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小说卷(4)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认为,薛宝钗在内心中对宝玉有一丝若隐若现的情感,就会和林黛玉去争夺宝玉,并将其日常的所作所为看做是她对宝二奶奶之位的窥探。她来京的目的是为了“待选”,“充为才人赞善之职”。在薛宝钗的头脑里浸透了封建思想,因而同时也就是一个失去自我的悲剧人物。她认为按封建道德规范去做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她很自然地做到了“四德”。在她看来,婚姻大事完全应决定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表现出任何一点主动意图和行动,都是伤风败俗的可耻行为。所以当薛蟠说宝钗爱上宝玉的话时,便大伤了她的尊严,气得她“整哭了一夜”。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宝钗对于宝、黛二人的亲密,往往表现出的是一种局外人的超然态度。当宝钗听到有人开他们二人的玩笑时,常常会添上几句凑趣;有时自己也会开他们的玩笑。因而也才有了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的钗黛和解。宝钗已经被封建文化磨去了应有的个性锋芒,对自己所爱的人与物不敢有太强烈的追求,而对自己不喜爱的人与事也不敢断然决裂。她的感觉也处于不冷不热的中间地带,生命处在一种不生不死的抑制状态。在封建道德观念的束缚下,她没有黛玉那样痛苦曲折地表达自己感情的勇气,因而她按照封建家长的安排,心甘情愿地接受了一个“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的婚姻悲剧。
审视我们的现实生活,虽然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种性格的人物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但事实上,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在我们每个人的性格中都同时存在着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才使我们在品评这两个人物的时候,更多存在的是一种难以取舍的情感,对于她们是既爱之,又恨之,并常常希望这两个人物的性格能够合二为一,各自去其不足,成为一个完美的人物,过上幸福的生活。大概也就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所以自《红楼梦》一出,便涌现出大量改变原作人物性格特点和结局的续书。
4.《红楼梦》的影响
《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红楼梦》续书的蜂出,反复被后人搬上舞台和对后世创作的深远影响。这里仅谈《红楼梦》的续书及其对后世创作的深远影响两个方面。
(1)《红楼梦》的续书
《红楼梦》刊行后,相继出现了大批续书,这些续作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接在《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之后,另一种是接在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之后。在内容上,多是将原书的爱情悲剧改为大团圆结局,“遂使吞声饮恨之红楼,一变而为快心满志之红楼”。续作者们让悲剧主人公或死后还魂得遂夙愿,或冥中团聚终成眷属,过着金榜题名,夫贵妻荣,一夫多妾,和睦相处,家道复初,天下太平的幸福生活。
逍遥子的《后红楼梦》讲的是:僧道二人本是骗子,在考场拐了宝玉后在渡口被贾政拿获,宝玉被救回家。黛玉却是未死,因为家里还有个哥哥,遂被送回家,从此一心向道,随后又被带到京城,但对宝玉态度冷漠。黛玉的兄长有一朋友爱慕黛玉,要娶黛玉为妻。宝玉因为黛玉淡漠自己,郁郁不得志,又误听傻姐说黛玉要嫁他人,几欲吐血身亡。几经波折,宝玉终于如愿以偿。此书最有趣之处是,作者曹雪芹摇身一变成了贾府的食客。
秦子忱的《续红楼梦》讲的是:宝玉修道有成,修得道身,黛玉入了太虚幻境后,僧道二人将宝黛二人的情谊和一干入世之人的痴心,代他们奏明玉帝,玉帝感其情,遂开恩让黛玉等太虚幻境的众姐妹回生,宝玉和柳湘莲重入凡尘。宝玉、黛玉、宝钗得以一床三好。黛玉的父亲也在死后成为京城城隍,与贾府人等来往不绝。
陈少海的《红楼复梦》讲的是:宝玉等人为了未了情,转世重生为祝梦玉与众女互定盟约,再结情缘,得遂心愿。宝钗未死成了见证人。贾琏做了白云和尚成了佛,几度点化救护众人。袭人改名珍珠做了王夫人的女儿,遇难落水,被仙人救起,进入龙宫,改头换面,习得一身武艺,后得以与祝梦玉成婚。十二金钗齐集,得仙人指点,各悟前因,习得兵法武艺。后以宝钗为帅,率众女平定番邦。
《红楼补梦》将太虚幻境更名为芙蓉城,宝玉和柳湘莲本是芙蓉城主,在僧道的点化下回归本位,同时宝玉留给宝钗四十年芙蓉城再会的约定。此书分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宝玉等人在太虚幻境逍遥的生活,另一部分是宝钗等人在现实生活中重振贾家的生活。宝钗在四十年后,最后一个入芙蓉城,十二金钗聚齐。此书两个主线基本上没有什么交集,情节比较松散不够紧凑。
归锄子的《红楼梦补》讲的是:黛玉未死被送回扬州,宝玉为寻找黛玉离家出走,得到神仙的帮助和黛玉再次相会。而宝钗因为宝玉离家出走而伤心染病,玉陨香消。宝玉和黛玉结成良缘,宝钗又借刚死去的张员外的女儿之身,回魂附身,也和宝玉再结良缘。
成书于1939年的郭测云撰的《红楼真梦》,虽脱胎于《红楼补梦》,但比《红楼补梦》更生活化、人性化,也更热闹有趣。书中还有飞机出现。故事讲述的是宝玉修道有成,炼丹成为散仙,再入太虚幻境见到黛玉。宝玉和警幻仙子上书玉帝,玉帝下旨准许宝玉和黛玉结成仙缘。宝玉和黛玉不忘宝钗,时时接引宝钗入太虚幻境相聚,又送宝钗仙丹,度其成仙。宝钗在现实生活中重振贾家,得享富贵。后黛玉奏请玉帝,特准宝玉、黛玉、宝钗一床三好。
除此之外,《红楼梦》的续书还有郎怀山樵著的《后红楼梦》、梦梦先生的《红楼圆梦》、昆陵绮缘撰的《红楼余梦》、海圃主人的《续红楼梦》、张曜孔的《续红楼梦》、兰皋居士的《倚楼重梦》、颍川秋水撰的《红楼残梦》、题“红香阁小和山樵南阳氏编辑,款月楼武陵女史月文氏校订”的《红楼复梦》、花月痴人撰的《红楼幻梦》、1984年12月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张之补的《红楼梦新补》等。
应该说,续书反映了人们对《红楼梦》美好结局的期盼,这也是中国传统思想的又一表现。在艺术水平上,由于续作者思想庸俗,境界不高,情节荒诞不经,与《红楼梦》相比,有天壤之别。但是,这些续书的大量涌现,从另一方面说明了《红楼梦》本身的巨大成就和艺术魅力,也使我们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去体会曹雪芹的原意,体会到曹雪芹不同于常人的伟大之处,反而有助于我们对于《红楼梦》强烈的悲剧意识的进一步理解。
(2)《红楼梦》对后世创作的影响
《红楼梦》的出现,是在批判地继承唐传奇和《金瓶梅》以及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经验之后的重大突破,成为世情小说中最伟大的作品。《红楼梦》之后,出现了模仿它的笔法去写优伶妓女的悲欢离合、缠绵悱恻的狭邪小说,如《青楼梦》、《花月痕》以及“鸳鸯蝴蝶派”小说,但是,它们只是学了皮毛,而抛弃了它的主旨和精神。到了“五四”以后,由于“五四”文学革命者重新评介《红楼梦》,鲁迅等人阐述了《红楼梦》现实主义的精神和杰出成就,使《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精神得以回归。鲁迅继承和发扬了《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精神,创作了爱情小说《伤逝》,深刻地写出了平凡人物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郁达夫、庐隐等人把《红楼梦》作为自传体小说,在他们的小说创作中也带有浓厚的自叙传的色彩;“五四”之后以至当代,《红楼梦》仍然成为许多高水平作品的借鉴品。
四、四大才学小说:论学说艺,数典谈经
如前文所述,鲁迅把《野叟曝言》、《蟫史》、《燕山外史》、《镜花缘》等归为“清之以小说见才学者”。这四部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小说当做卖弄学问或炫耀辞章的手段。这是由于乾嘉时期考据学大盛,读书人以精通古书、多闻博识为荣,这对于小说的创作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其中,鲁迅称李汝珍《镜花缘》为“博物多识之作”,夏敬渠的《野叟曝言》为“文章经济之作”,陈球的《燕山外史》和屠绅的《蟫史》为“才藻之作”(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五篇)。在四部作品中,《镜花缘》的艺术成就最高。
1.《镜花缘》
嘉庆年间李汝珍的《镜花缘》,内容极其庞杂,征引浩博,涉及琴、棋、书、画、医、卜、星相、灯谜等,同时还包含了新颖的思想和新奇的想象,在我国小说史上占据一席之地。《镜花缘》表现了乌托邦式的理想,特别是表现了尊重妇女地位的民主思想。它发展了讽刺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对幻想中的海外世界的描绘,来暴露和讽刺现实生活中的事物。
作者李汝珍(约1763—1830),字松石,号松石道人,人称北平子,直隶大兴人(今属北京),长期居住在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他曾在河南做过县丞,其他时间都在江苏度过。他鄙薄科举,无意于功名,是一位学识广博的学者,曾拜著名大儒凌廷堪为师,对音韵学有精深的研究,有音韵学著作《李氏音鉴》、《字母五声图》,关于围棋的《受子谱》等。
李汝珍花费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创作《镜花缘》,于嘉庆二十年(1815)完成,嘉庆二十三年(1818)出版问世。
《镜花缘》之名取意于“镜花水月”,蕴涵着人生空幻和哀悼女子不幸命运的意思。
《镜花缘》一百回,可分为前五十回和后五十回两大部分。小说前半部分主要写唐敖、林之洋、多九公三人游历海外三十余国的奇异经历,后半部分主要写由诸花神所托生的一百名才女参加武则天所设的女试,及考取后在一起饮酒游戏、赋诗谈笑的情景。同时,又自始至终贯穿着维护李氏正统、反对武则天篡政的线索。
前五十回的故事内容是:武则天废唐改周后,一日,天降大雪,她酒醉时,下诏百花盛开,不巧这时总管百花的百花仙子恰好不在洞府,众花神无从请示,又怕违了圣旨,只得开花,因此违犯天条,被劾为“逞艳于非时之候,献媚于世主之前,致令时序颠倒”。于是上帝便把百花仙子和其他九十九位花神一齐贬降凡尘。
百花仙子托生为秀才唐敖之女唐小山。唐敖赴京赶考,中得探花。此时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有奸人陷害唐敖,说他与徐敬业有结拜之交,唐敖被革去功名,仍降为秀才。唐敖受此打击,对仕途感到灰心丧气,便随妻弟林之洋、舵工多九公出海经商。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见识了许多奇风异俗、奇人异事和神怪的草木虫鱼鸟兽。后来唐敖吃到了“仙草”,“入圣超凡”,已入小蓬莱山,再没回家。
他的女儿唐小山思念父亲心切,逼林之洋带她出海寻父,遍历艰难,也没找到。走到小蓬莱,从一个樵夫手中得到父亲的信,要她改名“唐闺臣”,并要她中过才女,再行相聚。唐闺臣见山上有“泣红亭”,亭中有碑,上镌一百名花神和降生人世后的姓名,其中也有唐闺臣的名字。唐闺臣把碑文全部抄下后,就上船回国了。
后五十回,写武则天开科考才女,录取的一百名才女恰如“泣红亭”的碑文所载。才女们相聚“红文宴”,各显其才,琴棋书画,医卜音算,灯谜酒令,人人论学说艺,数典谈经,尽欢而散。
唐闺臣再去蓬莱寻父,也入山不返。这时,徐敬业、骆宾王等人的后代又起兵反对武则天,攻破长安城外武家军的酒、色、财、气四关,攻入长安城,迎唐中宗复位。中宗复位后,仍尊武则天为“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又复下诏,仍开女试,并命前科录取的才女重赴“红文宴”。唐闺臣又去参加“红文宴”。
《镜花缘》中最有价值的是前半部分写唐敖等人游历海外的三十多回。他们路经三十多个国家,见识了各种奇人异事、奇风异俗。作者在描写这些海外国度时,虽多以《山海经》等古籍中的点滴记载为依据,但主要还是驰骋奇思异想,幻设情景,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而通过幻想性的虚构情节,作者表达了他对许多现实问题的看法。
譬如主张男女平等是《镜花缘》的重要思想。百名花仙投生人间,各有作为。而在“女儿国”的故事中,这一思想得到更为生动的表现。作者把现实中的“男尊女卑”现象在“女儿国”中依样颠倒为“女尊男卑”,以此为女子鸣不平。故事中写林之洋被选为女王的“王妃”,遭受穿耳缠足之苦,实际是让男性从女性的立场来体会缠足等种种陋习的丑恶和非人道之苦。
在关于“君子国”的描写里,李汝珍展示了一幅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的蓝图:这里“耕者让畔,行者让路”,“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恭而有礼”。商店里,店主要贱价给上等货,顾客则给高价取次等货,人们诚实无欺,好让不争,把“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买卖原则来了一个完全颠倒。君子国的两位宰相谦恭和蔼,平易近人,“脱尽仕途习气”;国王也没有任何架子,有事还亲自去宰相家商量,还严令禁止臣民献珠宝,否则烧毁珠宝并治罪。这里不仅有和谐的社会制度,良好的社会风气,而且有勤谨俭朴的官吏和开明礼贤的国君。
作品对“大人国”、“两面国”、“无肠国”、“翼民国”等虚幻国度的描绘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黑暗现象和种种恶俗的不满与憎恶。
“大人国”里的人脚下有云彩,好人脚下是彩云,坏人脚下是黑云。乞丐脚下多是彩云,大官因脚下的云见不得人而以红绫遮住,“所以富贵之人,往往竟登黑云;贫贱之人,反登彩云”。这就是说,人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他的身份的高低,而是取决于他的品质的好坏。
“两面国”里的人前后都长着脸,每个人都有两个面孔,前面一张笑脸,后面浩然巾里藏着一张恶脸,这些人都虚伪狡诈。他们与儒巾绸衫的唐敖交谈时,和颜悦色、满面恭谦,与旧帽破衣的林之洋谈话就陡然变了冷脸。后来唐与林换衣与之再谈,他们则对林谦恭,对唐冷淡。这不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势利眼吗?更有甚者,当两面国人与林之洋说说笑笑时,唐敖偷偷走到身后,把他的浩然巾揭起,竟是一张丑陋的恶脸。这更讽刺了那些掩藏真面的阴谋家、笑面虎。
“无肠国”里的人都没有心肝胆肺,他们都贪婪刻薄。李汝珍写他们收藏粪便以供奴仆食用,讽刺了那些为富不仁、刻薄下人的人。“豕喙国”中的人都撒谎成性,只要一张嘴,就都是假话,没有一句是真的;“毛民国”的人生性鄙吝,一毛不拔;“跂踵国”的人僵化刻板……这些都是现实生活景象的映照。这种描写都是漫画式的,通过夸大和变形写出了社会的丑恶和可笑,虽不够深刻,却有其尖锐和醒豁的长处。
作者讽刺了科举制度和腐儒。李汝珍博学多才,却一生不得意,他曲折地把他的牢骚和不平反映在书中。小说通过“黑齿国”红衣女子落第一事,揭露科举的腐败,被录取的人“非为故旧,即因钱财”,“究竟这个有贝之‘财’,胜于无贝之‘才’,却不过‘家兄’情面”。在“白民国”,读书满架、笔墨如林,教八股的先生夸口:“我的学问,只要你们在我面前稍为领略,就够你们终身受用。”谁知他竟是个白字连篇、文理不通的冒牌货。唐敖等三人进“淑士国”喝酒,儒巾素服,面上戴着眼镜、手中拿着折扇的酒保问道:“三位先生光顾者,莫非饮酒乎?抑用菜乎?敢请明示教我。”又问:“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座中的驼背老儒也是酸味熏人,连用五十四个“之”字,听得唐敖三人浑身发麻。作者对腐儒的刻画真是入木三分。
《镜花缘》是一部熔幻想小说、历史小说、讽刺小说和游记小说于一炉的文学巨著。在写作手法上,由于作者采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运用奇异的幻想和大胆的夸张进行创作,因而形成《镜花缘》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但作者在书中逞才炫博、卖弄机辩,破坏了情节的完整性、生动性,影响了人物典型化的描绘。全书一百多人,除了林之洋、多九公稍有个性外,唐敖、唐小山以及众才女的个性都不够鲜明,多数不过是作者逞才炫学的表现道具。
2.《野叟曝言》、《燕山外史》、《蟫史》
“四大才学小说”之三的夏敬渠的《野叟曝言》、陈球的《燕山外史》和屠绅的《蟫史》,虽然思想陈腐且文字平庸,而且又夹杂着荒诞和色情的内容,也有卖弄学问或炫耀辞章之嫌,给人以芜杂的感觉,但它们在小说史上因为独特的形式和表现手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1)《野叟曝言》
夏敬渠的《野叟曝言》,被不少学者列为“四大才学小说”之首。它篇幅庞大,二十卷一百五十四回,一百三十多万字,其内容之广,正如该书凡例所说:“叙事说理,谈经论史,教孝劝忠,运筹决策,艺之兵诗医算,情之喜怒哀乐,讲道学,辟邪说……”几乎无所不包。
作者夏敬渠(1705—1787),字懋修,号二铭,江阴(今属江苏)人。他博通经史,旁及诸子百家、礼乐兵刑、天文算数,是个饱学之士,可是却困顿科场,终身只是个秀才,于是便把自己的理想和梦幻一股脑儿地写进了这部作品。夏敬渠平生著述甚丰,《野叟曝言》是他的晚年之作,另外还有《纲目举正》、《浣玉轩诗文集》、《唐诗臆解》、《医学发蒙》等。
夏敬渠有意识地要将《野叟曝言》写成一部“熔经铸史的人间第一奇书”,小说中有大量的有关历史和经学的内容,如第七十八回,整整一回都讨论陈寿的《三国志》,八十七回专门讨论《中庸》。书中涉及了许多自然科学知识,主人公在新婚之夜还与妻子讲三角算法、勾股定理和火星水星的运行轨迹。此外,小说中还有大量的论诗谈文、行医治病的内容。可以说,《野叟曝言》是一部内容无所不包的百科全书。
这部作品可以说是夏敬渠的“圆梦”之作,作品的主人公文白是作者着力塑造的无所不能的理想人物。文白,字素臣。作品以明代成化、弘治两朝为背景,展示的是一派乱世景象:皇帝昏庸无道、权相奸宦当政、淫僧妖道横行。幸亏有一位自谦为“吴江县生员文素臣”的道学先生,顶天立地,力挽狂澜,成了挽救腐败社会的中流砥柱。文素臣文武双全,品学兼优,可与古代的漆雕开(漆雕开,姓漆雕,名开,字子开。孔子弟子。为人虚心好学,有德有才)、宋玉、司马相如、诸葛亮等先贤相媲美,是个“极度有血性的真儒,不识炎凉的名士”。他游历天下,除暴安良,济困扶危。他为国建功立业,立下了盖世奇勋:遂斥佛道,又东破日本,北平蒙古,南服印度,使拜佛之国皆崇儒术。最后,他身居宰辅,位极人臣,天子称他为“素父”。这样一个大英雄还很有女人缘,深得众多女士的爱慕,他相继救了美貌才女璇姑、素娥和湘灵,后皆纳为侧室。后来天子还将郡主许配给他做了左妻,所以文素臣有两个妻,还有四个妾。这些妻妾为他生下了众多子女,人丁兴旺,满门富贵,“子孙科甲如米粒之多,福禄如蚕茧之盛”。不仅如此,小说结尾写除夕之夜,素臣一家四代人做了同一个梦,意思是文素臣当列于圣贤行列,地位不在韩昌黎之下。这些描写,极尽浮夸之能事,一个落魄文人渴慕功名富贵的种种梦想都在文素臣身上得到了一一实现。
《野叟曝言》是中国古代篇幅最长、内容最奇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书,在后世的影响比较大。该书先以抄本流传,道光间遭禁,一度不传。后来《申报》、《沪报》四处访求。《沪报》长期连载,竟然销售大增。虽然夏敬渠一生受困于科场,但据传说光绪末年,有一个考生以《野叟曝言》中的史论应试,竟然中举获第一,可见该书是多么的有学问!
宣统初,陆士谔撰写了《野叟曝言》的续书——《新野叟曝言》。
根据《野叟曝言》一书,京剧、潮剧、越剧、汉剧、黄梅剧都改编推出了《文素臣》戏目。
(2)《燕山外史》
小说一般是叙事性散文,而陈球的《燕山外史》是极个别的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