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塔木德:犹太人的经商与处事圣经》(9)
<下篇>处事圣经
第10辑生存的哲学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信念。
——《塔木德》
纵观犹太人的历史,不幸和危险无时无刻不与他们为伴,他们所到之处遭受到了无尽的白眼、排挤、驱逐,甚至屠刀,这个民族的历史无疑是一条充满苦难的炼狱之路,在著名的“十字军东征”和希特勒的“最后解决”中,数以百万计的犹太人惨遭杀害。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历经灾难的犹太人现在依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那么,他们的生存哲学是什么呢?
忍耐
每当灾难来临,以色列人总是最先察觉;而当幸运来临,以色列人总是最后感知。
犹太人的超凡智慧还来自其优良传统,那就是其优秀的民族性格,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塔木德》教育的结果。在2000年的浪迹天涯中,犹太人历尽屠戮,但他们从没有向厄运低头,顽强地保持着其特色和民族凝聚力,并谱写出一曲曲壮丽的赞歌,这正是这个民族旺盛的生命意识和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的明显印证。
犹太人可以说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强的民族,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他们绝不可能经历2000多年的流散和摧残而不灭亡。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下和腹背受敌的攻击中,常常表现得从容自信,练就了一种特殊的心理素质,能忍一切不可忍之事,这就是犹太人成功的真谛之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许多人动不动就暴跳如雷,许多本来很好的事往往因泄一时之痛快而告失败,事后再后悔的时候已晚矣。处理人际关系如此,处理家庭关系如此,处理商战亦如此。只要能克制自己的愤怒而保持面带微笑的大将风度,就将无往而不胜。忍耐是一种高等文化的象征,不能忍耐的结果往往不得不需要更长久的忍耐。
据说,犹太史上最伟大的拉比希雷尔就是一个堪称忍耐典范的人。一次,有两个人打赌,说好谁能让希雷尔拉比发火,就可以赢400元钱。这天刚好是安息日前夜,希雷尔正在洗头。这时,有个人来到门前,大声喊道:“希雷尔在吗,希雷尔在吗?”希雷尔赶忙用毛巾包好头,走出门问道:“孩子,你有什么事?”“我有个问题要请教。”“那就请讲吧,孩子。”“为什么巴比伦人的头是圆的?”“你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原因在于他们缺乏熟练的产婆。”那个人听完就走了。过一会儿,他又来了,大声喊道:“希雷尔在吗?希雷尔在吗?”希雷尔拉比连忙又包好头,走出门来问道:“孩子,你有什么事?”“我有个问题要请教。”“那就请讲吧,孩子。”“为什么帕尔米拉地方的居民都长烂眼睛?”“你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原因在于他们生活在沙尘飞扬的地区。”那个人听完又走了。不一会儿又回来问:“为什么非洲人长的都是宽脚板?”……那个人听完了,没走,又说道:“我还有许多问题要问,但我怕惹您生气。”希雷尔干脆把身上都裹好了,坐下来说:“有什么问题,你尽管问吧。”“你就是那个被人们称为以色列亲王的希雷尔吗?”“不错。”“要真是这样的话,但愿以色列不要有许多像你这样的人。”“为什么呢?”“因为为了你,我输掉了400元钱。”希雷尔问明情况后,对他说:“记住了,希雷尔是值得你为他输掉400元钱的,即使再加400元也不算多,不过希雷尔是绝不会发火的。”
希雷尔没有发火,恐怕我们倒要发火了。忍耐是痛苦的,它压抑了人性本能的欢乐,赤裸着身躯在铺满荆棘的道路上滚爬,鲜血布满了脸也全然不顾。忍耐是人类最伟大的品质之一。有压力必有反击,有忍耐必有反击。学会忍耐,就是学会不做蠢事,就是学会不做那种一时痛快但终生遗憾的事。因此,我们不仅要自己学会忍耐,也要经常注意到别人的忍耐。
忍耐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犹太人就是因为忍耐,才成了“世界第一商人”。世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创业之初,由于缺乏资金,他的合伙人克拉克先生邀请他昔日的同事加德纳先生入伙,对此,洛克菲勒非常赞成他的意见。因为有了这伙富人的加入,就意味着他们可以做他们想做、有能力做的事情了。也就是说,只要有足够的资金,任何事情都能做成。然而,让洛克菲勒意想不到的是克拉克带来了一个钱包,同时还送给他一份屈辱,他们竟然要把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改名为克拉克—加德纳公司,而把洛克菲勒的姓氏从公司名称中抹去的理由竟然是加德纳出身名门,他的姓氏可能会招来更多的客户。
洛克菲勒被这个理由大大刺伤了尊严。他愤怒地想:同样是合伙人,加德纳带来的也仅仅只是他那一份资金而已,难道他出身贵族就可以剥夺我应得的名分吗?但洛克菲勒忍了下来,他什么也没做,他告诉自己要控制住自己,保持心态平静,这只是创业的开始,以后的路还长着呢!之后,洛克菲勒故作镇静,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告诉克拉克:“这没什么。”
其实,这完全是洛克菲勒的谎言。试想,一个遭受不公平,自尊心正受到伤害的人,怎么会如此大度?但洛克菲勒用自己的理性浇灭了心头燃烧着的熊熊怒火,因为他明白这样做可以为他自己及公司带来一定的好处。
成功需要忍耐,但忍耐也是有前提条件的,忍耐并不是盲目的容忍。对每个人来说,在面对逆境时都需要冷静地考虑形势,要知道你的决定是否会偏离或有害于你的目标。倘若洛克菲勒对克拉克大发雷霆的话,这样一来,不仅有失他的体面,更重要的是,会给他们之间的合作制造裂痕,甚至还有可能将洛克菲勒分离出去,让他自己一人从头再来。洛克菲勒深知其中道理,所以,他选择忍耐,选择团结合作。团结合作可以形成一种合力,让他们的事业越来越大,这样,洛克菲勒的个人力量和利益也会随之壮大。
但洛克菲勒深知,忍耐并不是忍气吞声,更不是卑躬屈膝。忍耐只是一种策略、一种性格磨炼,它所孕育出的是好胜之心。洛克菲勒非常清楚自己的奋斗目标,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公司名字改过之后,他像以往一样不知疲倦热情地工作着,直到第三个年头,他成功地把那位极尽奢侈享受的加德纳先生请出了公司,把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的牌子重新竖了起来!结果如同人们所知道的那样,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永远存于人们的记忆当中,克拉克—加德纳公司则从人们的视线中彻底且永远消失,洛克菲勒也就此成了闻名世界的亿万富翁。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能忍别人所不能忍的,才能为人所不能为的事。忍耐对于那种易冲动的人来说,任何时候都是最大的敌人。忍耐如果能化解不该发生的冲突,那这样的忍耐永远是值得的;但是,如果固执地一意孤行,非但不能化解危机,还有可能带来更大的灾难。因此,每个人都应把忍耐带在身上,因为它可以为你带来机会、快乐和成功。
可以说,没有忍耐,就没有后来的洛克菲勒。对于众多成功的犹太人来讲,苦难是最让他们挥之不去的记忆,而正是这种苦难的经历造就了他们日后的成功与辉煌。我们在仰慕他们光彩照人、富有阔绰的一面的同时,不该忽略他们曾经饱尝的困境和苦难,更不该看不起他们在苦难中顽强地承受和忍耐,这是他们在等待机会,寻找人生陡转的突破口。因此他们怀抱希望、绝不气馁、积极进取,所以,他们成功了,且成了世界经济舞台上最成功的主角。也正因为如此,犹太父母时常教育他们的孩子要培养坚强的忍耐力,只有忍耐,才能赢得最后的成功。
现实主义
奥地利的硝烟散尽之后,皇帝想要犒劳那些在战役中英勇无畏的不同民族的人们。
“说出你们的愿望来,我将以此奖赏你们——我的了不起的英雄们。”皇帝说。
“把波兰归还我们吧!”一个波兰人嚷道。
“它是你们的了!”皇帝应道。
“我是个农夫——给我土地!”一个农夫叫道。
“土地是你的了,我的孩子!”“我想要个啤酒厂。”德国人说。“给他一个啤酒厂!”皇帝下了命令。然后轮到了一个犹太士兵。
“你呢,年轻人,你想要什么?”皇帝脸上带着鼓励的微笑问道。
“如果能够的话,陛下,我想得到一条非常漂亮的青鱼。”犹太人怯生生地嘀咕着。
“哎呀呀!”皇帝叫道,耸了耸肩。“给这个人一条青鱼!”
皇帝离开以后,那些英雄们围住了犹太人。
“你多傻啊!”他们责怪他说,“想想看,当一个人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的时候,你却只要了一条青鱼!你也太辜负皇帝的美意了吧?”
“我们倒是看看谁是傻瓜!”犹太人回敬道,“你们要波兰的独立,要农场,要啤酒厂——这些东西你们根本不可能从皇帝那里得到的。而我呢,你们看,我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我要一条青鱼——马上我就能得到了。”
人们必须认清现实,不能想当然地过多地要求现实,否则等待你的只有失望。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能有远大的理想,只是在此提醒人们,在面对现状时,还要有实际的目光。
只信自己
犹太人的习惯是不相信任何人,甚至连自己的父母和妻子也不相信。犹太父母从小便教育自己的孩子,世界是复杂的,绝不能轻信任何人。有这样一则故事就说明了犹太人的教育方法:3岁的约翰有一天和姐姐在客厅里玩得正高兴。这时,爸爸刚从外边回来,把约翰放到壁炉台上,然后松手道:“约翰,跳到爸爸怀里来。”约翰因爸爸也和自己玩,显得很高兴,笑着往爸爸怀里跳。可是,当约翰快要落到爸爸怀里时,爸爸却突然抽回了手,约翰摔在地上,哇哇地哭开了。小约翰哭着跑到坐在对面沙发上的妈妈怀里,妈妈也只是笑着说:“爸爸真坏!”父亲则站在一旁,以嘲弄的眼光望着可怜的上当受骗的小约翰……
犹太人认为这很正常,他们说:“像这样重复几次,孩子就自然认为,爸爸也不可相信,这样他们以后自然就不会轻信任何人。”这种只信自己的思想,是孩子们独立意识形成的基础。从小在家庭中,他们便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和父母相处,即使父母是大富翁,他们也直呼其名。正是这种平等和独立思想,使孩子从小就认识到,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可靠,要想生活得舒适,就得靠自己去奋斗争取!所以,他们成年之后即年满18岁后,就开始独立生活,自己赚钱养活自己!正因为这种从小就开始的教育法,他们凡事都小心谨慎,很少上当受骗,也很早就能够适应社会,找到解决生计的好方法。
生意场上是最忌轻信的。商场如战场,一不留神就会遭受巨大损失。犹太人正因为从不轻信别人,不被许多事物的表象所迷惑,所以才能在生意场上纵横捭阖。很有趣的是,他们不仅不相信父亲和朋友,而且连自己的妻子也不相信。正因如此,许多犹太人为了避免婚后遇到这些麻烦,就干脆不结婚,独身的犹太富翁很多。一位终身不娶的犹太大律师所言:“娶了老婆,她定会觊觎我的财产,为了得到我的财产,说不定什么时候她就会将我谋杀,我何必冒生命和财产的危险去结婚呢?”这些观点,我们看起来有点极端,但犹太人却认为这是正常的。
以利驱人
《塔木德》告诫犹太人,不要轻易设饵,而要多多地想法夺饵。这实在是正宗犹太人的一大生意经。
古时候,耶路撒冷的一个犹太人外出旅行,途中病倒在旅馆里。当他知道自己的病已经没有希望时,便将后事托给了旅馆主人,请求他说:“我快要死了,如果有知道我死而从耶路撒冷赶来的人,就请把我的这些东西转交给他。但是,此人必须做出三件聪明的事,否则,就绝对不要交给他。因为我在旅行前对儿子说过,如果我在旅途中死了,谁要继承遗产的话,必须做出三件聪明的事才行。”说完,这个人就死了。旅馆主人按照犹太人的礼仪埋葬了他,同时向镇上的人发表这个旅人的死讯,还派人送信到耶路撒冷。他的儿子在耶路撒冷听到父亲的死讯后,立刻赶到父亲死亡的那个城镇。他不知道父亲死在哪一家旅馆里。因为父亲临死前曾叮嘱旅馆主人不要把旅馆的名字告诉儿子,所以,他只好自己寻找。这时,刚好有个卖柴人挑着一担木柴经过。儿子便叫住卖柴人,买下木柴后,吩咐他直接送到那家死了个耶路撒冷来的旅人的旅馆去。然后他便尾随着卖柴人来到了那家旅馆。旅馆主人见卖柴人挑着柴进来,便对他说:“我没有向你买过木柴。”卖柴的回答说:“不,我身后的那个人买下了这木柴,他要我送到这里来。”这是那个儿子做的第一件聪明的事。旅馆主人很高兴地迎接他,为他准备晚餐。餐桌上,有5只鸽子和1只鸡,除了他,还有主人夫妇和他们的2个儿子和2个女儿,一共7个人围坐在餐桌旁一起吃饭。主人要他把鸽子和鸡分给大家吃,青年推辞说:“不,你是主人,还是你来分比较好。”主人却说:“你是客人,还是你来分。”青年便不再客气,开始分配食物。首先,他把1只鸽子分给2个儿子,另1只鸽子分给2个女儿,第3只鸽子分给主人夫妇,剩下的2只,就自己拿来放在盆子里。这是他做的第二件聪明的事。接着,他开始分鸡肉。他先把鸡头分给主人夫妇,然后是2个儿子各得1个鸡脚,2个女儿各得1个鸡翅膀,最后剩下的整个鸡身子全归了他自己。这便是他做的第三件聪明的事。看到这种情形,主人终于忍不住大声叱责他说:“在你们国家里就这么做吗?你分配鸽子的时候,我还可以忍耐,但看到你这么分配鸡肉,我再也忍受不了了,你这么做到底是什么意思?”年轻人不慌不忙地说:“我本来就无意接受这项分配工作,可是你硬要我接受,所以,我按照我认为最完善的做就是了。你和你太太以及一只鸽子合起来是三个,你两个儿子和一只鸽子合起来是三个,两个女儿和一只鸽子合起来是三个,而我和两只鸽子合起来也是三个,这很公平嘛。还有,因为你和你太太是家长,所以分给你们鸡头,你们的儿子是家里的柱子,所以给他们两只鸡脚,把翅膀分给你女儿,是因为她们迟早要长翅膀飞到别人家里去,而我本人是坐船到此,还要回去,所以取了鸡身。请赶快把我父亲的遗产交给我吧。”
犹太人的儿子确实有点小聪明,他明白:其实,人与人的关系根本上是一种利益关系。只有他人的利益同你的利益紧紧地绑在一起的时候,他人才可能像为自己谋利或避害一样为你着想,因为这一着想以及由其产生的努力可以同时带来其自身利害的相应变动。所以,与人相处或调动对方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人为自己的利害着想”,为他们设置利益的饵。
今日美国犹太人经济集团的活动之所以卓有成效,就是这一谋略的成功的证明。当美国犹太人拥有巨额资金和至关重要的选票,并能团结得像一个人那样,极其精明地将它们按照“利害与共”的原则加以运用时,无论是国会议员,还是觊觎白宫宝座的竞选人,或者是希望连任的白宫主人,能不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要求吗?要知道,到1974年,美国犹太人为民主党和共和党提供的竞选资金已分别达到它们所收到的竞选资金总额的60%和40%!让利益出面要比空口白舌的说教有力量得多。不过,这也需要一个人有仗“智”疏财的气度与胆略。
精明
犹太人精明、干练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做各种事情。他们的超级精明,使他们在商界占尽了便宜。他们从不掩饰自己的精明,并宣称:只有精明才能赚钱。
犹太人对“精明”的态度,就像他们对钱的态度一样。在犹太人的心目中,精明似乎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东西。犹太人不但很欣赏、器重和推崇精明,并且指出精明除了可以带来实效之外,用其他的标准很难衡量精明的价值。
这里就有一则体现犹太人精明的笑话:
美国和苏联成功地研制出了载人火箭之后,德国、法国和以色列也联合拟订了运行载人火箭飞行计划。火箭与太空舱都准备就绪,就差飞行员的挑选了。工作人员先问德国应聘者,参加太空飞行的报酬是什么。
“给我3000美元。”那位德国人说,“1000美元自己用,1000美元给我妻子用,还有1000美元留作购房基金用。”
工作人员又问法国应征者,法国人回答说:“我需要4000美元。1000美元归自己,1000美元给老婆孩子,1000美元归还购房的贷款,另外1000美元留给我的情人。”
最后,工作人员征求以色列应征者的意见,以色列的应征者说:“我要5000美元才肯干。1000美元给你,1000美元归我,剩下的3000美元用来雇那个德国人开飞船。”
犹太人的精明从这则笑话中可以看到。他们只需摆弄数字就能与从事高风险工作的人享受同样的待遇,这正是犹太商人经营风格中最突出的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