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最深厚的内功——念力(4)
第56章最深厚的内功——念力(4)
教授笑着解释道:“当两个人生气时,心的距离是远的,而为了掩盖当中的距离,使对方能够听见,于是必须要喊起来。但是在喊的同时,人会更生气,更生气距离会更远,就要喊声更大……”
当两个人正处于热恋期时,他们的心很近,心与心之间几乎没有距离。所以说话都很细声细语,百般温柔。也正因为如此,相恋中的人几乎是耳语式说话,心中的爱因而更深。爱意更浓时,根本不需要语言,只要用眼神就可以传情,而那时心与心之间已经没有所谓的距离了……
在列车上,人们多数会相信自己的上下铺,自己对面的乘客,而不是过道上走来走去的其他车厢或座位距离自己较远的乘客。这并不是因为邻座之间更投缘,而是因为座位相邻,空间距离小了,心理距离也小了的缘故。
1950年,美国有3位社会心理学家对麻省理工学院17栋已婚学生的住宅楼进行了调查。它们是二层楼房,每层有5个单元住房。住户住到哪一个单元,纯属偶然,那个单元的老住户搬走了,新住户就搬进去,因此具有随机性。
调查时,所有住户的主人都被问道:在这个居住区中,和你经常打交道的最亲近的邻居是谁?
统计结果表明,居住距离越近的人,交往次数越多,关系越亲密。在同一楼中,和隔壁的邻居交往的概率是41%,和隔一户的邻居交往的概率是22%,和隔三户的领居交往的概率只有10%。多隔几户,实际距离增加不了多少,但是亲密程度却大有不同。
由此可见,控制空间距离,其实也是一种缩短心距的有效方法。
有一副古联这样写道:和为天下传家宝,忍为人间化气丹。意思是说,只要人与人之间能和睦相处,就是普天下最宝贵的财富;遇事只要奉行一个忍字,再深的矛盾都可以化解。
距离是人为造成的,所以缩短心与心的距离,其实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夫妻之间为了鸡毛蒜皮的事吵架了,非得争出谁对谁错,又是何苦呢!在与别人相处中,难免也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摩擦,有些人面对矛盾时,往往就不顾一切,非要弄个是非曲直,弄好了还可以,不伤和气,也解决了问题;弄不好,来个不欢而散,甚至有时就老死不相往来。其实,无非就是想要争出个结果。细细思量:这真的很重要吗?
心理距离是人们心与心之间的微妙距离,要掌握好其间的尺度也不是一件难事。再大的矛盾,最终的目的是要合理解决它,可以试着放缓语气,面带笑容,动之于理,对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也就生气不起来了。相信没有谁会对一个面带和善微笑的人发脾气吧。
城市太喧嚣,何苦计较。争吵和愤怒产生的效应仅仅是为城市增加噪音。气头上的人们也许会因失去理智,脱口而出一些难听的话。如此一来,容易在对方的心里留下一个伤口。就像插一把刀子在一个人的身体里,再拔出来。伤口即使愈合了,也会留下疤的。以后无论你怎么道歉,伤口总是在那儿。要知道,心灵上的伤口比身体上的伤口更难恢复。
费力地争吵倒不如平和地宽容。宽容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有了宽容,人与人之间就少了许多纠纷,多了一份宁静;少了许多敌对,多了一些美好。有了宽容,人间才会变成美好的天堂。
记住别人的好,忘掉别人的坏,也就能够轻松地在幸福而又宽容的天空下自由地翱翔。当一个人真正能够静下心来思考的时候,就会发现,所有的矛盾和误解,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世上,没有比好好活着更加重要的事情了。
一笑解千愁,不论是谁都会遇到许多挫折。请用微笑创造让人心情愉快的环境,千万不要摆出一幅冷冰冰的面孔。只要学会时常微笑,你将会发现你比别人活得更好。学会宽容、理解,学会与别人交流沟通,你就学会了缩短人与人心灵间的距离。
只有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能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和烦恼,生活才能更好!
强势与弱势:你要走进哪扇门?
【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在腰包鼓起来的同时,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心灵”越来越脆弱了。】
从本质上说,强势和弱势不是财富上的,不是地位上的,不是行为上的,而是心理上的。弱势的人,无论在怎样的位置,都会有两种表现:行为上的强硬和不停地要求变强。他们遇强则弱,遇弱则强。
“弱势”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感觉自己处于弱势地位的心态。在如今社会自认为“弱势”的人不在少数。
心理学家发现,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幸福感,所谓幸福在于和谁相比。开着私家车的人,与坐公交的人相比,会觉得幸福;如果和开豪华跑车的人相比,则会感到失落。事实上,人们的自我评价除了少部分的自我感觉之外,大量来源都是通过社会比较获得的。
在映照性文化的笼罩之下,人们从小就处于接受各种比较之中。“你看人家隔壁阿三,才15岁,大学四年级课程都学完了。”“你看看你们班的黄某某,他每天都是自己回家,从来不用家长接送。”“你看邻居家的小李,找那女朋友又漂亮又能赚钱。”……
如此比较,贯穿每一个人成长的始终。可是,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优缺点结合的共同体,不可能每一面都会战胜他人的最优面,因此,劣势必然存在,因而在潜移默化的映照性文化中成长起来后,价值观中必然产生比较的观念。
人们借助社会比较进行自我评价,确认自我归属。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无意识地比较常常不是“向下性动机”,而是“向上性动机”,以自己的弱势和他人的优势相提并论,自然满肚委屈,满心不甘。通过与社会比较,大多数人会觉得收入不如他人多,人际路子不如他人宽,社会见识不如他人广,办私事不如他人灵,生活得不如他人潇洒,精神上比较压抑等。这种心态或多或少影响一些人的自信,影响一些人的工作情绪。于是这些人便从此生活在了自编自导的“悲剧”中。
弱势者在不停地和别人的比较中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一旦比较的天平被打破,他们快速地转向否定自己,从自信变成自卑,直至生出许多负面的情绪来。他们未必会伤害别人,但他们必定会伤害自己。
弱势者在潜意识里鄙视弱者,因为深知自己不够强。他们对待自身的缺点,要么极端忽视,要么极端弥补。弱势者不仅仅是缺乏自信,更因为他们缺少对自我的了解。他们很少去想自己真正要什么,而只关注大家想让他要什么。努力博得别人的赞赏,取得更多的社会认同,这样他们才能够充满自信。
弱势者容易消极、悲观,对生活充满了不安全感。他们在面对自己不可控制的情境中,无论个人怎样努力,其信念都认为无法改变事情的结果时,个人就会出现弱势心理。如果一些本来希望通过努力和奋斗而改变命运的人突然发现个人努力和奋斗不会产生太大的效果,进而他们会认定未来是不可控的状况,个体便会降低自己的自我效能,也大大降低了成功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