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赈灾
这时,夏贵人感到与皇上越来越近,让夏贵人听到了粗粗的呼吸声,于是她微微睁开眼睛,借着灯光,细细打量多情的皇上,心头不禁一怔。
现在,她眼里的皇上没有刚才那样威武雄壮,没有一领皇服而显得十分威严面容的、就连严厉的、咄咄逼人的目光也没有了,有的却是满脸皱褶,弓起身来来像只大虾的身子,与普通老人毫无差别的老头子。
可是为了主人的命令,她不得不如此出卖自己。
许久以后,夏贵人轻轻地唤道:“皇上,今日之事您可想好了?”
“想好了,就让他去吧。”
夏贵人听了皇上这话,心里暗喜。
次日一早,皇上就派人来府里宣读圣旨。
“李大人,跪下接旨吧。”一位皇上的贴身老太监对李玄琅说道。
随后,李玄琅和王舒语等人在门庭中俯首接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南方洪涝灾害频发,宰辅李政琅处事不惊,才德兼备,可担大任。朕令李政琅带领赈灾大军,护送赈灾粮。钦此!”
王舒语和李玄琅都对这个圣旨的内容有些震惊。
李玄琅也意识到这个幕后之人太可怕了,竟能挑拨得动皇上对自己的信任!
“李大人,愣什么呢?快接旨谢恩呐!”老太监有些不耐烦地说道。
“臣领旨,多谢皇上。”
待这些阉人走了后,王舒语开口说道:“玄琅,圣上还是对你存有戒心的,这次你刚回京,就派你你护送赈灾粮,恐怕是在试探你。”
李玄琅说道:“皇上试探我倒无所谓,只是我在疑惑的是,这背后挑拨的人是谁呢?倘若是太子,那皇上也会怀疑是太子居心不轨,除非……”
“后宫摄政!”王舒语和李玄琅同时开口说道。
两个人想到一块儿去了,确实,后宫干政,皇上才能这么容易被挑拨。
“玄琅,其实坊间就在传,说夏氏通过选修后,直接被皇上封为了夏贵人,皇上日夜宠幸夏贵人,莫不是这夏贵人有问题吧,毕竟和皇上接触最多的人就是夏贵人了。”
“舒语,你说的的确不错,我也听到了这些传言,无风不起浪,事出有因。只是我之前从未觉得皇上是这么沉迷女色之人,竟让一个刚入宫的女人干涉朝政。由此可见,这个女人不一般。”
“是啊,玄琅。恐怕这夏贵人和太子是一伙的。”
“无妨,静观其变吧,我已经派人进宫当眼线了,随后得派个人多留意这个夏贵人。”
“那赈灾的事儿……我陪你去!”王舒语一脸想要征求对方同意的神情。
“不可,万万不可,上次就让你身陷险境。这次我决不能再让你跟着我一起犯险。此去赈灾,路途遥远,我万万不能让你受这份苦,何况然儿需要你。”
“那好吧,听你的。”王舒语本想辩驳一番,脑子里突然灵光乍现,算了,你不让我去,我也自有妙计。
王舒语心里暗喜,先斩后奏,你能拿我怎样?
“又不是见不着了,弄得那么悲伤,做什么?”李玄琅在心里提醒自己一句,然后转身。
可是这每走一步,李玄琅的心里就会多出一种担心来,不会有人来找麻烦吧?要是这样,舒语一个人能应付得过来吗?还有这书店的生意,舒语在京城开书店,又是自己瞎忙活,再这样下去,不会把自己累坏吗?然儿呢?母亲呢?她一个人照顾两个人,能忙的过来吗?
还没走出去十步,李玄琅就停了自己脚下的步伐。
他头一次做事情这么优柔寡断。
站在门口还没离开的王舒语看到这一幕,问道:“玄琅,你忘了什么东西吗?”
李玄琅摇摇头,步子却极快的走向王舒语。
王舒语,有些不明所以,张着嘴巴准备问:“怎么……”
最后那个字,却被李玄琅的唇堵住了。
此刻里万家灯火都悄然暗却,可是王舒语和李玄琅心中,却似乎万丈的光明,两道光不断的交织着,是他们心里最缠绵的梦。
“记得照顾好自己,别太累了。”
他们吻了许久,吻到忘记时间,也忘乎了所以,李玄琅十分不舍得从王舒语娇嫩的唇齿离开,此刻说话的声音都带了些微微的喘息。
“嗯。”王舒语觉得自己一定是醉在这个吻里了,她看着李玄琅这张熟悉的面庞,竟然有些轻飘飘,晕乎乎的感觉。
她原本还想说些俏皮话的,比如她常挂在嘴边的,“不用担心啦!我王舒语是谁呀?”
“你放心吧!没有什么问题是我这个机灵鬼摆不平的!”
可是站在夜风中,看着自己的发丝与李玄琅的交织再分开,她心里什么感情都涌了上来,如同一股潮水涌在了喉间,想说的话太多太多,却不知道要挑出哪一句来讲,所以最后只是非常小声的,如同耳语声一样“嗯”了一声。
“禀告大人,现在人数已经清点完毕,粮草也清点了一遍,没有问题。”次日,小宋在马下禀报。
“即刻启程!”李玄琅说罢,远远地回头望了一眼,此刻里天还尚未大亮,隔着高阔的城墙,京都在一片灰蒙蒙之中。
最后他的目光停留在家里的方向,足足看了一会儿才回过神驾马。
“驾!”
一行队伍押送着粮草,在京都的外沿,蜿蜒曲折的道上,以最快的速度朝南奔赴而去。
京都之外的驿站设得有些远,已经是快马加鞭,足足赶了一天一夜的路,他们才赶到了下一个驿站。
“大人,还请里边好生歇息,马儿和粮草自会有专人看管。”因为提前对驿站下达了通知,等李玄琅等人赶到的时候,驿站已经派出人站在外边迎接。
“不用了,这两小队的人,先进去歇息吃饭,一刻钟之后,换另外两个小队,务必保证所有的粮草都在咱们的视线范围内。”李玄琅很是谨慎,生怕生出不必要的事端,再次动摇皇帝对自己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