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最深厚的内功——念力(5)
第57章最深厚的内功——念力(5)
话说两千多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他家境殷实,不愁吃穿,长得虽不是一表人才,却也五官端正,算得上是中上等人才。可是他却非常不自信,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他总是觉得衣服是别人穿得比他好,别人吃得比他香,别人还比他有气质,站相坐相也是别人高雅。总之,就是别人样样都好,自己什么都不行。
有一天,他走在路上,听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想打听个明白: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
于是,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了遥远的邯郸。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这就是众所周知的“邯郸学步”。如果人人都像邯郸学步那样,盲目鄙薄自己,一味崇拜别人,生搬硬套,亦步亦趋,结果必然是人家的优点没学来,自己的长处却丢光了。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风景,有空气,有阳光,有寒来暑往,甚至有别人未曾拥有的一朵小花,一阵虫鸣。就算做不了伟人,也要做最好的自己,至少要懂得欣赏自己。
欣赏自己便是发现自己、更全面地了解自己,是自知能力的升华。如果能做到欣赏自己,那么,这个人便会乐观、自信地面对生活,浑身上下也会洋溢着活力,和他在一起的人们也会变得有活力。
别太在乎别人对你的评价,否则,这会成为你的包袱。另外,也无需害怕自己得不到别人的喝彩,而要学会从自我激励中激发自信心,记得随时为自己鼓掌。因为人活于世,不会永远得到赞扬,更多的可能是责难、讥讽和嘲笑;因为学会给自己鼓掌,懂得为自己喝彩的人,往往敢于接受任何挑战。这种自我激励能够给自身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无悔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生活中的每个人都要努力展现自己杰出的一面,这是心理的需求,更是生存的需要。每天早晨,对着镜子照一照,不仅仅只为看看自己美丽的容颜,更是为了学习欣赏自己。最后,请坚定地告诉自己“我可以”,强化自己的信念和自信,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精彩之路,迎来一个无悔的人生。
天人合一:克服主客体之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实践,但是不是盲目的实践,而是科学的严谨的实践,有理论指导的实践。】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遥远的海边有一个勤劳的渔民,妻子为他织就渔网并以打渔为生。
有一天,渔民出海满载而归,妻子高兴之余,好奇丈夫捕的鱼到底有多大。渔民欣然配合。于是,每条鱼都被仔细测量之后,发现所有捕的鱼均大于5厘米。妻子兴奋地总结了一条“权威的自然规律”——自然界中没有小于5厘米的鱼。
渔民妻子用自己主观片面的意识总结出的规律,显然有点一叶障目。
也许不少人会觉得渔民之妻想当然,但生活中的芸芸众生又何尝没有想当然的思维习惯呢?
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之中,并且在这个环境中进行一切活动,在此成长。而认知是受到限制的。如果仅仅局限在自己所生活实践的领域来认知就难免得出狭隘甚至错误的结论。
有道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自以为宽广视野,不过是程度不同的坐井观天罢了。
有人说:“宇宙很大,如果我们认识了整个宇宙,那么我们就可以掌握一切。”但是,科学告诉我们,即使是我们过去认为的无限开放的宇宙也同样是个闭合的空间。而我们的思维是活跃的,是可以突破我们自身所受限的时空的。正因为这样,人们可以获得来自自身环境之外的见识。
这要感谢人类文明。语言文字可以让我们交流,从而获得他人的经验,我们甚至可以通过严谨的推理论证,来获得人类未涉足的领域的知识。而这些认知是无法从实践直接得来的,或者来自其他人的认知,或者来自科学的归纳演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实践,但是不是盲目的实践,而是科学的严谨的实践,有理论指导的实践。这会让实践本身如虎添翼,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如此一来,既可以避免重蹈前人的覆辙,也可以避免因不沟通借鉴而进行的摸索。
更重要的是,要开阔自己的眼界,不断地审视自身是否已然陷入了一个狭隘的空间而不自知。时代在发展,今天的世界已经日益多元化了,因此更要放开眼界,多看多听来自自己身外的世界的声音,见贤思齐,查漏补缺,不要让自己成为“井底之蛙”,真正的勇气是要敢于“跳”出来,以更开阔的眼睛观照世界,审视自身。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肯恩·威尔伯说:当注意力不再注意外在世界或身心的内在世界时,意识便开始转化主客的二元对立,二元对立的幻想世界开始呈现出真相——它只不过是神性的示现罢了。于是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都开始超凡入圣,也就是说意识的本身变得光明、神圣和庄严,它似乎能直接和神接触、合一。这就是圣人之道。你有没有发现东西方的圣人头顶都有光环,它象征着直觉和内在的明光。在通灵的阶段你与神交流,但在微细光明的阶段,你不只是交流,而是与神合一。
“天人合一”的状态达成,即是要在精神世界通灵,需要将内外统一,达成一个融合的状态。
《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
宇宙之奥秘,人类社会是很难模拟的,可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植物、动物及人的本身,他们的生长衰老、他们的变化却无法逃脱自然的支配。人们并不需要抗衡自然规律,但是在充分了解其后,便能更完美将其为己所用。即使无力改变客观,却有充分的能量去发挥、发展自我。
一切客观而外在的挫折都是小困难,“自我”的意识是更为强大的敌人盟友,当一个人能够充分地认识客观存在的规律和事实,真正领会到“自我”真正的潜能,那么即可超然于客观存在,超越自己,成功地成为命运的主宰。
印度的古瑜伽把意识分为四种状态,即清醒、做梦、深睡和超觉状态。前三种状态,为个体的小我,第四种状态,为宇宙的大我,也就是禅宗所说的入定状态,并且包含了前三种状态,个体的小我和宇宙的大我是一体的、同一的。在这种境界中,个体的小我融于宇宙的大我,达到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了悟到宇宙人生的真谛,了悟到自身和宇宙乃是合一的本体,宇宙间万象是平等的,无分别的。这也正是精神世界的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