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定都扬州 - 大唐:武则天要杀我 - 千杯不醉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94章定都扬州

关于皇帝驾崩,新皇帝登基的消息,很快也传到了遂州,李贤并不惊讶,毕竟之前已经有了心理准备。  只不过,他万万想不到,这事情发生的如此之快,但很显然,自己的死鬼老爹,在最后还是有些良知,知道了到底是谁,才是真正能够继任大统的存在。

只不过,这一切看上去都不是那么重要了,一方面是皇帝的遗诏,说实话只有这前来送信的几个人知道,而其余的大臣,并不了解。

另外一方面,是因为武则天在朝堂上头,势力众多,能够与其抗衡的,大多都死在了之前的政治漩涡之中。

故此,能够为前太子李贤,甚至是帮其平反,少之又少,近乎没有,外加上,太子李贤自从被贬黜以后,占据扬州,荆州,大半个剑南道,可想而知,他的身份,已经从一开始前太子,变成了彻彻底底的反贼。

这样的人,如果还要去洗白的话,那么无疑就是在和大唐宣战,就算是能够饶过武则天的耳目,以及惩罚,也躲不过这大唐的悠悠之口。

“陛下,现在先帝已经驾崩,大唐还是百废待兴的状态,陛下切莫为了这等事情,劳气伤神,着了敌人的道。”

“朕并非要如此,只不过,先帝尚且是我的父皇,如此与世长辞,朕却不能尽作为儿臣的本分,故此想来,的确是有些不妥的地方。”

李贤和李治并没有多少感情,毕竟这同一具身体里头,用的却不是同一个灵魂。

可是,即便是这样,他那种隐藏在自己身体里头的情感,却是无法掩盖,在得知李治驾崩,更一时间感触到了来源于血缘的联系。

这话一出,站在旁边的周公瑾,也是没能继续说上话。

丧父之痛,他也着实了解,毕竟,老周家的男人,就没有几个是活得长久的。

随后,这样悲伤的氛围,也是笼罩了李贤许久,要不旁边的人一直都在劝解,想必他还真的一时半会儿出不来。

“公瑾,朕镇定思痛多么久,也是想了不少事情,你说,朕现在对上北方的大唐,有多少胜率?”

李贤知道,大唐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罪魁祸首,就是武则天,他在李治当朝时期,把控了朝堂上太多的权利。

如果不将其除却,料想不管谁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最终也要成为他手中的玩偶。

也是如此,作为李治膝下皇子里头,实力最好的李贤,最终决定和大唐,彻底开战,斩除这个年老色衰的女人!

“陛下,现在我们如若要和大唐作战,想必胜率不能算是高,第一方面我方进军只能吞并益州,一旦行军,吐蕃自然也会闻风而动。”

“那如果说我们从扬州南上呢?”

李贤现在占据的区域,除却剑南,江南,岭南三处掌控能力不足,其余的地区,显然都已经纳入到了自己的麾下。

而外加上山南,淮南,剑南大半,形成了良好的天然屏障让之后自己整治江南,岭南有了不少底气。

可即使如此,现在也断然不是出击的最好时机。

周公瑾作为李贤麾下的第一谋臣,也是唯一谋臣,他听闻李贤着急出兵的时候,脸色也是一震。

“陛下,现在南唐百废俱兴,暂且不说外头压迫到底有多大,单单内部,就足够让我们吃上一壶,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陛下切莫为了一时冲动,让我们跌落万劫不复的深渊。”

“这。。。。。。”

周公瑾倒是极其冷静,此刻,他并没有同意李贤出兵的计划,一方面是因为现在并不是讨伐李唐的最好机会。

第二方面是因为李唐身后还有强盛的突厥,一旦说兵戈相向,自己这边,必然不会是对方的敌手。

而李贤,虽然脑子里头都是愤怒,但听闻周瑜说完的时候,也是安静的蹲坐下来,随后长吁了一口气。

“之前的确是朕有些不对,但如果不进军北上,按照将军的想法,是该如何?”

“屯兵养卒,壮大实力,经过了今年想必能够一并扫平大唐!”

“此事听闻甚好。”

李贤最终还是同意了周公瑾的建议,对于他来说,此刻动兵,显然不是最好的决断。

经过之前的博弈,南唐手上的兵马,所剩不多。

而剑南道到淮南一途,边境线长远,如果没有强大的兵力支持,怕是不够支撑自己的安全。

亦是如此,随后两人也是在房间之中制定了极为严密的计划,南唐定都到了扬州,随后重新封赏随同自己的文武百官。

太子洗马兼侍读刘纳言,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张大安,太子典膳丞高政,左卫将军高真行等,依旧按照之前的官职在南唐任职。

在这段时间,其实最为让李贤疑惑的,乃是李治的做法。

说起来,李治虽然年事已高,但能够想到自己身陷囹圄,为何还要透露出消息,让武则天发现,并且死在宫中。

这个,现在看上去极为的不合理,简直就是一场剧情杀。

他这般做,到底是有意而为之,还是说真的是处于纰漏?

李贤不明白,不过,这事情在以后,想来都会浮出水面,现在着急,并不能得到任何的答案。

至于其余的时间,李治倒是派遣吕布,成为荆州的总兵,这边显然是距离大唐最为近的区域,而且,逼近益州,最容易遭受战火。

故此,重兵把守,也毋庸置疑。

随后,李贤更没有闲着,一方面,他积极开始相应重商轻农的方针,出台了一系列的南唐赋税法。

按照前世的记忆,他推行赚得越多,税收越多的法子,一时间倒也是得到了许多继承人民的响应。

这一系列的改革,让本就不错的唐朝景象,又有了些许变化,之前所谓的贞观之治,在李贤的手中,到开启了永兴盛世的样子。

“陛下最近到底在干吗?你们知道么?”

作为李贤的嫔妃,上官婉儿倒是许久没看到皇上的身影,一时间,倒也是幽怨。

“听闻陛下整天在捣鼓东西,现在还在工部。”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