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秦王薨逝
这次要不是李英芳归顺了他朱允炆,他还一直被蒙在鼓里呢。要是当真对周王拦截失败,让他回到河南,那历史上发动政变的可能就是他周王了。
但是现在,大局已定,这是不争的事实。
而另一边看着周王的密信在自己面前化为灰烬的官员,心里是大大松了口气。
他们也是没想到朱允炆最后会这样做,本以为难逃一死,结果却能安然无恙。
这些人大多也不是存心要和周王一起作祟,而是迫于形势,如今受到朱允炆的赦免,自然都感激涕零,叩谢皇恩。
而心里还抱有幻想的个别官员,经历了这几天的惊悸优思,也是不敢再造次。
而在发落这些官员的时候,朱允炆已经将锦衣卫的细作深入河南各处。
经历这一遭,朱允炆明显察觉到自己的不足,只放眼皇城之内是远远不够的,他既然是大明的皇帝,就要管理好每一寸疆土。
所以那些封地上的藩王,也得牢牢捏在他朱允炆手里才行。
周王之乱,到此才算是真正的结束。
各地的藩王知晓了朱允炆对周王叛乱事件的处理办法,反应各不相同。
支持朱允炆的藩王拍手称快,而心怀不轨的藩王此刻却是更加的优思。
几个最大的藩王之中,秦王病痛缠身,已然活不久,而燕王远走,又无暇顾及,现在最是紧张的就只剩下了晋王。
虽然听各地传来的消息,朱允炆步步忍让直到被逼的忍无可忍,可他还是紧张不已。
晋王是不清楚其中内幕,不然他早就该脱去华服衣簪,亲自向朱允炆请罪去了。
所以晋王此刻惊惧的并非是怕朱允炆察觉到自己的不臣之心,而是怕自己的势力不牢靠,最终会落得和周王一样的下场。
他所在的山西一带,藩王可不止他晋王一个,还有同样虎视眈眈的代王。
想那周王应当是几乎将整个河南收入囊中,所以朱允炆才会一忍再忍,十分忌惮。
而他晋王,身边皆是可信之人,得力干将,如今只要能劝说代王与之合作,那么山西就归入囊中。
朱允炆就算察觉到自己的心思,也不敢贸然出击,开玩笑,他晋王守着的可是大明的边疆。
这可是大明的门户,就算朱允炆当真不把山西放在眼里,也得考虑考虑外来的蛮族。
将山西安排好,他晋王便能放心的去南边扩大势力。
周王已死,他留下的东西倒是便宜了他晋王,河南现今必定是乱成一片,正是收获人心的好时机。
他要让河南也归顺于他,他晋王,就是群龙的新首。
晋王沉浸在自己的设想中无法自拔,完全不清楚朱允炆已经将河南的局面安排的明明白白。
设想终究不是现实,晋王当机立断,差了信使去代王府上,邀他好好相聚一番,联络联络兄弟之情。
晋王这边已经有所行动,而在大明皇宫之内的朱允炆,此时正点烛批阅着奏折。
此折子是上元县典史隋吉递上来的。
典史属于无品阶文职外官,本为县令的佐杂官。
但典史却也是经过吏部铨选,皇帝任命的命官,自然也有上书劝谏的权利和义务。
这次,这位典史上疏所言及的是里甲制度的弊端。
里甲制度是朱元璋时期推行的,为了方便基层管理,以户设里,其中按照丁粮多寡排出前十户,以十年为期轮流担任里长。
而现下,整个大明采用的基层管理办法皆是如此。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种制度确实存在的弊端不少,然而对现在来说,却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根据历史,这种办法甚至太过理想化,在大明后期反而因为种种原因变成了精英手里的权谋工具,呈现出明显的分解趋势。
而这次隋吉奏折中所讲,就是这种制度的一种弊端。
“农户夫妻二人,本来可以守着良田百亩,安居乐业,可是丈夫突然患疾,妇人汤药侍候,最终导致农田荒废,等到病好,也已经耽误了农时。”
于是这对夫妇到了收获的季节,既交不了赋税,也管不了自身,一下子就变成了贫民。
而为了应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危急,这位典史出了个主意,那就是帮扶政策。
置民百户为里,一里之间,有贫有富,凡遇危急,富者助财,贫者助力。
在这样民风淳朴的时期,这样的政策确实是万民之幸。
于是朱允炆几乎是没有什么犹豫就给了朱批。
“允,着户部安排。”
如果大明多一些这样真正爱惜百姓的官员,就是大明之幸。
给完了朱批,朱允炆正要继续批阅,殿外王忠的声音却适时响起。
“陛下,西安府来报。”
“召。”
朱允炆心里暗暗想着,差不多也就这两日了。
秦王自年初带兵征战,回来便患上了恶疾,苟延残喘,一直熬到了如今。
根据历史,秦皇薨逝,大约也就这两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