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最灵敏的神经——感应(5)
第51章最灵敏的神经——感应(5)
有人会说“我不喜欢这份工作”,或者“这不是适合我的工作”,但实际上,他们可能只是不知道如何汇聚并使用他们的力量罢了。一旦做到了汇聚力量,他们或许就会发现,自己不仅喜欢这份工作,而且还能做好。就算每次接到不合口味的任务,也会发现——如果自己能对这项工作更加专注,就会从中获得更多的满足感。人们习惯于把不快当做工作的固有属性,但更多时候,不快只是工作者的一种心灵状态。
所谓无聊也是一样。真正无聊的工作其实没多少。人之所以觉得无聊,主要是因为心灵被分散了。心灵的这一半做着手头的工作,那一半却试图逃避;这一半挣着工钱,那一半却开着小差,还想着劝说工作的这一半撒手不干。为了两个极端相反的目标互相争斗,就会在战事中消耗巨大的精力。
人们开始觉得疲惫、精神涣散、焦躁或无聊。一切都仿佛罩上了一层灰色,变得对时间斤斤计较。时间慢得像爬,工作成果也惨不忍睹。最终,工作业绩跌落到了平庸的最低点,因为大半精力都用在了修复三心二意造成的破坏上,用于工作本身的精力没剩多少。
当心灵实现统一,并在某项任务中得到全面应用,也就拥有了充足的精力。手头的任务,尤其是按部就班的任务,将得到轻松而高效的部署,虽忙忙碌碌,但时间并不显得紧迫,一切将处于一个“忙而有序”的状态中。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一个人能对手头的工作全神贯注,那么值得关注的机会就会出现——这似乎已经成为一条灵性规律。
生活中真正快乐的事,莫过于了解自己和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人们常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去请求家人、朋友和同事的帮助,而忽略了自己的思考,没有静下心来问自己:什么才是我真正所需要的。
遇到困难时,了解自己而不失去奋斗的目标,就变得十分重要了。如何才可以做到这些,又如何开始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肯恩·威尔伯在《恩宠与勇气》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认识自性也就认识了神。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只有一个见证,只有一个神性,透过不同的眼睛向外看,以不同的声音说话,用不同的腿行走。然而,重视神秘体验者却指出,神只有一个,大我只有一个,见证者也只有一个。”
认识自己的过程就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旅程,沉思是你最好的开始。可以尝试更多的方法,来达到这样的效果。
你一旦找到一个有效而适合自己的方法,将感到来自精神和身体的两方面的轻松,而这种感觉大多会最先表现在你的睡眠上。就像专家所说的,虽然人类是物质的,但精神却可以超脱它。
孙子认为,知彼知己,方能百战百胜。倘若你是在既不了解自己又不了解别人的状态中长大,你如何去应对当今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一个人要成长,要成功,要追求幸福,那就一定要先认识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也是你不断深化认识自己的过程。只有全面认识了自己,你才能完全相信自己,进而改变自己,热爱自己,发展自己。
人无时不在成长,也无时不在觉悟,只不过觉悟的程度和意义不同罢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在什么意义上从自我解放出来。”人总是在一点一滴积累自我价值的知识,这些知识随着我们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有了自我的知识,就有了认识他人、认识社会的基础。
充分认识自己的人,能更好地驾驭成长。人生旅途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挫折、磨难。充分认识自己的人,可以看清自己的位置,并作出相应的抉择,可以坚定自己的优势,去面对和克服困难。
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是什么?这段时间自己主要有哪些进步?包括自己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知识能力、行为习惯及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进步。如果有进步,那么,取得进步的经验有哪些?这段时间主要面临的问题是什么?自己的长远理想和近期、中期目标是什么?自己将来想获得什么成就?目前有哪些个人资产和资源?包括学习能力、实践经验、技能特长、人生态度、家庭背景、外表、个性及创造性等方面。
如果这些资产和资源都不怎么样,也不必灰心和失望,因为你仍然拥有与生俱来的最大资产:聪明的大脑,不竭的思考能力。沉下心来,静静思考,和自己的内心认真地对话,了解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世界,由此,也就真正认识了自己。一旦认识了自己,会越来越喜欢自己,并自信满满。
在欲望攒动又浮躁的社会中,人们总是把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视为理所当然,只会关心那些他们所没有的东西。就这样,他们给予不能做的事情而不是自己能做的事情更多的时间、精力和信任。这是注定要失败的行为,它会阻碍人在思考中卓越成长,它会消耗锐气,并从根本上削弱对成功的期望。
一名虔诚的佛教徒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寺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
“您是观音吗?”
“是。”那人答道。
“那您为何还拜自己?”
“因为我也遇到了难事。”观音笑道,“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这句话让人深思,让人回味。想来凡人之所以为凡人,可能就是因为遇事喜欢求人,而观音之所以为观音,大约就是因为遇事只去求自己吧。因此,请认识心中那个有着“超人”的自我。
如此再想,如果人人都拥有“遇事求自己”的那份坚强和自信,也许人人都会成为自己的观音。某时某事可以借助别人的力量,但一个人的成长根本上必须依靠自己。
一个相信自己的人,必定是一个敢于行动的人。他决不会在成长中一味地等待、观望,错失各种机遇。相反,他会在行动中、实践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当然这里说的敢想、敢干,都不是盲目的,更不是主观主义的空想、蛮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