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久别重逢
这宁王和谷王都位列九大塞王之内,而这宁王的综合实力也是数一数二的。仅仅手握大军,就有十万之数,而其中的重骑兵更是最最顶尖的蒙古兵,他朱允炆不得不忌惮。
在历史的记载里,最后朱棣能够推翻朱允炆的统治,也离不开宁王的协助。
而另一个谷王也是好不到哪去,开金川门放朱棣毫无压力的入宫发难,只这一点就是十恶不赦的罪名。
就凭着对历史的了解,朱允炆对他们两位这么积极的来京自然是感到颇为意外。
在朱允炆看来,已经就藩的王爷们,都是他朱允炆的心腹大患,而且一个个心思叵测,都是他朱允炆需要防备的。
而对各藩王来说也是如此,他们和朱允炆都是各自防备,小心翼翼的。
“王忠,如今是什么日子了?”
被朱允炆猛地一问,王忠也有点摸不着头脑,但也不愧是首领太监,立刻就能反应过来朱允炆的意图。
“回陛下,是召令发出的第七日了。”
朱允炆听了默默的在心里盘算了起来,七日也不过就是秦王起棺的第一天,按理说这些藩王大可今日再出发,不必如此着急。
何况,这些藩王心里一个个都精明很的很,还会不懂他朱允炆的意图?
算算日子,这宁王和谷王大概是刚接到诏令就立刻出发,上赶着钻进他的大网里,怕不是另有打算?
谷王不过封王两年,就能将破败的宣府治理成富庶之地,而且他建造的长城也是牢牢的将疆外蛮夷挡在了外面。
你说这样的人,会看不出他朱允炆的意图吗?
但是他几乎是毫不顾忌的就上马出发了,这是为何?
而宁王就更不必说了,掌握大军,又有卓越的用兵才能,对他这点计策还不是了然于心?
这两个王爷分明就是对朱允炆的目的清楚得很,但还是义无反顾的来了。
为何呢?
朱允炆不禁看向了远方,目光深邃。
难道是这其中,有什么误会吗?
说实话,如今的历史走向,朱允炆确实是不能太依赖前世的知识了。
就算历史的走向和结局最终不会改变,但是也仅仅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因为历史都是战胜者写的,这其中的隐情就不为人知了。
仔细想想,谷王在朱棣刚刚起兵发难的时候,还曾受命回京戍守,若不是朱允炆太过软弱无能,导致完全没有了回天之力,这谷王大概也不会开金川门迎朱棣入京。
而宁王也是因着朱棣威逼利诱,这才不得已跟了朱棣。
这样看来,倒是朱允炆让身边的人一个个失望离心,也怪不得他们。
他来的时候就跟历史差了半分,如今又经过一系列改革,说不定冥冥之中一切都已经变化了。
朱元璋崩逝的时间提前,朱棣也远在辽东,历史已经偏离了轨道。
而这谷王和宁王,此刻都没有遇到让他们改变的必然事件,所以此刻依旧是忠于他朱允炆,忠于大明的。
想通了这些,朱允炆也是了然于心。
前世的知识能够让自己趋利避害,而这其中的瞬息万变的风云,却不是他能掌控的了。
周王之乱已经让朱允炆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而既然周王能一手遮天,那宁王谷王自然也可以忠于大明。
然而就算谷王和宁王都支持自己,他朱允炆还是要进行削藩的,大权捏在自己手里才是最安心的事情。
而这些有能力的藩王,也不是干脆放养闲散一生,忠于他朱允炆的,自然是还有领兵治理的资格,不过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罢了。
这也是朱允炆最大的让步,毕竟不能让忠于自己的人寒了心。
想到这,朱允炆紧锁的眉头才算是舒展开来,对着王忠道:“既然来了,那就宣吧。”
而皇家礼仪也是必不可少的,而这在朱元璋在世的时候都有明确的制度。
此番和谷王宁王见面,依的就是家人的礼数,不必过分拘谨。
而正式的礼节都是行在大典之上的冕服礼,那时候人人都要注重细节,千万不可出错。
而这些规矩本来经过草拟修改之后,就要发布天下,只是朱元璋突然离世,让这件事暂时搁置了。
不过虽然没有正式发布,但是各皇亲国戚手里都有一份非正式版的。
而今这些东西的发布事宜,自然有礼部去操心,他朱允炆只要在诏令上印上天子印便好。
两个着常服的王爷款款走上前来,对着朱允炆俯首。
“宁王朱权。”
“谷王朱穗。”
“参见陛下。”
“两位皇叔不必多礼”朱允炆上前扶起宁王和谷王,随后冲着左右说道:“赐座。”
“谢陛下!”
“谢陛下!”
礼数做足,两位藩王就起身就坐。
这两个藩王年纪都不大,一个小朱允炆一岁,另一个小两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