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最灵敏的神经——感应(6)
第52章最灵敏的神经——感应(6)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行动是想法的流露。距离近了,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必然会暴露出心中最真实的想法。相对于别人而言,这些想法则是一种威胁,是不被人喜欢的东西,他们会因此只看到你的瑕疵、缺点、劣势。相反,距离远了,这些本能的自私便会隐藏于自身,相对于对方而言,呈现给他们的则是完美、高尚、美好的一面。
世界管理权威吉姆·柯林斯曾说:“无论狐狸想用什么样的办法来谋害刺猬,刺猬只需要缩起来,狐狸便无计可施。”这启示我们,一个人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工作、生活,与周遭的环境和人保持适当的距离,那么无论到什么时候,你都会掌握影响他人为自己做事情的主动权。
两个有矛盾的人,在路上看见对方时,为什么远远地便会绕道而行,避开对方?两个好朋友,在街上看见对方时,为什么相隔很远还会叫对方的名字,寒暄一会儿?
上述现象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在发挥作用。因为两个人闹矛盾吵架或者成为敌人的时候,心理距离处于相对较远的状态;两人相知、相恋或者成为知己的时候,心理距离处于相对较近的状态。心理距离处于较远的状态时,便会不由自主地大喊或者不想见到对方;心理距离处于较近的状态时,便会自然而然地小声耳语或者想与对方进一步地接触。
某知名心理学家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心理‘领地’,只有当你真正走近了,关系才会更好;离远了,关系便在无形中生疏了,也就不容易施加影响。”试想一下,一个和你矛盾重重且凡事都会提防你的人,会接受你的意见、观点、建议和为你做事情吗?显然不会。相反,一个和你亲密无间,甚至把你视为知己、死党、哥们儿的人,你向他提出什么请求或者拜托他办事情,他会拒绝吗?一定不会。
一个人对待事情的态度、解决方法,以及处世原则,往往是决定心理距离的关键。也就是说合理、得体、宽容、大度等积极的态度以及措施,能够拉近心与心的距离,而斤斤计较、小肚鸡肠、怀恨在心等消极态度以及措施,往往能够阻碍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人与人之间有身体、年龄、辈分的身份距离,也有职位高低、钱财多少、名利如何的社会距离,在这些之外,还有心与心之间的距离。而正是这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在影响人的过程中却能起到决定作用。因为心与心距离相近者,会让对方对你产生亲切感,进而喜欢与你交谈。没有一个人会拒绝一个真正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为自己着想的人的建议以及请求。
无论是时间上的距离还是空间上的距离,都有可能导致彼此间找不到共同的语言,也不会明白对方的心思、苦衷、意见、见解。当你对对方的近况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便不能更好地施加影响。
当员工有事情向老板请假的时候,如果他只是打个电话请假,老板在电话中通常会表示出不情愿,甚至不批假。但如果提前直接向老板请假,通常他会表现得无所谓。
在谈判时,谈判人员如果一直绕弯子不切入正题,对方则会认为他没有诚意,进而表现出不愿意与其进一步交谈的情绪。但如果直截了当地和对方交谈,那么对方则会表现得更加积极。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如此,距离太远便会失去该有的吸引力。如果一个人想影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意见,以及为自己做事情,那么就要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因为距离太远便无法实施影响了。
虽然社会上广泛流传着“距离产生美”之说,但在情感上,距离有时并不能产生美,在影响人的过程中更是如此,反而多数时候,会因为相对较远的距离,使美渐渐地消失。
美国心理学家博萨德曾对5000对已经订婚的情侣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其中两地分离的情侣最终结婚的比例很低。由此可见,恋爱程度和距离也是成正比的。所以,单身朋友在叹息“遇不到合适的”之前,何不先在公司同事、朋友中寻找一下呢?恋爱在自己身边发生的可能性极高。而且,在现代社会,“吃窝边草的兔子”并不丢人。
遥远的距离,容易让人与人之间感到陌生、孤独,而影响人是需要通过不断地交流和沟通才能发挥效力的。如同感情一样,有时就需要一个深情的眼神、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分温情的关心,这不是用几句言语能代替的。无论是时间上的距离还是空间上的距离,都会让彼此间难以产生共同语言,也不会明白对方的心思、苦衷。当一个人对对方的近况一无所知的时候,又凭什么去影响对方呢?
为了有效地影响对方,人们会习惯性地对对方好,甚至会和对方走得很近。但无论对方是谁,也无论你们之间的交情多么深厚,都要保持在一个适当的状态,换句话说,就是要掌握一个“度”。心理学上将“度”这个衡量一件事情成功与失败的分界线归属为距离法则。古语有训:“君子之交淡如水。”在生活中,我们在与人相处时也应该秉承这样的原则。只要把握好距离法则的要领,并对他人报以尊重,新鲜感和美感自然会长久保持了。
同理心:感受着他人的感受
【如果具有了同理心,设身处地地体察对方的立场、观点、感受、难处,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照顾,多一份体贴。】
孔子有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此句引申为“推己及人”,一方面,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或不愿意接受的待遇,千万不要施加给别人;另一方面,应根据自己的喜好推及他人喜欢的东西或愿意接受的待遇,并尽量与他人分享这些事物和待遇。这样的人,正是具备了一颗同理心。
人是复杂的动物,人的思维和情绪更是千丝万缕。由此就造成了人的沟通的复杂性。又因为每个人都是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出生后就有一个与他人“分别”的倾向,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的独特性。也就是这种分别心,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不理解,沟通障碍。大家都要说出自己的道理站住脚跟,向别人证明自己的正确性,却忽略了别人的声音;大家都急于说出自己最迫切的心灵感受,却听不到别人的内心的声音。于是,在沟通中逐渐形成巨大的屏障,人们相互背离,并越走越远。人与人之间信任缺失。
同理心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药。它如同润滑剂,当一个人鼓励他人毫无顾忌地说出内在压抑的、困惑的、挣扎的及其他的想法、经验、感受及行为,那就是同理心在发挥作用。它会使和你交流的人感受到被提供支持,觉得有依靠,很安全,并产生力量来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同理心,容许积蓄积极的能量来承担起生活的责任以及勇往直前的勇气。使沟通双方积极地建立信任与被信任的关系。其实我们每个人本身,无论是获得他人信任,或者是信任别人,都是一种温暖的人际关系的建立,都是我们内心深处最渴望的声音。
每个人都渴望被了解,被接纳。当一个人觉得被了解了,被接纳了,才有可能真正地了解与接纳他人。人们的问题根源,恰恰来自于“被误解”“不被接纳”,而非问题没有被解决。人们最大的痛苦源于不被人了解、以及那些没有人懂的孤独、害怕、焦虑、紧张、担心等情绪。这些糟糕的情绪会阻碍人们难以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糟糕的情绪所带给人们的痛苦,要远远大于那些糟糕的事情本身。
缺乏同理心的人只会霸道、武断地将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别人。那些专制的独裁统治者向来都是唯我独尊的,而毫不顾忌他人感受。再看那些倾听大臣和百姓声音的统治者,往往会创造出一个繁荣盛世。
一个有同理心的人,会先把自己的意见或忠告放到一旁,并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倾听他人的想法。当别人表达意见时,还会设法使对方明白自己已经完全了解他的想法,并在沟通过程中不断求证,自己是否理解正确。如此做法,即是一种对人最大的尊重,还容易获得对方的充分信任。“信任”是这世界上最温暖的房子,会汇聚更多的心在同一屋檐下,造就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此,同理心即成了人与人之间信任的依托,也成了人们心灵疗伤的良方。
追溯“同理心”这个概念与名词的起源,其是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治疗师罗杰斯所创的。他这样定义“同理心”:同理心的状态,或是要成为有同理心的人,就是要在保持自己的立场的同时,能进入到他人的内在,就好像自己就是那个人一样,去精准地理解他的感受与所说的意思。也就是说,去体察到他人的快乐或受伤的感受,并且能理解到其所发生的原因,但是同时要能意识到这只是一种“好像是”发生在我身上,但却不是我真正的经验。如果这种“好像是”的品质失去了,那么这个状态是“认同”而不是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