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冬笋的销路
运输成本陈鸿宇已经考虑到了,他觉得大不了压低出货价,毕竟那些笋子本来也没人采摘,放着也是浪费。
他想了想又说:“杨总,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冬笋包装成零污染、纯自然生长的有机冬笋呢?”
这几个词语杨卫东还是第一次听说,不太理解,便问道:“零污染我倒是能理解,有机是什么意思?”
所谓有机蔬菜是指蔬菜在种植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标准生产,不使用化肥、农药、生长剂,只使用纯天然肥料,质量也是通过相关部门认证的蔬菜。
严格来说,吴家村的毛竹林并未经过严格标准生产,但也的确没有用过化肥、农药和生长剂,这个时代对于这些东西的概念模糊不清,完全可以打个擦边球,等真正卖了钱,再把标准建立起来也不迟。
听了陈鸿宇的解释,杨卫东表现出了兴趣。“这样价格上可能会贵点,但是销量始终只有这么多,总体来说利润空间有限。”言外之意是有利润,但不值得这么折腾。
“杨总,吴家村除了这片毛竹林之外几乎没有其他资源,而毛竹林也没有开发,那里的村民很穷。这次来拜访您,我也知道不可能卖出去多少,我只是想为村民们找到一条可以赚些钱养家糊口的路子。我们可以先尝试,如果销量好,您肯定也有得赚,如果销量不好,您也几乎不会亏。”陈鸿宇开始打感情牌。
杨卫东也是农民出身,能理解陈鸿宇的苦心,便说:“这事情我答应了。”
陈鸿宇面露喜色,连忙道谢。随后两人就收购价格、合同条款等事宜进行了讨论,最终商定收购价定在两毛一斤,量不固定,具体上市时间待定,商议好后两人草签了一份字据,并约定等冬笋出来后送过来样品,再签订正式合同。
第一个直接销售的通道比陈鸿宇预想的要顺利,整个谈判只花了一个小时。那杨卫东虽然外表像个暴发户,但内心实则是个善良的人,毕竟是军人出身。
两人从农贸市场出来后,又打车去见另一位王老板。
王老板大名王秀芳,今年三十岁,经营着一家食品加工厂。她面庞轮廓分明,三十岁的年纪在她脸上留下了恰到好处的成熟韵味,身着一身女士西装,干练又自信。
“小刘,你来了。这位就是你之前说的那位朋友吗?”王秀芳在食品加工厂的总经理办公室接待两人,言语间带着一丝惊喜。小刘的这个朋友太帅了,像海港那边的男明星。
“王姐,这是我兄弟,陈鸿宇,现在是云阳县流云乡的驻村干部。”刘志强笑着说,陈鸿宇连忙问好。
王秀芳微笑着请两人坐下,然后亲自给他们倒了茶,说:“陈先生,小刘跟我提过你,今天咱们就敞开了说。你知道的,这冬笋和春笋的收购可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陈鸿宇微微点头,目光沉稳,开口道:“王总,我来之前做了些功课。我们知道这冬笋和春笋的品质是关键,而且不同产地的风味和质量差异不小。我们这次来,就是想跟您深入探讨一下收购的细节,我们希望能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供应渠道。”
刘志强在一旁附和道:“对,王姐,鸿宇他们村有上万亩毛竹,每年可以产出一千多万斤的竹笋。”
王秀芳端起茶杯,轻抿一口茶,说:“我们厂在竹笋这块主要是做笋干,每年市场销量也有限,之前也有稳定的采购渠道,说实话,我很想帮你,但实际上难度很大。”
“王总,我明白您的意思。我们村里因为有大量的竹笋,所以很多村民都用竹笋做了很多种类的食品,像笋酱、腌制笋干、笋脯等,我来之前都尝过,味道很不错,完全可以开发更多的竹笋产品出来。”
“这次冒昧来见您,并不是打算直接跟您谈买卖,主要是想邀请您抽空到我们村里考察。”陈鸿宇诚恳地说。
王秀芳三十岁就能独立经营一家规模不小的食品加工厂,足以证明她的能力和眼光。最近一年食品加工厂的销量基本没有增长,主要原因就是产品结构单一,所以听到有新的思路,她表现出了兴趣。她爽快地答应道:“你们能专程跑一趟,我也不能显得不近人情。我在国庆节之后抽空来,但先说好,我只是来看看,至于最终是否投资要看实际情况。”
陈鸿宇对王秀芳这么快就答应去考察感到惊喜。“王总,我一定做好准备,不让您失望。”
随后两人交换了联系方式,约定国庆节后联系。到目前为止,这次江川之行陈鸿宇收获满满,与刘志强谈好了bb机的事情,杨卫东爽快答应采购冬笋,王秀芳也答应国庆节后到村里考察。
陈鸿宇和刘志强找了个地方随便吃了午餐,刘志强便急忙离开,说要去筹备注册公司以及写具体的执行方案。陈鸿宇给冯晨曦打了个电话,两人约定下午六点在学校门口见面。
一下午的时间,陈鸿宇暂时没有去处,便去市区最繁华的步行街转了转,主要是看看有没有合适的门面可以做旗舰店,位置倒是有,但已经有人在使用。没有达到目的,陈鸿宇也不气馁,记下了几个可以作为旗舰店的区域和位置后买了点茶叶往学校赶去。
现在还早,陈鸿宇准备先去看潘宏,此时潘宏恰好在办公室。陈鸿宇给潘宏讲述了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甚至包含和杨平、贾辉他们吃饭的事情,当然陈鸿宇没有说名字,也没有说具体的人,只是举例。
潘宏听完陈鸿宇的讲述后颇感欣慰。“鸿宇,你这两个月的经历丰富多彩,让老师惊讶于你的改变,你比之前更加成熟稳重了,已经具备成为一名国家干部的基础素养。人生恰似一场漫长的修行,每一段经历都是生命赠予我们的磨砺之石。在与形形色色的人交往、处理纷繁复杂事务的过程中,你如同在生活的浪潮中不断探索、学习与成长。你需铭记,在这光怪陆离的世界中,要始终保持灵台清明,不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迷惑,坚守自己的原则底线,如此,你方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陈鸿宇和潘宏又交流了一会儿,便离开了办公室。他漫步在校园里,回想起潘宏所说的话,一时间有些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