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羊皮卷》(15) - 羊皮卷+塔木德+人性的弱点+墨菲定律 - 曼狄诺 塔尔莱特·赫里姆 卡耐基 张新捷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十五章《羊皮卷》(15)

卷十四自动自发

原著[美]阿尔伯特·哈伯德

阿尔伯特·哈伯德是美国著名出版家和作家。1899年,他创作了一篇名为《致加西亚的信》的文章,刊登在《菲士利人》杂志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以此为主要内容的书籍更是畅销全世界,到1915年作者逝世为止,该书印数高达4000万册。一个世纪以来,该书被翻译成各种文字,许多政府、军队和企业都将此书赠送给士兵和职员,作为培养士兵、职员敬业守则的必读书。《自动自发》是阿尔伯特·哈伯德商业思想的完美结合,涵盖了勤奋、敬业、忠诚、自信等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该书是对《致加西亚的信》一书更深入、更详细的阐述。抛弃“为老板打工”的错误思想

“我不过是在为老板打工。”这种想法要不得。在许多人看来,工作只是一种简单的雇佣关系,做多做少、做好做坏对自己意义并不大。

汉斯和诺恩同在一个车间里工作,每当下班的铃声响起,诺恩总是第一个换上衣服,冲出厂房,而汉斯则总是最后一个离开,他十分仔细地做完自己的工作,并且在车间里走一圈,看到没有问题后才关上大门。

有一天,诺恩和汉斯在酒吧里喝酒,诺恩对汉斯说:“你让我们感到很难堪。”

“为什么?”汉斯有些疑惑不解。

“你让老板认为我们不够努力。”诺恩停顿了一下又说,“要知道,我们不过是在为别人工作。”

“是的,我们是在为老板工作,但是,也是在为自己工作。”汉斯的回答十分肯定有力。

但是,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工作——你不仅为自己赚到了养家糊口的薪水,还为自己积累了工作经验,工作带给你的更多的是远远超过薪水以外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工作真正是为了自己。

我们常常讲努力工作,那么怎样才算努力工作呢?努力工作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好!从低层次讲是拿人钱财,给人消灾,对老板有个交代;更高层次上则是摒除“为老板打工”的思想,将工作当成自己的事,融入一种使命感和道德感。而无论哪个层次,努力工作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善始善终的工作态度。

当你把努力工作当成一种习惯,哪怕一开始并不能为你带来可观的收益,但是可以肯定,你的付出永远比那些缺乏敬业精神的懒散的人好十倍。一旦散漫、马虎、不负责任的做事态度深入到我们的潜意识中,那么做任何事都会敷衍塞责,其结果可想而知。

来看这样一个故事:

贝恩做了一辈子木匠,并且以其敬业和勤奋深得老板的信任。年老力衰时,贝恩对老板说,自己想退休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老板十分舍不得他,再三挽留,但是他去意已决,不为所动。于是老板只好答应他的请辞,但希望能再帮助自己盖一座房子。贝恩自然无法推辞。

贝恩已归心似箭,心思全不在工作上了。用料也不那么严格,做出的活儿也全无往日的水准。老板看在眼里,但却什么也没说。等到房子盖好后,老板将钥匙交给了贝恩。

“这是你的房子,”老板说,“我送给你的礼物。”

老木匠愣住了,悔恨和羞愧溢于言表。一生盖了如此之多华屋豪宅,最后却为自己建了这样一座粗制滥造的房子。

这也许不过是一个故事,但是生动地说明了你所做的努力并不完全是为了老板,你归根到底是在为自己工作。

贝恩没有保持晚节,而许多年轻人却是一踏入社会就缺乏责任心,以善于投机取巧为荣;老板一转身就懈怠下来,没有监督就没有工作;工作推诿塞责,故步自封;不思进取,反而以种种借口来掩饰自己的行为。懒散、消极、怀疑、抱怨种种职业病如同瘟疫一样在企业、机关、学校中流行。即使这些机构竭尽所能,都挥之不去。值得钦佩的是那些不论老板是否在现场都会努力工作的人,敬佩那些尽心尽力完成自己工作的人,这种人永远不会被解雇,他在任何地方都会受到欢迎,这个时代更需要这种人才。

“我不过是在为别人打工。”这句话中隐藏着的另外一层意思是:“如果我是老板,我会更加努力。”但是,事实却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

勤奋和敬业并不完全是由于物质的刺激,对金钱的刺激是一种本能的反应,是个人追求最浅的层次,更高层次的则是一种自觉执行的精神,一种对事业更深层次的理解。

杰克是一位颇有才华的年轻人,但是对待工作总是显得漫不经心。有人曾经就此问题和他交流过,他的回答是:“这又不是我的公司,我没有必要为老板拼命。如果是我自己的公司,我相信自己会像老板一样夜以继日地工作,甚至会比他做得更好。”

一年以后,他写信告诉朋友自己离开了原来的工作,自己独立创业,开办了一家事务所。“我会很用心地做好它,因为它是我自己的。”在信的末尾他这样写道。

朋友回信对他表示祝贺,同时也提醒他注意,对未来可能遭遇的挫折一定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半年以后,朋友又一次得到了杰克的消息,他告诉朋友,自己一个月前关闭了公司,重新去为别人工作,因为“太麻烦,太复杂,根本不适合自己的个性”。

这种结果在意料之中。一开始,许多年轻人都会抱着满腔热情,全身心投入其中,但是一遭遇困难,就缺乏足够的耐心坚持下去。外在的物质利益只能短时间地起刺激作用,难的是长期坚守。

创业是一种激情,但是如果抱着“如果自己当老板,我会更努力”的想法就会变成一种不良的情绪。有些人的态度十分明确:“我是不可能永远打工的。打工只是过程,当老板才是目的。我每干一份工作都是在为自己获得经验和开阔眼界。等到机会成熟,我会毫不犹豫地自己去干。”

一个人的品性是多年行为习惯的结果。行为重复多次以后就会变得不由自主,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无意识地、反复做同样的事情,到后来不这样做已经不可能了,于是形成了人的品性。因此,一个人的品性受到思维习惯和成长经历的影响,他在人生中可以做出不同的努力,做出善或恶的选择,最终决定了其未来个性的好坏。

一个人在做雇员时缺乏忠诚敬业的态度,这种习气必将影响到他今后的事业,无论他做何种行业,或者是自己做老板,这种态度绝不会轻易被祛除。

因此,“如果自己当老板,我会更努力”的论调只是自欺欺人,是为自己现在的懒散和不负责任寻找借口罢了。

对待工作一定要保持热情

根本没有必要去询问一个人是否热爱自己的工作,因为他脸上的光彩就能告诉我们。他执行任务时的轻快和骄傲,他那无法掩饰的激情和精神都体现了这一点。他应该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并在其中找到了乐趣,这种内心深处的喜悦使他整个人都亮了起来。

两个人做同一件工作时,在态度、方式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阿尔伯特·哈伯德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我认识一些非常擅长做家务劳动的家庭主妇,我发现,不管她们是蒸面包,铺床铺,还是擦洗家具,都是一副乐在其中的专注神态。她们以积极的心态做这些事,并从中享受到乐趣。在一些主妇看来是非常枯燥乏味的事,在她们看来,却自有它的妙处。她们能从家务事中看出艺术的美。无论是照料孩子还是料理家务,都不觉得单调无趣。实际上,看着她们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干着事,看着她们那种发自心底的满足,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她们愉快自在地摆放着每一件家具,摆弄着自己喜爱的小玩意儿,这其中无不显露出她们的品位。整个家庭的氛围是那样的温馨、舒适,使人的心灵得到慰藉,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我还认识另外一些家庭主妇,她们把家务活儿当成是天底下最乏味的事,如果可能的话,宁愿以少活两年来换取免做一切家务。她们痛恨做家务。只要稍有可能,她们就会拖延或干脆省掉那些家务劳动,即使是被迫做了一些,结果也不能令人满意,甚至,整个房间一片狼藉,毫无舒适感。在这样的家庭里,心灵怎么会得到休憩呢?你只会觉得一切都是乱七八糟。换句话说,她是以三心二意的手艺人的心态在做事,而不像前面提到的家庭主妇,完全以艺术家的心态在做家务。”

的确,当一个人喜爱他的工作时,你可以一眼看出来。他非常投入,其表现出来的自发性、创造性、专注和谨慎,十分明显。而这在那些视工作为应付差事、乏味无聊的人那里,这种主动精神是根本看不见的。

对于懒惰的主妇,如果不巧某个仆人生病或外出有事,她不得不做家务活儿时,就会暴跳如雷,大发脾气;而在另一种主妇那里,却会充满同情心,认为刚好给仆人们一个放假的机会,对偶尔亲手做一些事、准备一顿晚餐也甚为高兴。具有这种心态的主妇,做任何事都会全身心投入,表现出自己高雅的品位,以愉快的心情和艺术家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在那些觉得家务劳动不可忍受的人那里,就会是相反的情形。

这样的情形在办公室、商店、工厂里也经常见到。一些职员拖拖沓沓似乎连走路都费很大的劲儿,让人觉得,对他们来说生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他们讨厌自己的工作,希望一切都快些结束,他们根本就不明白,为什么别人能充满热情,干劲十足,自己却总是觉得什么都单调乏味。看着这样的职员干活,简直就是受罪,他们对什么事都厌烦。而那些充满乐观精神、积极向上的人,做什么事都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儿,神情专注,心情愉快,并且主动找事做,期望事业越做越大。对工作的不同态度:或一心一意或三心二意,或充满热情或不冷不热,或专注投入或冷漠淡然,其最终的结果就有天壤之别。

每一个老板自然而然地觉得,勤勤恳恳、全神贯注、充满热情的员工更有价值。每一次提升对他们都是莫大的鼓励。这些员工的积极心态也常常感染上司,上司也知道,这样的下属在尽力帮助自己,并且对那些喜欢逃避责任的员工也是一种激励。另外,在那些冷漠、粗心大意、懒惰的员工的影响下,领导者自己也觉得压抑,对工作失去信心,存在一种随遇而安的心理。因此,他会自觉地与有良好心态的员工在一起,关心他们的生活,对那些不专心工作、开脱责任、不注重实际的员工,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心理。

即使是补鞋这么低微的工作,也有人把它当做艺术来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不管是一个补丁还是换一个鞋底,他们都会一针一线地精心缝补。这样的补鞋匠你会觉得他就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但是,另外一些人则截然相反。随便打一个补丁,根本不顾及外观。好像自己只是在谋生,根本没有热情来关心自己所干的活儿的质量。前一种人好像热爱这项工作,不总想着会从修鞋中赚多少钱,而是希望自己手艺更精,成为当地最好的补鞋匠。

有一些教师常以大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在教书育人的生涯中全力以赴,以满腔爱心、同情心和责任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也能从他那里得到教益,成为一生的财富。他们好像要把温暖的阳光洒到每个同学的心田。教室就像他们的作画室,而他们是站在画布前面的大师,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创作。另外一些教师的态度则截然不同,从早晨一开始就对一天的工作觉得厌倦,想到要去给那些愚蠢的学生上课,就腻味透顶,想着如果哪一天不用上课就解放了。他们的授课既无热情,也无生气,反而把不良心态传染给了学生。

神职人员也是如此。像米歇尔·安格鲁这样的牧师一心只想着布道、传福音。每当黎明来临时,他就准备好了,去从事自己最热爱的工作。他把布道看做是自己的职责,是上帝赋予自己的责任,并从中得到满足与快乐。相反,有的牧师则无视教徒的甘苦,好像自己与他们无关。也许这样的牧师也能为教徒们读读经文,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去,但是缺少内在的热情,更不能激发出圣徒般的热忱。牧师的职业最需要的就是爱心和热情,否则怎么可能完成这一神圣职责呢?

正是这种富有诗意的心态、愉快乐观的精神、饱满的生活热情,使得自己把枯燥乏味的日常工作,看成是充满激情与成就感的事业,并身体力行。

100多年前有一位家住罗德岛的人,他殚精竭虑,砌了一堵石墙,就像一位大师要创作一幅杰作一样,其专注程度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翻来覆去地审视着每一块石头,研究这块石头的特点,思考如何把它放在最佳的位置。砌好以后,站在附近,从不同的角度,细细打量,像一位伟大的雕刻家,欣赏着粗糙的大理石变成的精美塑像,其满足程度可想而知。他把自己的品位和热情都倾注到了每一块石头上。每年,到他的农庄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他也很乐意解说每一块石头的特点以及自己是如何把它们的个性充分展现出来的。

你会问:砌一堵石墙有什么意义呢?这堵围墙已经存在了一个多世纪,这就是最好的回答。

突破工作困境,享受工作的快乐

工作本身是快乐的,虽然在工作中会遇到种种挫折、种种不快,让人难受、愤怒或者悲哀,但一段时期后回头看看就会发现,战胜了这些困难,便拥有了巨大的快乐。快乐的工作,无疑是体现自身价值并且促使自我升华的途径。

事实上,即使在很多知名的公司里,员工也都不同程度地有着工作中的“失意”。在很多情况下,失意即意味着所谓的“挫折”。但是,成熟的员工面对这种情况,大多不是去消极回避或者拖延正在执行的事务,也不会去自我适应“挫折”,因为在现代社会,单纯的“调适”往往意味着被淘汰的结局。

这些员工是怎样面对这种“挫折”的呢?更大范围内的员工又应该怎样让自己快乐地工作,并且自动自发地工作呢?

也许一些专家的论述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首先,约翰·丹尼斯先生告诉我们一句话,这就是:“一般而言,员工在执行中出现的失意和挫折感,并不是因为公司或者上司没有给员工提供足够的空间,而是员工本人没有好好地利用自己的空间。”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