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井下壁画
第70章井下壁画
秋相爷上辈子过了二十多年养尊处优的生活,金尊玉贵的,哪里能跟李岫如、祝复华那帮人一样,钻土包,拱密道?既然自家祠堂里有一个能够连通墓室的古井,那他何必费心费力地走出城,像个无头苍蝇一样,在山里头转来转去?
不过这可苦了秋绪。
之前他那在市文物保护局工作的祖父还在时,祠堂的大小事务,秋家后人也算是能说得上话。而现如今的秋绪没能子承祖业,只是个旅游景点的吉祥物,每逢秋泓诞辰和忌日的时候能上台发个言,至于祠堂的修缮和管理,那关他什么事?
于是,秋泓就看着这小孩蹭到景区负责人面前,憋红了脸,最后也只憋出一句:“拜厅后面的那口井,能不能打开让我看看?”
奇异的是,负责人一句话没多问,竟就这么答应了。
秋绪一愣,他忙问道:“之前我爷爷经常下来吗?”
拿着钥匙,找来工人,准备把井上铁丝网和封井橡胶移开的负责人一点头:“据说底下存有壁画和浮雕,秋老先生之前,还专门嘱咐过我们,这口井最好封上不要动。”
秋绪看了秋泓一眼,神色略有些惊奇。
因昨夜大火,秋家祖祠闭门整修,此时院中冷冷清清,只有几个洒扫的保洁员。
等工人来了,铁丝网拆下,下井的梯子搭好后,秋泓忽然问道:“这口古井建于哪一年?旁边为何没有标注?”
秋绪稀里糊涂地看向负责人,负责人回答:“应该是天极年间,具体什么时候……因为后来几经损毁和修缮,所以我们也不是太清楚。但最早肯定不会早过天极十八年,秋云正主持修缮祠堂前。”
在秋泓的印象里,此地原应是宁城伯家的书院,自己也曾有幸在其中读过几天书。天极年间,宁城伯倒台后,这书院就成了秋家的私塾。秋泓至今仍旧记得,长靖二十六年时,汉南夏季连月不雨,碧玉江干涸,鱼米无收,四方百姓不得不自己打井取水。可此地不论钻了多深,都不见有泉眼冒出,最后宁城伯家只得作罢。
所以,既然无水,那秋云正修缮祠堂时,专门建口井,难不成是真的准备以此为通道,永不封死他爹的墓吗?
“那个……要不我先下?”在探头看了一眼黢黑的井口后,秋绪心有戚然道。
秋泓坐在井沿上,拉过了绳子:“你在外面守着,我下去。”
说完,他不等秋绪开口,便一手拉过锁扣,一手扶在了梯子上。
秋绪只好笑呵呵地向旁人解释道:“他是我请来的文物修复专家,之前我在整理爷爷的笔记时,看到了笔记上有关这口井的描述,所以专门找了一位……”
“咣当”一声,秋绪的话还没说完,井中就传来了一声闷响,几人连忙往下看。
“怎么样?”秋绪在上面喊道。
井底无人回答。
秋绪拿过手电向下照去,但这口井幽深至极,手电光打在井壁上,只可看到一个模糊不清的影子。
“过去秋老先生下去后,没一、两个小时不会上来。”负责人倒是比秋绪还清楚,“老先生之前说过,如果他不在了,只有你提出想下井看看,这口封死的井才能重新打开。”
秋绪对这话微感吃惊,他半信不信地放下手电,又给工作人员们道了谢,决定就在这里等待秋泓。
可是左等右等,时间过去了差不多十五分钟,里面也没有传出一丝一毫的动静。
秋绪坐不住了,他拿过绳索,打算自己下去瞧瞧。
这个立在秋家祖祠拜厅后的竖井看上去不算大,井口狭小,仅能容下一人。但下到其中时,周围又渐渐开阔起来,等落到底部后,整口井已和一个普通家庭的客厅差不多大了。
不过,大是变大了,秋泓去哪儿了?
秋绪解开绳索,三百六十度转了一圈,连秋泓的影子都没看到,他大惊失色地叫了两声:“相爷,您去哪儿了?”
井壁回响幽幽,他家相爷人去无踪。
秋绪定了定神,又深吸了一口气,这才勉强找回自己差点飞出外太空的脑子,他按亮了手电筒,环顾了一下四周,终于看到了传说中的壁画浮雕和四个小小的风口。
那风口不过一个成年男子的拳头大,贴近了看,里面黑黝黝一片,更枉提有什么密道了。
当然,就算是风口后面连着密道,秋泓的身段到底得瘦成什么样,才能从如此狭小的风口里钻进去?
秋绪瞠目结舌了半天,总算明白,此地或许有个不为人知的机关。
距离此井初修,已经过去了上百年,但兴许是因常常有人维护,那壁画和浮雕看上去没有丝毫损毁,此地又不见天日,未受过阳光侵晒和泥土侵蚀,眼下仍旧崭新如初,画上一切栩栩如生。
秋绪逐一去看,他逐渐意识到,展现在他面前的,似乎是一个神话故事。
起始,是世界初开之景。随后,一尊女貌元君从混沌中升起,并成为了混沌的主宰。又过数万年,黑暗里衍生的光明和灵气化身为神灵,撑起云雾,将那元君锁在海下,又把祂搅乱的世界一分为二。
此后,上者为天,下者为地。
看到这,秋绪认了出来,壁画中描绘的神灵,大概就是至今仍受到不少人供奉的天帝,至于元君……他没见过。
接下来,就是一些老生常谈的神话故事了。
比如,天地初开时,人类受天帝指点而诞生,但因大地贫瘠,黎民百姓开始崇拜起平原尽头的那座宏伟高山。山受祭祀,孕育神灵,成为执掌大地的万山之祖。
再比如,大地刀兵四起,鬼魅丛生,天帝以身为法器,镇压邪灵。兵戈之中,万山之祖受沉没于海中的元君蛊惑,两者共诞神子。天帝抽取神子邪骨,打碎了万山之祖的神躯,将祂永埋平原尽头。而那被抽出的神骨则在大地之下延伸,为一望无际的平原竖起了一座又一座高峰。
就在这山河将定之时,从海中来的元君抽干了所有水源,将干旱之灾送往人间。而祂与万山之祖共诞的神子成仙,化身为一条长河,以此滋养黎民。自此,天地间又有了四季。
还比如,在一场场的大战后,天帝陷入沉眠,为天下百姓带去了生机的神子则落在一座山的脚下成为了一棵梧桐树,引得百鸟栖息。但随即,元君从海中归来,浸染了万山之祖的神骨遗骸,撕碎了天帝神躯,吞噬了世间一切邪灵为一体,融三首六臂,劈裂大地,降下洪水,并将被天帝抽走的邪骨还给了神子,令祂执剑做自己的战神,主宰天地。
看到这,秋绪悚然一惊,因为,三首六臂不正是后世经书中形容虚荒神母的样子吗?
他怔怔地念道:“神子带着爱侣云栖与神母死战,最终同归于尽。神子身碎陨落,堕入无尽轮回。祂洒向凡间的神血化成了一簇又一簇妖冶的鲜花,祂余下的神力合拢了大地裂缝,驱退了滔天洪水。而虚荒神母则用仅存的邪念,诅咒天宁,将永生永世,为天下安宁而死。”
“永生永世,为天下安宁而死?”秋绪抽了口凉气,不自觉地说道,“这不是……”
这不是天崇道中,那个“乱世则亡,社稷将覆,此之谓也,其出一人,终乱世之乱”的预言吗?
果真,再往下看,就是历代能终结乱世的“天命之人”的故事了。秋绪敏锐地发现,壁画上,所有的“天命之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手执一把长剑,死在了盛世将出的时候。
除了最后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