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多葫芦”
1972年深秋的一个晚上,漆黑的夜色笼罩了整小山村,如同泼了墨一般。
地里忙碌了一天的老林,带着村里的社员,收了一整天的玉米,累得已是筋疲力尽了。
老林,名叫林明,是这个小山村的大队支书。林明小时候,家里穷得吃不上饭,为的是当兵吃粮能填饱肚子,14岁就跑去参了军。1946年参加临泉县独立营,经历了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在1959年、60年全国自然灾害的时候,索性复员回家,在这个穷得叮当响的小山村当了村支书。
林明仰躺在院落里的那张竹躺椅上,就那样睡着了,身上盖了件军绿的棉大衣。
那是他从部队复员时带回来的,平日里既能当衣、又能当被,很是有用处。
分睡在两个房间里的,是林家的五个女儿,刚刚还吵闹不已,这会儿也停止了吱呀乱叫,估计是都睡去了。
北面主房里,有了8个月身孕的林家女人,也已然搂着三岁的儿子进入了梦乡之中。
突然一阵阵锥心的剧烈痛楚,把林老太从梦中惊醒。她意识到不好,赶紧大声叫喊:
“他爹,他爹,不好啦!快来......”
“怎么回事?”毕竟是有着十几年炮火洗礼和军队历练的老林一下便冲了过来,速度堪比作战时发现了敌情。
他快速从口袋里掏出火柴,点亮了窗台的煤油罩子灯,黑暗中的屋里顿时明亮了许多。
“可能要生了!”女人伸手摸到躺下湿漉了一片,她也分不清是血水还是羊水。
“你愣着干啥?快,快去喊大脚奶奶来吧!”女人大呼道,声音中带着急切和焦灼。
老林也一下子清醒了,迈开大步朝外奔去,到村北头请那个接生的本家的奶奶。
本家奶奶的脚特别大,人们都叫他“大脚奶奶”。据说祖上是邻村的大地主,当时也算是名门大家闺秀了,不但能识文断字,会做各类女红,而且还懂得医术,嫁过来后,就一直给村里人接生。
很快,大脚奶奶来了。不裹足的优势确实展示出了不同一般的行动速度。
只是进门却见她一边喘息着,还一边扣着她腋下的那件深青色大长襟斜扣。那衣服不象现在的对襟,而是从颈下一直到腋下,再到下沿,斜襟对裹着整个上半身的,全是一排那种疙瘩扣,全部扣上还真是得耗费点时间,看来这老人也顾不得扣完扣不完,一路扣着就赶过来了。
“侄媳妇儿,你别急,让我看看来。”老奶奶虽然不是太老也就50来岁的样子,但在族中却有着较高的辈分。
“婶子,您可来了,这边好象是要临盆了。”对于生过6个孩子的林家女人来说,生产已经不再是什么头等大事了。她微微欠起身子,嘴角挤出一丝惨淡的笑意。
“沉住气。”大脚的老奶奶从怀里摸出来一幅两个圆圈状的老花镜,借着昏暗的油灯光,凑近林家女人伸手仔细的探查了一下,回头对老林说:
“福子侄侄,你快去,给我烧盆热水来!”
然后她问老林女人,“家里有多余的棉被吗?”
老林女人不好意思的说:“没有呢!”
家里本来就穷,铺盖都补丁摞补丁,哪有那东西。
就在这时,老林端着盆热水,侧着上半身一挑门帘走了进来。
大脚奶奶一眼瞥见了老林披着的那件军大衣,顺手一把扯了下来,展开来铺在了床边,同时用两只老手熟练的扑打扑打了两三下。老林还没反应过来,见铺好了才想到,这大衣又有了新的用处。
“你出去!”她头也没回的对老林说。
老林全然失去了战场上硬汉的模样,光着肩膀,抱起双臂,讪讪地走出门外。
大脚奶奶果然是出身大户人家,两只干枯的老手在女人肚皮上前后左右上下熟练地一通扒拉,旋即只听得一阵唏里哗啦的声音,伴随着一个红红的小肉身滚落了出来,险些掉在地上。
老奶奶居然身手极快,两手一托恰好把娃儿接住,随后长长的吐了一口气,喃喃的说:“这小东西,滑出溜的,可待吓煞我啦!”老奶奶掏出一把黑乎乎的剪刀,取下灯罩,在油灯上烤了一会,剪断了脐带,感受了一下热水的温度,把娃儿放入水中简单的清洗,随后捞了出来。
就着灯光,老奶奶端详了半天,首先确认是个男娃儿之后,又象是观看买回家的小猪仔一样周身环顾检查了一番,口中才不停的自言自语道:“这娃儿,这娃儿,这咋弄的?咋不吭声呢?这浑身,咋么这红呢?”
抬手照定屁股上一掌下去,“哇”的一声,娃儿先咳了一下而后不停地大哭起来,口中流淌出来一些混浊的羊水。老奶奶知道,这娃儿周身通红,就是一种严重的婴儿缺氧反应。
长长的舒出一口气,大脚奶奶用军大衣把娃儿包裹起来,又扎上了一根带子,随后对着门外大喊:“福子侄侄,你快进来吧!你又有儿子啦。”(注:侄侄,方言,侄子的意思)
老林小名叫福子,几辈都是单传。前面生了五个女儿,做梦都想要儿子,整天的被人喊绝户头,生怕给老林家断了香火。老林家女人倒也争气,一口气生了五个女儿之后,终于生了一个儿子。
加上这娃儿,兄弟姊妹七人,老林再不怕被人叫绝户头了,而且还妥妥的有了俩儿子。
“婶子,真是辛苦你啦!”老林摸出一张大团结,给大脚奶奶递了过去。
大脚奶奶正在擦着手,一把挡了过去:
“你这孩子!自己家添人口,这大喜事!我高兴着呢,你别给我弄这个!“大脚奶奶情真意切的说着:“我可不要,就当是给这个大孙子见面礼啦!”
老奶奶也会来事,这般说法倒是情理表里都圆满了过去。
老林捏着钱,又执意推让了几次,见老奶奶不收,只好作罢。
那时候,猪肉1块5一斤,一张大团结可是够得了一家老小一个月的开销了。
送走老奶奶,进了屋就听见女人在炕上幽怨的啜泣着:
“你说你这老东西,有一个儿子还不行,还非得要俩,这不是个多葫芦嘛!这么一大拖拉累赘,这往后,可吃啥喝啥呀!”(注:多葫芦,方言,拖油瓶的意思)
“唉!”老林叹了口气,却也答不上话,转身走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