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墨菲定律》(4)
工作越是小心翼翼,越是出错负向暗示力:你越怕出错,越会出错
民间有一句俗话叫作“怕鬼有鬼”,意思是说我们害怕什么往往就会遇到什么,我们担心什么往往就会发生什么。
我们越是害怕迟到,结果真的迟到了;我们越是害怕失败,结果真的失败了;我们越是害怕生病,结果真的生病了;我们越是害怕与人相处不好,结果真的相处不好……
这说的就是“墨菲定律”中的那句话: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作为销售新手,杨旭虽然早就已经熟悉了销售流程以及推销术,但还是对自己缺乏信心,害怕自己做不好这份工作,导致在与客户沟通时不止一次地忘记自己接下来要说的话,甚至有几次还将产品的名字说错。
紧张的杨旭心里不停地提醒自己“不能出错”,却没有丝毫的作用,该错的地方还是会错。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我们总是不能停止犯错?难道只是因为害怕,因为注意力过于集中就导致犯错?那害怕又是怎么来的呢?
害怕出错与犯错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我们担心失败的时候,内心会产生消极的自我概念,这会让我们展现出失败者的面貌,不愿意付出百分百的努力,开始退缩,回避有可能发生的失败或者曾经面临过的失败。
从而那些“我可能会失败”的阴影会不停笼罩着我们,会再次强化自己会失败的自我概念。即使在整件事当中有些事是成功的,但是我们会在这种不断的自我暗示之中选择性地遗忘,反而牢牢地记住自己失败的可能,并对此深信不疑,甚至会认为自己的成功是侥幸,失败是经常和容易发生的事情。然而,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此,只是自己的选择性歪曲。
1996年,摩洛哥运动员希查姆·艾尔·奎罗伊参加亚特兰大奥运会1500米决赛时,距离比赛结束还有整整一圈的时候,意外突然发生了,导致他与冠军失之交臂。
四年以后,奎罗伊在悉尼奥运会卷土重来,却在最后冲刺的时候被老将恩盖尼超过,再次与冠军无缘。
赛后他在跑道上痛哭:“我为了这个目标努力了足足四年啊,可怎么……”但是奎罗伊不肯放弃,于2004年再次参加雅典奥运会。
在决赛最后只剩下50米的时候,奎罗伊再次被反超,但是他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克服之前的阴影,最终以0.12秒的微弱优势夺得这个期盼8年之久的奥运冠军。
犯错其实并不可怕,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问题在于我们怎么看待“犯错”这个事件。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正确地看待错误,避免“越怕出错,越是出错”这种情况呢?
首先,要坦然面对错误,从小我们就被告诫,要做对的事,却没有人告诉我们:“在你做好某件事之前,你其实会先不断地犯错。”以至于我们认为犯错是可耻的,是因为我们不好所以才犯错,其他没有犯错的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优秀。可是事实上,那些我们看到总是表现正确的人,也都是经历过无数次的犯错和修正才能有今天的成果。
其次,不能为了避免犯错就干脆什么都不做。这反而是最差的解决方式,犯错是学习最快的途径,我们唯有尝试过,才能真的学习。真正认为自己有价值的人是会允许自己犯错的,因为并不会因为自己犯了错,自己就成为一个没有价值的人。相反地,只有认为自己没有价值的人,才会尽量避免犯错,因为他们的价值是建立在别人对他的评价之上,犯错对他们而言会被直接解释为别人对他的评价变差,自己对他人不再具有价值。
最后,我们应该明白,其实相比起那些“正确”,“错误”更显得可贵。“正确”是一个结果,“错误”却是一个过程,当我们不允许自己犯错时,我们也无法接纳别人的错误,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我们思想僵化、自我局限。我们只有不断地犯错才会有进步的空间。
所以放开自己,不必再害怕犯错。
释放压力,越紧张越出错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于压力之下而使得自己内心紧张,导致常常因此而出错。
然而我们越是对此表现出在意,我们就越是会让自己背负上巨大的压力,从而让自己陷入越紧张越出错的境地。
李少宇平时特别爱说话,但是一到大型场合就变得支支吾吾,甚至有时候紧张到一句话也说不出。
后来有一次领导让他上台做汇报,面对场下的领导们和同事,他满头冒汗,把之前准备要汇报的内容忘得一干二净。
面对领导几次示意他可以开始自己的演讲,面对几个平时相处不错的朋友不断向他暗示,他就是无法克服自己内心的压力。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我们平时说话时侃侃而谈,但每当自己上台公开演讲时,大脑却一片空白。一旦站在舞台上,我们立即变得笨拙、反应迟钝,甚至忘了言语,会不自觉地颤抖。
为什么演讲总会有这样的反应呢?事实上,这在心理学叫作恐惧症候群。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通常对恐惧有两种反应:一种是隐藏自己,另一种是逃避。你看动物世界,面对凶猛的食肉动物,其他动物基本上也会采取这两种策略。
“文件的可读性和它的重要性是成反比的。”这句话出自墨菲定律的一个演化版本,意思是说很多非常重要、我们不得不去做的事情,其实做起来并不会让我们感到高兴,反而会让我们感到心里压抑,甚至产生抗拒心理。压力来自我们身边的各个方面,是难以避免的,但是过度的压力会导致自己在工作中心里紧张,导致我们工作出错,所以合理释放压力尤为重要。
首先,要学会适当地安排和计划。工作就会产生压力,同时压力也伴随着动力,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缓解压力、释放压力,有时候还要合理地利用压力,让压力能够成为我们的工作动力。这时候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压力大小来制订工作计划,让工作分摊到每一个短暂的时间段,这既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又能将压力分摊开来,避免集中爆发。
其次,要学会缓解自己的压力。有时候我们工作的压力太大,仅仅分摊开来也无法避免,这时候我们就需要适当地缓解自己的压力。最常见的方式是保证自己有足够的睡眠,充足的睡眠是缓解压力的最佳方案。但如果我们的睡眠无法保证,可以选择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逛街、看电影、看书、品尝美食……在我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感到全身心的愉悦,我们感到开心,压力自然就会缓解。
最后,要学会用合理的方式释放压力。我们总会遇到某些情况,导致自己的压力达到一定的节点,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将自己累积在心里的压力发泄出来,可以选择跑到空旷的地方大喊大叫、做大量的运动、参加搏击俱乐部……总之,就是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进行一定的宣泄。
压力不可避免,但是压力所带来的紧张又会让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地出错,所以我们应该对压力保持重视,利用压力,缓解压力,以合理的方式宣泄压力,避免为压力所困扰,从而使我们的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苛求小事,结果耽误了大事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天才和愚蠢的区别是天才有它的局限性。
我们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我们都有自己擅长的事情,自然也有自己不擅长的事情。过度地苛求小事,苛求那些我们不擅长的事情,结果反而会耽误大事。
公司领导交给张大川一个任务,要求他做一个广告视频,宣传公司的新项目。
张大川欣然接受,心想自己的机会来了,暗暗发誓要做到最好,以得到公司的重视。
他先是在网上寻找大量的案例,学习他人是如何制作广告视频的,寻找自己的灵感。他拍摄了大量的素材,争取做好每一个细节的准备,防止自己在做视频的时候陷入没有素材可用的尴尬局面。同时他又对素材进行了严格的筛选,不断提高素材的质量。之后便是广告文案的策划,他为了争取一次通过,文案策划就做了十几份,并且每个创意都不相同。为了使广告看上去更加高大上,他决定给它加一个高端、有技术含量的片头,仅是这个片头就做了三天三夜。
就在张大川准备好了一切,正准备大展身手的时候,公司领导突然来向他要广告视频,张大川却无法交出。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本身确实没有什么错,但是凡事都有一个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好事也会变成坏事。
我们常常说的“过犹不及”,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我们工作的时候,一双眼睛只是盯在那些小事上面,就会忽略了整体,从而耽误了工作这件大事。
所以,有时候我们为了自己的工作可以顺利地开展,要有意识地避免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
《鸿门宴》中有言:“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意思是想要做大事,就不必去顾虑那些细枝末节的小事,行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韩信因为不拘小节,甘愿忍受胯下之辱,才得以保全性命,才能在之后的楚汉之争中立下汗马功劳,名载史册;而我们熟知的诸葛亮,虽一世聪明,却太过于顾及小节,事必躬亲,管太多琐事小事,“军中罚二十以上必亲览”,最终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引得我们对此扼腕叹息。
我们都知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故事,如果我们凡事苛求小事,那么我们就成了那个“丢西瓜”的人。
实际上,我们生活中存在着诸多矛盾,如果我们总是将有限的精力和心思去顾及事物的方方面面,就会导致我们无法分清主次矛盾,使我们陷入小事之中而错过大的方向。
所以,我们要分清楚主次、学会选择,学会在那些细节中做出取舍。
首先,我们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一定的规划,将重要的事情与不重要的事情分开,然后按照规划把重要的事情先完成,如果还有时间,便可以在此基础上去完善那些不重要的事情,尽量做到尽善尽美。
其次,我们要清楚地明白自己的优势、劣势,做自己擅长的事情,避免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我们每个人能力有限,总会遇到一些我们想破脑袋也无法完成的事情,这时候我们应该尽量地避免,或者将这些事情放到最后来做。
最后,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放弃不必要的完美主义。虽说我们都渴望“完美”,但完美的事情其实并不存在,刻意地追求完美只会使得我们在小事之中迷失自己,从而错过了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