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墨菲定律》(5)
你理财了,财也未必理你今天买了明天就想赚的投资心态最害人
“每件事总比你估计的要多花点时间。”
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出自墨菲定律的核心观点。是告诫我们做事要有耐心,要经受得起前期的枯燥,这不仅仅应用于生活中,用于投资也是行之有效的。
随着我们身边出现越来越多“同龄人ceo”“同龄人老板”,我们的心思也渐渐活络起来,变得不再那么有耐心,开始急切地渴望赚到钱。
然而就是这种“今天买了明天就想赚”的投资心态,才有可能让我们在投资的道路上越亏越多。
小孙多年来一直在关注着股市,但因为手头没有本钱所以一直模拟炒股。直到2007年,看着股市全线飘红,身边的人整天讨论的就是谁的股票又拉了几个涨停板,谁又赚了多少钱。小孙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从亲戚、朋友那借了10万元,真枪实弹地“上阵”了。
小孙在经过很长时间观望、研究之后,终于认定某只钢铁板块的股票,将所有的钱全部买了这只股票。
但随后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证监部门发出通告,质疑该公司信息造假小孙无奈只能选择割肉,这一笔就亏了4万元。
巴菲特曾经用过一个十分生动的例子来说明短线投资与长线投资的区别:“我们选择一只股票就如同选择一个女朋友。在我们不断与她约会的时候,会慢慢感受到她的与众不同,而如果在还没有深入地了解她之前,就断然地认为不适合抛弃她,然后去另找新欢,这显然是非常不恰当的,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你永远都单身,因此无论如何,专情都好过于滥情。”
在投资领域也是如此,那种耐不住性子,以为做短期投资收益比较大,并且相对安全的心态是我们最需要避免的。
我们都知道自己个人对市场的把控很难做到足够准确,很容易出现预测偏差,那么如果我们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对市场的预判而不是个股的研究上的话,最终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也是在所难免的了。我们反观巴菲特在投资市场上的行为,尤其是在股票的具体选择上,他是完全摒弃那种见异思迁的做法的,他选股谨慎,持有则非常大胆。
巴菲特曾经十分幽默地对媒体形容道:“我体会到的是一个专情的人会比一个多情的人更幸福。”我们都知道,巴菲特持有一只股票在十年以上的情况是常见的,他在自己的传记《滚雪球》中记述:“他寻找的是优秀企业的股票。而且,总是能够在这些公司的股票处于最低的时候出手去购买,获得最大的利润。”保持对一只股票的长期持有,一直是巴菲特进行投资的基本理念。
我们通过一些他持股的年限就可以认识到这一点了:他持有美国运通公司的股票14年、美国加州花旗银行的股票15年、吉列公司的股票17年,还一直持有着麦当劳的股票18年、可口可乐的股票20年和华盛顿邮报的股票35年。由此我们看到,精心选股、长久持有可以说是巴菲特投资制胜的法宝。
学习巴菲特,在股票上实现长期巨大的收益,就一定要拿得住。记住,股票投资绝不是闪电战,而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在于坚持、坚持、坚持。
只是选对一只股票是不够的,要得到回报,还需要很多年长期持有。想得到的回报越大,需要持股的时间也越长,可能是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对于成功投资而言,选股重要,持股同样重要。巴菲特长期持有的7只股票仅投资42亿美元,到2004年年底赚取了270亿美元,投资收益率平均高达638%以上。
投资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小事,它需要一段酝酿的过程,我们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要对市场行情有一定的了解。投资看似是一个没有技术含量的事情,仿佛只要有钱就可以进行投资,但其实不然,投资也是一门技术,需要我们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想让自己投资到能够赚钱的公司或者产品,就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使自己拥有独到的眼光与丰富的知识,把握广大用户的需求。
越是输不起的人,越喜欢下大赌注
我们抛出一枚硬币,理论上正、反面朝上的概率都是二分之一,那么当第一次正面朝上时,第二次还是正面朝上的概率就只是四分之一,第三次为八分之一……
也正是基于我们的这种认知,才会导致越是输不起的人,越是喜欢在造成损失之后加大投入,以期望能够挽回之前的损失。
然而这其实只是一种谬论,不管是第几次投硬币,正、反面朝上的概率都是二分之一,况且,现实之中其实并不存在理论上的“二分之一”,根据每个人习惯、力度的不同,这个概率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同理,在我们选择投资的时候,也并不存在这个理论上的“二分之一”。
王虎阁年前开始进行股票投资,本来只是抱着“随便玩玩”的心态,但谁知道玩着玩着就亏了十多万元。
但是他不死心,觉得自己一定能够赚回来,于是向好友借钱投资,却不想随着一次股市动荡,王虎阁又将自己借的钱赔了进去。
欠了一屁股债的王虎阁更加不愿意放弃,为了能够赢回来,偷偷挪用了公司的资金,本想着等自己赚了钱便填补回去,却没想到钱又赔了进去。
这个事情很快被领导发现,王虎阁也因挪用公款罪被告上了法庭。
墨菲定律派生出这样一个规律:别修理那些还没停工的家伙,不然的话你会把它整停工了而且还修不好。
我们的投资就如同是在修理机器一般,如果这个机器出了毛病,我们需要对它进行修理,如果这台机器在修理之后依然无法正常运转,就应该果断地放弃,否则无论我们投入多么大的时间、精力,也只是在做无用功,甚至会使后来浪费的资金完全没有任何意义,更不要说帮我们挽回之前的损失了。
不懂止损,为了挽回之前的损失,却又增加新的损失。不懂止损其实不仅是因为“不懂”,还因为损失会带来负面情绪,为了避免负面情绪,所以不惜投入更多来否认“我损失了”这个事实,而投入更多往往意味着损失更多。
越是输不起的人,越喜欢下大赌注,就是这种心理驱使下发生的情形。
在投资之中,我们越是损失惨重,就越是喜欢加大投入,以期望挽回之前的损失,其实起不到任何的作用,甚至这种“添油战术”还会导致自己的资金分散而无法做出有效的投资。
那么如何做到有效止损?
首先,我们要对自己有一定的预估,不仅要明白这次投资的上限,同时也应该准确地把握住投资的下限。我们可以参考同类的公司或者产品,参考市场的行情,准确地把握住这次投资的下限,对自己投入到什么地步有所了解,从而避免无限制的投入,以免最终形成所谓的“添油战术”。
其次,在把握住投资下限的同时,时刻做好止损的准备。这世上没有十拿九稳的投资,任何投资都是存在风险的,所以我们要时刻准备好面临损失,做好止损的准备。在必要的情况下,甚至可以采取弃车保帅的策略,果断舍弃已经出现的损失,而保证自己未动资金的安全。
最后,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还要改变自己的观念,多读书,努力让自己变得大度一些,不要去想那些已经出现的损失。如果只是想短期缓解自己的心情,可以考虑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使自己忘记那些损失带来的内心纠结。
总而言之,“添油战术”对我们的投资起不到任何作用,甚至只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损失,要克服自己输不起的性格,不要盯着自己失去的,要让自己着眼于未来,这样才会做到有效止损。
回报率越高,赚钱的可能性越低
文件的可读性和它的重要性是成反比的。
这句话出自墨菲定律,意思是说,一件事情我们是否能够接受,与其本身的好坏是成反比的状态。
这句话用在我们投资之中也是可行的,回报率的高低代表了我们对这次投资的期望值,决定了我们能否可以接受,代表了我们所说的“可读性”,而赚钱的可能性则是决定实际能够拿到的收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重要性”。
我们所期望回报率高的投资,实际上可以拿到手的收益的概率也就越低。
庞竹峰在业务员的介绍下接触到p2p理财平台,介绍人承诺平台收益高到20%至30%,听得庞竹峰有些动心,便稍微拿出一些钱试试水,没想到果然赚到了钱。于是他加大投入,甚至借钱进行投资。
朋友知道后纷纷前来劝阻。奈何尝到甜头的庞竹峰根本听不进去,一门心思只想着一夜暴富,眼里只剩下高收益。
没过多久噩耗传来,庞竹峰所参与的这家平台将钱用于融资,结果接连几个决策失误,导致现在平台资金周转不开,只能宣布破产。而庞竹峰的投资也是亏得血本无归,为此还欠了一屁股债。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回报率越高,赚钱的可能性就越低的局面呢?
实际上这句话应该反过来解释,能够赚钱的投资,必然收益不会太高,而那些风险较大的投资,也必须给予比较能够引起他人欲望的巨大回报率。
参与投资的那些人,没有所谓的“傻子”,每个人都能认清形势。没有什么风险的投资,必然会引起大量投资人涌入,分蛋糕的人多了,自然收益就会减少;而那些风险较大的投资,愿意承担风险的人就比较少,最后成功获利的时候,所需要分配的人也会相应减少,收益自然就会提高。
这也就会造成我们之前所提到的那个局面:越是高回报率的投资,其赚钱的可能性也就越低。
白莉莉毕业后一直从事秘书工作,平时接触的也是一些做金融投资的老板,自己私下也会尝试做一些投资,但一直注意把控自己的本金。
一天老板看到她在做金融投资之后,便笑道:“你做投资也太小家子气了,这样你什么时候才能赚到钱,不如跟我一起做吧。”
白莉莉婉言拒绝,虽然她也知道老板做的投资收益很大,但是存在巨大风险,自己没有老板那样的资本,容不得如此挥霍。
就这样白莉莉一直维持着自己的“小本”投资,也不眼红别人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