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尘埃已定
对这些百工,朱允炆也给予了适当的鼓励措施。首先是技艺一定要熟练,不要求十分出众,但必须仔细精湛,这样可以入良籍,摆脱奴籍,与普通民众无异,进入工部为国效力。
其次是针对有研发能力的匠人,有想法的匠人可以提交自己的设想方案,通过者即可入军籍,进入军工处为国家效力。
相对于民匠,军匠特别加上了一条秘密措施,对于新式武器的研发是国家秘密,在未投入使用之前,任何人不得擅自透漏,违者格杀勿论。
而军匠的福利也是比民匠要高出一些,军匠的后代可以选择继承父辈衣钵还是科举入仕,继承衣钵者可直接入军籍,科举者与朝中大臣之子一般,参加科举入仕。
朱允炆的这一系列的命令实施下去,算是彻底将匠人精神发挥了起来,一时间技术发展意识空前强盛。
或许这短时间内还看不出什么,但是就好比一辆马车,马力粮草充足,还怕没有跑起来的时候吗?
大明风华,指日可待。
对这些事情都做好安排之后,朱允炆把目光投向了刚刚进行大清洗不久的河南。
自己即位不久,确实是有些大意了,只皇城里有人对他忠诚,远远不够。
这皇城之外到处都是蠢蠢欲动的势力,必定得牢牢拿捏在他朱允炆手里才行。
若将这河南二十一卫的官员全部替换,太过惹眼。
不过有魏国公镇场子,河南算是暂时平息了。
河南都司本就隶属于中军都督府管辖,徐辉祖不论是地位还是名声,都能稳住形势。
而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信息被李英芳拦截了下来,在河南各卫还不明情况之下周王暴毙,接下来就是锦衣卫迅捷的清洗。
可以说他们就算有反叛的心思,但也没能和周王联系上,因此还没有做出任何回应和举动。
也就是因为这一点,河南都司的心里都有一丝的侥幸心理。
毕竟还是没有拿捏住实质性的证据,他们完全可以全部推到周王身上,只靠揣测定他们的罪,也是不能服众。
何况,这一次涉及的实在是太广,如若要全部定罪,那相当于河南的根基都要全部拔除,对于刚刚登基的朱允炆来说,是在不是明智之举。
朱允炆看着徐辉祖递上来的最新信息,若有所思。
按照徐辉祖的意思,挑其中一两个罪大恶极的重重处罚,其余的就意思一下,算是警告,这样一方面可以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不至于令河南根基不稳。
在徐辉祖看来,这些人内部也不是一条心,如今没了周王这个领导人,这些人反而是没了依靠和彼此制衡的人,彼此都不敢再轻举妄动,犯上作乱。
而且,如果全部将这些人处死,对朱允炆来说倒也不是什么难事。
只是他刚刚登基,身边能信任的人并不算多,一时间也没有足够的人去顶替上,怕是得不偿失。
徐辉祖的考虑并无道理,朱允炆心里也是清楚的。
这样的话,还不如收复人心,让他们心甘情愿的服从。
“如此,远远不够。”朱允炆眸色一变,对一旁立着的宋忠吩咐道:“把那些周王发往各地的密信都拿过来,里面涉及的人也都喊过来。”
“陛下……”
“当着他们的面,把这些密信通通烧掉。”
“啊?陛下三思啊。”
这可是他们唯一拿捏在手里的把柄了啊,烧了相当于死无对证,他们会更加肆无忌惮的啊。
朱允炆狡黠一笑,淡淡道:“就说,这些信件也是不可考证,留着也是会让他们与朕生了嫌隙,如今作废,朕既往不咎。”
宋忠也算是两朝元老了,伺候过两朝皇帝,而且还是掌管着最懂帝王心思的锦衣卫,对帝王的手段心知肚明。
朱元璋向来都是杀伐果断,凡是触了他逆鳞的人,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死。
而朱允炆却恰恰相反,他处理事情的手段倒甚是柔和,颇有些玩弄权术的意味。
不过在宋忠看来,此时这种手段倒甚是高明。
这一次周王谋反,和他凡有牵连的人无一例外,全都是杀头的大罪,换作朱元璋,这些涉事的人已经全部被处理了,但是先帝也有这个底气。
而他朱允炆就不一样了,内外势力都虎视眈眈的盯着他呢,此时尽数斩杀反而是对自己很是不利。
而朱允炆采用的手法同样也甚是高明,同样也是一网打尽,只不过他收的不是人的命,而是人的心思。
众人在先帝的治理下,深知帝王之怒有多可怕,此刻怕是在家里惴惴不安,而朱允炆反其道而行之,让这些官员颇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欣喜。
从而对他朱允炆心存感激,以后便能心甘情愿的听凭他差遣。
这一条命都是朱允炆给的,还有什么敢不听话的,这一次是帝王宽厚,下次就不一定了,皇帝既有意给一次机会,谁敢不珍惜。
在官场中运筹帷幄的人,怎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朱允炆这手段,确实颇有帝王之姿。
宋忠钦佩的朝着朱允炆拱手行礼,应声道:“臣,遵旨。”
接到宋忠传来的口谕,徐辉祖不由得从心里佩服起朱允炆来。
而此刻他手里的这些密信,可不只是牵连到河南二十一卫所的人。
军政向来是分不开的,周王想要牢牢把持河南,只靠军也是不足,只怕这当地的布政使,也是早就听命周王了。
河南之地的军政恐怕早就牢牢的攥在周王手里了,所以他才有底气去凤阳作乱。
而周王此番前去凤阳府带走冯胜,可不是想利用他在河南号令,更多的是利用他这个名号,去掌控河南周围,进而扩大势力。
而朱允炆得知此事也是有些震惊,同时也发现历史也不完全靠得住,历史也只是个定数的判决,而其中的变数,却是不能人为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