了设计,后来的实践改良可是一点儿也没参与,究竟效果如何,她多少心里没底。倒是一旁的刘大熊和李元良信心满满的样子。

就是一旁的赵智和程力,都有些期待。谷雨见赵智点头后,和大哥说了一句。谷丰年大手一挥,“开始!”

谷家的马都是训练有素的,两匹马只一个人牵引就足够了。收割机上站了两个人做操作。

这机器像是一辆加宽版的车,有四米宽,正好是谷家套种的高粱地的宽度。两侧各一只轮子,各一匹马套在了上面做动力。机器的正面,并排五套剪刀状的东西,其间隔宽度正好是每垄的宽度,也就是一垄高粱对应一个剪刀。当然,这个宽度可以调节的。

剪刀是起到固定秸秆的作用,剪刀下面,还有圆盘装的锯齿刀,这是切割高粱秸秆的。秸秆顺势倒向马车。机器上面的操作者顺手把秸秆放进身后的脱粒机打掉粮食,粮食流进储物的凹槽。

因为机器行进的速度已经测试过了,两个人,对应两台脱粒机,合力处理五垄地完全没有问题。

收割和脱粒的动力系统是同步的,全部来源于两旁的蓄力。

当初为了剩力,谷雨还在内部设计了杠杆原理,尽量减轻蓄力的负担。

至于空秸秆,往一旁的凹槽里一放。凹槽旁有机关,到了一定数量就可以把这些漏出去。整整齐齐的变成一堆,等着后面的人捆走。

所以,机器过后,地里面就只剩下根子和空了的秸秆。至于那些秸秆,早就安排了去处,她的牧场啊。那么多的牲畜,光指着放牧那是不成的,总要人工辅助饲料的。

见识过现代收割效率的谷雨,对这样的效率和进度着实不太满意。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