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上兵伐谋:管仲传.1》(2)
齐鲁青春
一
又一个挥汗如雨的夏天,轰轰烈烈地来到。鲁桓公十五年(公元前697年)的盛夏时节,由鲍叔牙领衔的齐国国子们,踏入了曲阜城,随行者除了这帮愁眉苦脸的少年国子,还有管仲与召忽。
齐侯一道君令,超擢管、召。一夕之间,管、召从最底层的白徒,摇身变为可持戈冲锋的中士。这件稀罕事儿在临淄城传了许久,都说国君晋升白徒,是给鲍叔牙面子,更是给鲍氏面子。齐国封建以来,极少有下等身份跃升国人爵秩之事,这事足可载入史册。果然,秉笔直书的太史郑重其事地记了下来,到底这一笔,是作为齐侯不拘一格遴选人才的历史颂歌,还是任性妄为滥赐爵秩的历史批判,目前很难说。
管、召承领君令后不久,回了一趟清邑。与上次鲍叔牙来访时一样,半个乡邑的人涌了出来,攀着管仲家的院墙,把着管仲家的大门,脸皮薄的只在外边传递几道好奇的目光,脸皮厚的死活要坐在他家里。召忽这趟依旧要撵人,却无论如何也撵不走。
撵不走人,只好招待吃喝。众乡人吃人的嘴短,七嘴八舌说起悦耳言辞来:这个说早看出夷吾不是凡人,出生那日的天象,合着武王伐纣的天象;那个说夷吾与我最亲,他过不好时,是我鼓励他奋进,才有了今日;你又说国君亲擢可是了不得,国君他日来我们这里狩猎,就让夷吾带我去见国君,也求个下士;我又说日后夷吾必定做得了大夫,怕不是要做卿,你我乡人仰仗夷吾,好吃好喝的甜美日子在后头呢。
满耳的阿谀之辞,不觉动听,却觉讽刺。管仲想起不久之前,他这鄙陋之屋,人厌狗嫌,乡人见面,不是奚落他是逃兵,便是掩鼻笑他穷寒;纵有好心者,也只窸窸窣窣问一声:你家欠贷还清了没有?而今却高朋满座,仿佛那昨日的潦倒景象只是一场悲酸的梦,那些人还是过去的人,只因他不一样,他们也不一样了。
乡里如此“热情”,管母以为总得答谢,有所表示才好,别人如何前倨后恭不论,自己不能失礼。管仲一家忙了两日,蒸了几百个糁饼。糁饼有荤有素,荤的是肉丁和面,煎而后蒸,素的却只有麦面或黍面。乡邑比不得临淄城,少有日日食肉的肉食者,管家也只有能力蒸素饼,但对贫窭乡人来说,这已是一份拿得出手的馈赠小礼。于是,凡来管家贺喜的客,进屋的送一份,不进屋的也送一份,后来不是客也送。管仲、管璧、召忽捧着一大盘糁饼,站在门口,撒喜钱似的,见人就发。
站了半日,一面微笑一面送饼,管仲觉得自己很像临淄城女闾迎客的小妞。召忽却推了他一下,示意他往左边瞧。他转过头去,见到丙季像田鼠似的悄无声息地钻了出来,明明已来了,却又隔着一段距离,脚尖儿铲着地皮,一下又一下。管仲想了一霎,往前走了几步,也不靠近丙季,将糁饼放在地上。
丙季却激动得很,仿佛受了莫大的侮辱,吐了口唾沫,撒腿就跑了。召忽说道:“别搭理他,他就不是好人,从前欺负你,如今你过好了,可要气死他了。”管仲确实也没心思去管丙季,待把糁饼分发完毕,他却发现,地上的糁饼已经不见了,到底是丙季折回来拿走,还是为旁人所拾,他难以判断。
乡人的事暂时了结,一家人才关了门聚拢来议正事。管母说道:“没有鲍叔牙,就没有你们的今日。做人不能忘恩,日后要竭尽所能报答他。”
管、召都认可管母的训诫,内心也对鲍叔牙充满感激。说起鲍叔牙要去鲁国一事,管母便责备道:“为什么不跟他去呢?他既是你们的朋友,又是恩人,便是相隔千万里之遥,也当奔赴相伴。”
“是想去,只是担心母亲无人照顾。”管仲解释道。
“我有手有脚,会饿死不成?哪里需要你照顾,鲍叔向国君举荐你们,为你们脱去白徒之身,不是让你们留在家陪老母亲的。若是你们从此安于现状,躺在中士之秩上等死,就是白白浪费他的苦心。”
母亲的教训,让管仲汗颜至极,恳切道:“母亲申斥得是,儿子知错了,即日便与忽上路,追随鲍叔去鲁国。”
管母这才满意,趁便准备了礼物,让管、召带给鲍叔牙,也代转问候。管、召不日复返临淄,向鲍叔牙表达了同行之愿,鲍叔牙大喜过望,旋即向齐侯请命。诸儿正愁找不到人,赴鲁队伍单薄得成了个笑话,巴巴地来了两个自愿者,毫不犹豫地给予两人国子之身。
鲍叔牙的勇担责任,管、召的志愿奔赴,让诸儿逮着了机会,趁着某次朝会,对卿大夫们一顿不留情面的责骂:鲍叔去得,二三子何以去不得,二三子自认比他矜贵吗?国之大事也推诿避让,竟还不如两个方晋升的小小中士,素日满口节义,为君父分忧、为君父效死,全是哄鬼!
下头被骂得抬不起头,脸疼心也疼。诸儿却还不罢休,对鲍叔牙大加褒赏,赏金、赐贝、铸宝彝、铭功劳自不必说,还当众宣布,鲍叔牙自鲁返国后,即封大夫。
国君甩耳光甩得劲头十足,终于高傒率先带领高氏国子,进呈国君选拔去鲁国的人员名单,并诚恳地向国君认错。高氏带了头,别的卿大夫家族再装死,便是不识时务。于是陆陆续续,这家送人,那家认错,再没人装病躲懒。眼见着越来越壮观的国子“大军”,诸儿格外高兴,又端出体恤模样说:“二三子有这份心,寡人甚是欣慰,也不用都去,遴选几个体面人则可。”
便由诸儿亲自省问,选出五十人。择一吉日,鲍叔牙率众国子,自临淄出发,循泰山东南麓往鲁而去。此行不疾不徐,稳稳行了三日,在一个叫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的小邑歇了下来。这里是齐鲁分界线,往北是齐国,往南是鲁国。
长勺邑住的多为殷商遗民,周代商后,将殷商王畿的亡国遗民迁往各诸侯国,迁居齐鲁的最多。商人族居,宗族以世业为生,周人为便于管理,以各家世业重新命名,迁到此处的遗民擅长制酒器,被命名为长勺氏,地因人得名,遂为长勺。
过去几百年,商人、周人杂居交往、通婚贸易,早已难分彼此,但长勺当地擅制精良酒器的技艺却传了下来,既制酒器,难免也会酿酒。难得的是,这酿酒技艺与制酒器一般,一样精湛,一样无匹。鲁国在此设了国属酿酒坊,除了特供鲁君享有,还作为祭祀用酒、馈赠嘉礼,国家层面管够了,若有余酒,也会售卖给私家,赚些衣食费。
召忽在长勺买了两罍酒,一罍清酒,一罍浊酒。其实这两罍酒皆有文绉绉的雅名,清酒称昔酒,浊酒称缇齐,但他记不住,也懒怠去记,他唯一知道的是,这是好酒。自买了这两罍酒,他像着了魔,天天抱着酒罍,日也抱,夜也抱,舍不得撒手,又不开封,不给人尝,自己也舍不得喝一口。
队伍行的是大道,尽管一路经过泰山险隘,倒也算畅通。又经五六日或快或慢的旅程,队伍终于进入曲阜郊野。已经等候多时的鲁国傧者即行郊劳之礼,将他们殷勤领进曲阜城,安顿在馆舍。此际鲁侯不在国中,正前往齐国边境与齐侯相会。自两国重修旧好后,双方君主相会频繁,忽而为许国君位操心,忽而为郑国内讧斡旋,过去几年里的仇隙,仿佛云烟,被风吹散无踪。
鲁侯人不在,却早备好了招待贵客的饩牢、赐献,由傧者代君馈赠。除了国君的赏赐,君夫人也聊表心意,每个国子,各得一样精致小礼,足见主人的用心。
稍后则有款待客人的飨礼,国君不在场的飨礼,繁复的献酒礼仪皆省却了,只剩下宴会,由鲁侯特简的亚大夫作陪,热情招呼诸国子无算爵。所谓无算爵,便是宾主不拘,尽情耽乐,酒醉而止。
鲁国虽然守周礼守得死板,但待客的礼数周全得让人感动,众国子感动之余,想着那令诸侯国子闻风丧胆的鲁国泮宫(国学),也许并没有传闻说的那么可怕。
这边“无算爵”,那边却有个模样清爽的寺人来寻鲍叔牙,说是君夫人有请。
鲍叔牙错愕道:“只我一个?”
寺人微笑道:“鲍叔勿虑。寡小君嘱意,鲍氏世为齐国辅弼,与齐姜情同家人,鲍叔亦如她家人一般。寡小君离齐太久,不便归宁,而今幸有家人来鲁,故而请鲍叔去叙旧。”
这寺人俨然被君夫人调教得极好,言行得体,不见卑怯,话说得有情有理。鲍叔牙无从拒绝,只好请他稍等,转过去向管仲讨主意,问管仲要不要陪自己去。
管仲认为不妥,摇头道:“小君请的人是你,我们去做什么?莽撞也失礼。”
此际人多嘴杂,鲍叔牙没法说清楚,他含含糊糊道:“你不知道,小君若问起别事,我该如何作答……”他是心里没底,又恨自己嘴笨,便想把管仲带在旁边当代言人。
管仲不用鲍叔牙解释,心里便很是通透,说道:“那这样吧,我们在宫外等候,既不失礼贸见,也离你近,若有不妥之事,传句话出来,如何?”
鲍叔牙感激又欣悦,过去对那寺人说:“我有两个至交好友没来过曲阜,未见过鲁宫,心里好奇,想去鲁宫外看一看。放心,只在墙外看两眼,绝不会闯进去。”寺人和气得很,不觉得这有何不妥当,一概都答应。
一行人乘车赶往鲁宫,从馆舍出来,行了两条大道,鲁宫即在眼前。正方形的鲁宫像面棋盘,规模比之齐宫缩了一圈,但门前双阙却要高大挺拔得多,仿佛两座耸入云天的巨大丰碑,人在阙下站,只觉泰山压顶似的威严沉重。鲁国因为是周公封国的缘故,周天子特赐鲁国世享天子礼乐,天子礼的其中一项殊荣便是这可比肩天子王宫的双阙。
那寺人是个热心肠,临离开时,又告诉管、召:自鲁宫南门往西拐,掩映在一丛枣树后,有一处小市,宽不够并车轨,长不过半里道,围墙不高,门关不严,但那市上藏着曲阜最好的酒肆,若是逛累了,可以去尝尝鲜。
“有长勺的酒好?”召忽忍不住问。
寺人笑了笑,道:“不一样,不一样,长勺酒是黄钟宫乐,这酒是徵声变调,你说能一样吗?”
召忽听不懂这文雅断语,但凭直觉认为二者各有千秋,未曾闻到酒香,胃脘已微醺。鲍叔牙进了宫,管、召二人便守在宫外等候。正是烈日炎炎的午后,太阳裸出一张愤怒的红脸,将万丈光芒如热泪倾倒,宫外无树木遮阴,两人被晒得汗流浃背,头也晕、眼也花,几乎中暑。
等得太久,宫里却无一丝消息传递出来。或是鲍叔牙过虑,君夫人并没有问“别事”,即便问了,也没发生让鲍叔牙难以应付的棘手事儿。召忽等得浑身燥热,口渴难耐,便怂恿管仲去那小市觅好酒。
管仲有些犹豫,但一则迟迟不闻鲍叔牙声音,二则是酷热难熬,只怕等到鲍叔牙出宫,他已中暑倒毙了。
“那,去看看。”他说道。
召忽雀跃,刚还被火辣日头烤得恹恹无神,现在忽然回魂了,一把攥住管仲的手就往西走,走不到百步,果见一丛枣树。枣树正是花期,细碎的黄花朵儿贴着叶面,青得惹人怜惜的枣儿藏在花叶之间,不敢轻易露头。
穿过这丛枣树,面前立起一座门,是为市门。那门后吐出一条长街,街两面是林立的商铺。在长街尽头也有一座门,门与门依凭两道长墙相连,这种市场在当时称为阛阓,其规制延续了上千年。
正如寺人所言,门关不严,可以自由出入,没有管理市场的肆长来盘查他们。两人在一家鱼肆前停住,打听哪家酒肆的酒最好。
那鱼贩子挑眼打量他们,问道:“外地人?哪一国?”
“齐国。”
鱼贩子觉得还好,若是楚国人或吴越人,大概就不搭理了,齐国人虽粗鄙,也是太公后裔,理一理,周公不会责怪。
他和气地说道:“此处只有一家卖酒,你们往前走五十步,便能见到。”末了,又补充道,“那家最好的清酒一日只卖两罍,你们今日未必能讨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