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让老师好好想想 - 大秦元和皇朝 - 天壹荘荘主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大秦元和皇朝 >

第36章让老师好好想想

洛阳城外,四副巨大麻布所书的两道秦王诏书悬挂于四面城墙。每面城墙的诏书两侧各有两百甲士护持,诏书下方设有高台,有吏员向过路百姓宣读内容。

“自周室东迁以降,今已五百余载。此间,五伯称雄,纲常凌乱,天下大战经年,民亦艰难矣!其后,七国并立,百家之学渐起,布衣之士登入朝堂,自此,风云激荡,七国纷纷变法以强国,大争天下。

大秦终以一国对六国,成今日功业,何也?概因商君、孝公力行变法,开强秦之基也。自此而始,五代先王砥砺奋发,终有今日中原三地归秦之果。然三地归秦经年,民困顿如昔,食难果腹,此寡人之过也。”...

随着六名小吏诵读之声愈发洪亮,越来越多的路人纷纷停下脚步,走到前方,或驻足观看,低声议论着。

“这新政都么说咋弄哩?”

站在第一排身穿深蓝布袍、身形较矮的男子低声回道:“你操个甚心?”

指向右侧人群,续道:“看过去。”

“俺知晓哩!”...

一名身着红色锦袍男子低声嘟囔着,“这秦王与传闻之中非一人哉?”

在他右边身着灰色布袍男子笑道:“苏兄此言差矣。传闻之事经多人之口,已难见真容。今得见秦王诏书,此足以破尽传言矣!”

“邢兄所言不差。”

男子微微颔首,转身向后方自己车架走去。

“事实如此。”

灰袍男子紧随身后离开。

公开宣读诏书乃是告知中原百姓,‘自今而后,韩赵燕三地百姓亦为秦人,秦国自不会坐视不管。’与秦国同样可治天下,还天下百姓太平之意;于齐楚两国则以两地商社秘密流传,旨在瓦解两国民心,招揽大才入秦。然真正为嬴政所看重者,除去扶苏举荐六人外,便是当今农家南北两派掌学孙修远、窦惟庸二人。

三十年前,两人因政见不一产生分歧,其时,孙修远坚信以楚国必可取秦国当年卧薪尝胆,再度强盛;窦惟庸则不以为然,两人大吵一次之后,窦惟庸远走燕国,避世不出,潜修农学;孙修远则在修学之余,暗中留意楚国朝堂。期间亦曾前往郢都向楚王谏言,然残酷的现实最终令孙修远心灰意冷,自此之后于苍梧山隐居,潜修农学,开门授业,直至今日。

当消息苍梧县时,孙修远正在城内购置日常用具,敏锐的直觉告诉他,秦国朝堂已作出决断,农家真正进入朝堂之机正在眼前。于是,孙修远在购置妥当后,迅速返回苍梧山,自此之后,闭门不出。

“秦国…”

书案前,须发灰白的孙修远紧紧盯着帛书上的‘秦’字,默默思忖着。

‘楚王虽有雄心,亦难与秦王相比。只观此两封诏书,已可见秦王帝王胸怀。’

渐渐地,孙修远恢复了往日的从容不迫,棱角分明的面庞再度展露笑意。想定之后,孙修远扶案起身,离开茅屋。

男子将稻苗放置于右侧,“康师弟,此司农之职似特意为老师而设。”

前方,身着黑色布袍,正在俯身栽种稻苗的青年男子停下手上动作,“师兄忘却矣。老师乃楚人,横亘心中之事,亦在于此。”

“孙师兄,你看老师会否前往关中?”

后方,一身型微胖的青年男子将最后一根稻苗插入水田内,“此事属实难言。”

右侧土堆处,十多名身着短打的男子纷纷将各自坑内稻苗掩埋妥当,浇入清水后,起身向后侧田头走去。

“师兄,岭南之地当真有此两熟之法?”

前方,一名身着黑色短打,身形略矮的男子停下脚步,转身看向身后少年,“正是。去岁,我与三师兄前往会稽游学之时,曾亲眼目睹一些越人百姓以此法栽种稻谷。”

少年起身回道:“如此说来,越人不可小觑。”

众人落座后,坐在左侧的少年士子端起陶罐,猛灌一口,“不知这秦国何以有此等变故。”

坐在少年右侧、身着灰色短打的男子回道:“不然,此诏书恰如其分,亦为秦王可为天下之主矣。”

“如此,庞师兄有意前往关中了?”

男子脸色瞬间沉下来。

脚步声自左上方小路传入众人耳内,身着灰色短打、须发灰白、眉目高挑的孙修远向众人走来。众人当即停下争论,起身迎上。

“老师。”

孙修远挥手回道:“你等心思,为师自是知晓。”

众人看了下孙修远神色后,皆默然不语。唯独站在左侧的少年士子不时偷瞥男子脸色。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