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师徒
第五十四章师徒
“赵小伟?”杭柳梅不可置信地念了一遍他的名字,怎么也不敢相信面前这个一脸福相的男人是当年那个小男孩。
刚发现新石窟的时候,杭柳梅经常跟着龚老师去那边考察。好几回她们在石窟里探讨壁画,石窟外都有人影晃动。外面的人还以为里面无法察觉,其实他稍微一动作,里面的光线就会受影响,如此被打扰了几次,杭柳梅和龚老师就把他抓了个正着。
那是个又黑又瘦的男孩,约摸十五六岁的年纪,一见到两人就噗通跪下:“老师们,我想学画画,求你们收我做学生吧!”
杭柳梅和龚老师赶紧把他从地上拉起来,看他粗布衣服上有不少补丁,该念书的年纪却在外面瞎晃,于是问他:“你叫什么名字?怎么不上学?总是在门口干什么?”
这孩子倔强地一擡头,洪亮回答:“我叫赵小伟,我在这附近帮家里种葡萄,我想跟着你们学画画!”
“学画画?你先告诉我,你家长在哪,你学校在哪?”龚老师扶住他的胳膊耐心说。
他一听龚老师要找他的家长,立刻挣脱她的手:“我家长忙农活呢,我还有事,老师我明天还会再来找你们的!”说完转身就蹦下高台,像个猴似的往树林里跑。
但下一秒她们就听见“咚”的一声,两人喊“赵小伟?赵小伟?”却无人应答。她们担心出事,跟着他的去向追过去,只见赵小伟面朝下直挺挺地倒在地上。龚老师和杭柳梅把他抱起来掐他人中,赵小伟很快睁开了眼,龚老师帮他拂去脸上的土,他第一句话就是:“我饿。”
杭柳梅跑回去把她们的饭盒拿过来,赵小伟一开始还在推脱,闻到饭香味忍不住了,狼吞虎咽吃了四个大包子,两个腮帮子塞得鼓鼓囊囊,都还没来得及咽下去就又要给两人跪下。
杭柳梅快一步把他拉住:“你这孩子两条腿是怎么了?都不能好好站一会儿呢?一不注意就要跪,你这样可太怕人了,再这么下跪我们可不敢收你做学生的。”
他立刻回问:“那老师你的意思是你们现在要收我了?”
龚老师在一旁笑了:“脑子还挺灵的,你先给我们讲一讲,刚为什么话说一半就跑呀?”
“时间快到了,我还要回去看葡萄。”
“你怎么不念书呢?”
赵小伟低头不语,看着两人的空饭盒说:“老师们,今天我把你们的东西都吃完了,不然我赔给你们吧,请你们到我家去,我家里有粮食。”
杭柳梅刚说,不用了,就被龚老师拉住。她对着杭柳梅耳语:“我看着这孩子不坏,没头没脑地要来学画画,不知道是不是有什么困难,他这样不去上学也不行,不然咱们就和他走一趟看怎么回事。”
于是两人就跟着赵小伟去了他的家。这里名义上是家,其实只是一个临时搭建在葡萄园外的棚子。棚子里净是些有缺口的锅碗瓢盆,歪斜的床上躺着一个人,听见有响动也没有什么反应。赵小伟找出两个小板凳放到棚外,让杭柳梅和龚老师坐下,又冲回去拿出来两个红薯,蹲在外面的小炉子上准备生火。
杭柳梅和龚老师看了这样子也明白了七七八八。赵小伟不等两人发问,一边忙活一边讲述自己的家事。他今年十七岁,原先念高一,家里突然出现了变故,父亲突发重病,在县城医院动了一次大手术后就再也无法劳动了,平时就是她们看到的这样卧床休养,他也不得不辍学照顾。乡亲介绍他们来帮人种葡萄,赚得能比在家时候稍微多一点,于是他们干脆就搬到地里。
念不成书,他也心里烦闷,就去山上疯跑,有一次偶然发现了那个石窟,对里面的壁画非常喜欢,后来再去的时候杭柳梅和龚老师就在里面了。
“老师,我真的一直喜欢画画,以前家里没条件学。现在反正书也念不成了,要是可以学画画,以后就多一门手艺,我不想一辈子种葡萄。”他垂着脑袋往炉子里添柴,树枝在他手中折断的时候,杭柳梅看到他手背有泪痕。
杭柳梅和龚老师对视,两人都皱着眉头。龚老师先开口:“那——你妈妈呢?”
“她在另一片地,种得多赚得多,我爸还需要人照顾,所以我刚不敢多留,着急回来。”
龚老师站起来让他先别顾着红薯了,她从兜里掏出几块钱,杭柳梅也跟着把身上带的都递了过来,龚老师把钱叠在一起理好,拉着赵小伟的手给他:“我们不是美术老师,如果就这么教你那是误人子弟。但你求学的心很好,谢谢你今天招待我们,希望你早日回到学校。”
说完龚老师就和杭柳梅告别离开。两人没走多久,赵小伟狂奔追上了她们,塞给她们一兜葡萄:“两位老师,我明天还会去拜师的,我们明天见。”话都没说完就又跑了回去。打开袋子一看,里面除了葡萄还有两个煮好的红薯,和她们刚给他的钱。
第二天他果然如自己所说等在石窟门口,见杭柳梅和龚老师来了,他也不打扰她们,只在她们工作的时候静静跟在其后,她们也就由他去。小伟能逗留的时间不长,没待一会他就悄无声息地离去了,等杭柳梅和龚老师出了石窟,门口又放着一串葡萄。
如此几天,杭柳梅和龚老师都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他们家以种葡萄为生,一串又一串地白送,这不是她们在抠他家的口粮吗。于是这天改换两人在石窟门口等赵小伟,赵小伟一来就懵了:“老师们,你们这是要赶我走了吗?”
杭柳梅拿出两人事先算好的钱:“这是这些天买葡萄的钱,你都收着,这是第一条。”看小伟还想争辩,她赶紧补充:“你要是不收钱,以后这葡萄放门口我们也不拿了,我们也不过来了。”
小伟赶紧住嘴,把钱揣到兜里。龚老师从挎包里掏出本子和笔给他:“你每一次都只带耳朵和眼睛来,这样听能记住多少呢?我们两个真教不了你什么,但你要想在这待着就待着吧。”
“还有这些,你拿回去慢慢看。”杭柳梅把儿子用完的课本和习题也给他带了过来。
赵小伟接过去一言不发,猛地抽了一下鼻子,然后就开始落泪,他一手拿东西,一手捏袖子擦眼泪。杭柳梅拍拍他的肩膀:“好了,你的程门立雪和三顾茅庐我们可招架不住了,这都是你求学的心为自己争取来的。”
后来她们真的和上课一样,工作起来的时候就忙自己的,一有空也会给赵小伟讲讲历史典故和创作技巧,小伟能听进去多少算多少。他盯着她们站在壁画前的背影,目光虔诚得像看讲台。他有时记录下两人谈话里的专业知识,有时学着她们临摹画画,更多时候自己坐在外面静静背书做题。
杭柳梅从石窟里望他在外面低着脑袋沉思的样子,常常都在心里感叹,自己的孩子能念书却不想念书,眼前这个上不了学,都还想着法地学习。老天爷分东西,果然都是不公的。
这天上午三个人坐在外面休息,杭柳梅拿起赵小伟摊开的本子,里面全是他这些天画的画,她惊讶地说:“画得不错啊小伟,进步神速,你要是能好好学几年,将来咱们都可以在研究院里当同事了。”
赵小伟却摇了摇头:“杭老师我心里清楚,我还差得太远,一点基本功也没有,还想当大画家,真是天方夜谭。”
“千万别因为这个气馁,龚老师手把手教你就和当年教我一样。我们多少人打好了基础过来,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以前学的通通忘掉,变成一张白纸进入敦煌,你现在这样反而是最好的。你可千万别松懈,我要离开一段时间,等我回来不光要看你的画,还要检查你的功课。”
她们一家第二天坐上火车去西安。姐姐和姐夫拿到了公派出国的机会,即将飞往大洋彼岸。所以他们先接父母,再去北京送姐姐一家启程。儿子姜云逸开始不想去,一问才知道他担心杭柳梅把他塞进北京的补习学校,杭柳梅点着他的脑门说他想得美,真有这机会送赵小伟去都比送他去划算。
回到家第一件事是祭拜外婆,母亲无意间提起绣春姐还带着孩子来给外婆上过香。杭柳梅一时怔忪,她们第一次从敦煌一起过年回家的情形还历历在目,后来两个姐姐同年出嫁,没想到如今竟也如出一辙的远走高飞了。
姐姐柳竹这一走,她们一家人就是真的天各一方。再后来父母相继离世,姐妹俩也垂垂老矣,外婆在杭柳梅婚礼结束后所说的“见一面少一面”,她年轻的时候体悟不来,到了某个年纪,岁月都会提醒她,身边的人越来越少。
杭柳梅再次回到新石窟的时候,赵小伟把一本本子递给她:“老师,你走了小半个月,我一天都没敢放松,你检查吧。”
杭柳梅笑着拿过去,翻页的那一面朝下扑簌簌掉出来不少杨树叶,她逮住一片问赵小伟,这是什么?
赵小伟擡头指两人身边的那棵杨树:“我每天来都会摘一片夹在那天画的画里,提醒自己记着日子,叶子越枯就证明我坚持得越久。”
这样亦师亦友的日子过了几个月,杭柳梅被调回莫高窟,只能时不时拜托龚老师把姜云逸的课本给赵小伟带过来,有几次送得急了,连儿子还没学完的书都送了人。
又一天下了班,龚老师到杭柳梅的屋里找她说话:“最近不忙的话和我去榆林窟那边一趟吧,小伟要走了。他说今年卖葡萄的钱够他爸回家看病,还能攒下点学费,他想回去接着念书考大学。孩子一直念叨你,你也好久都没过去了,咱们一起送送他。”
“这么突然?”杭柳梅从椅子上站起来,“但也是好事,还是考大学最重要。龚老师,过两天我就和你一起去。”
龚老师刚走,老姜推门进来的时候,杭柳梅正在点钱,她一擡头看见老姜:“你来得正好,这个月工资刚发吧,还剩多少都支援我。”
老姜实诚地把刚领到的钱都交给老婆,杭柳梅点出生活费,剩下的叠起来放进口袋,她打算把这些钱带去给小伟。好歹他叫了自己那么久老师,如果上学还需要惦记着钱的事,就算回了学校也学不好,所以她打定主意能帮多少就帮多少。
老姜倒是不反对她的做法,只提醒她:“这么大的孩子都有自尊心了,你也别当着面直接给,不是还有本子和书吗,还是夹在里面给吧。”杭柳梅想到她和龚老师第一次给小伟钱反被退回来的场景,感叹还是老姜心细。
最后一次见面是在小伟家的棚子前,他给她们像模像样地做了一顿饭,一向心直口快的他吃饭时却一言不发,反而把自己吃哭了。
“小伟,这是好事,离开大山,离开葡萄园,你以后会有大好前程的。”龚老师虽是这么安慰他,但看着他哭,她的眼泪也在打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