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戏曲卷(3)
〔雁儿落带得胜令〕望家乡去路遥,想母妻将谁靠!俺这里吉凶未可知,他那里生死应难料。呀,唬得俺汗浸浸身上似汤浇,急煎煎心内似火烧。幼妻室今何在,老萱堂空丧了。劬劳,父母的恩难报。悲号,叹英雄气怎消!英雄的气怎消!〔沽美酒带太平令〕怀揣着雪刃刀,行一步哭号啕。急走羊肠去路遥,怎能够明星下照。昏惨惨云迷雾罩,疏喇喇风吹叶落,听山林声声虎啸,绕溪间哀哀猿叫。岸呵,唬得我魂飘胆消,百忙里走不出山前古道。
李开先(1502—1568),字伯华,号中麓,山东章丘人,是明嘉靖年间著名的“八才子”之一。嘉靖八年(1529)他考中进士,曾官至户部主事、吏部员外郎、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馆。他本人即因为上书抨击朝政在嘉靖二十年(1541)被罢官,所以《宝剑记》实际也是抒发他心中愤懑之作。戏曲中对奸臣的痛斥“非奸党不容,无资财难进”,实际上是对当时权奸严嵩父子的批判,具有明显的借古讽今的意味。虽然作者写的不是时事剧,但是却在剧中深深融入了自己对时事的切身感受。
四、武松侠义感天地
水浒英雄尽人皆知者有一个打虎的武松,那是在小说中写得最为生动的人物之一。在小说《水浒传》问世前,元代就有以武松故事为题材的杂剧演出,如高文秀的《双献头武松大报仇》,红字李二的《武松打虎》,可惜都没有流传下来,但是它们为小说创作开了先路。小说问世后,明代著名戏剧家、吴江派领袖人物沈璟,依据《水浒传》所写英雄武松的内容,改编成著名的昆曲《义侠记》,同样取得巨大成功。剧本一问世,吴下即竞演不辍。随后就有多种声腔上演,其中一些单出如《打虎》、《捉奸》等一直流传至今。由于小说描写武松十分生动,所以沈璟将其故事改编成戏曲时,在情节上不像《宝剑记》那样,没有什么特大改动。
《义侠记》共三十六出,取材《水浒传》第二十二至三十回,从武松打虎、怒杀西门庆和潘金莲、十字坡结拜、醉打蒋门神、义杀张都监,一直写到他上梁山,最后增加被招安收尾。不过和小说有一点最大不同,就是戏曲增添了一个重要人物——武松的妻子贾氏,从而使情节多了一些跌宕起伏悲欢离合,多了一些市井气息。由此对于武松形象的塑造,戏曲比之小说又多了一些文士气、温柔性,写出了英雄儿女情长的一面。但是从总体看戏曲与小说人物塑造性格特征基本一致。
戏曲展现了流氓恶霸贪官污吏西门庆、蒋门神、张都监等人的阴险狡诈卑鄙无耻,从官场到市井到处是黑暗陷阱,民众生活相当艰难。身怀武艺、行侠仗义的武松一身正气,可是他在现实社会却处处碰壁,最后竟然到处飘零、寄人篱下,被人欺侮,进入大牢,甚至险些被人害死。武松加入梁山,实在是被现实逼迫走投无路的结果。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现实活生生的批判。第二十一出武松等人所唱:“一班儿英雄豪杰,总多磨难。心懒,算古往今来,直道谁非行路难。堪叹处,似秋夜漫漫,甚时方旦?”从而写出英雄豪杰才智之士对社会现实的失望。总体来看全剧写武松的侠义、武大的懦弱、潘金莲的轻浮、王婆的刁滑、西门庆的奸邪、蒋门神的蛮野、张都监的凶狠等,都活灵活现。
《义侠记》将武松置身于世俗和封建政治统治下的社会下层,他正直豪爽难以被社会相容。为了维护正直、道德,他严惩了邪恶,为了正义、解人危难,他打击了凶神恶煞。所以吕天成在《义侠记》序言评论该剧演出说:“今度曲登场,使奸夫淫妇、强徒暴吏种种之情形意态宛然毕陈,而热心烈胆之夫,必且号呼流涕,搔首瞋目,思得一当以逞,即肝脑涂地而弗顾者,以之风世,岂不薄哉!”
因为沈璟对音乐戏曲格律有精到研究,又特别注意戏曲是舞台艺术的特点,所以他的剧作大多语言浅显通俗,结构活泼,场面生动。《义侠记》作为沈璟的代表作,这些特点自然也很鲜明。如第四出“除凶”打虎一段曲词:
〔雁儿落〕觑泼光团体势凶,(棍打在树上,折科)呀,这狼牙棍先摧迸,(内鸣锣,生略住口,虎三扑,生三躲科)俺这里趋前退后忙,这孽畜舞爪张牙横。(内又鸣锣,生又住口,虎三扑,生三躲科)
〔得胜令〕呀,闪的他回身处扑着空,转眼处乱着踪。(拿住虎打科)这的是虎有伤人意,因此上冤家对面逢。(内又鸣锣,生又住口,虎又扑,虎挣脱走科)你要显神通,便做道力有千斤重。(拿住虎,打死科)你今日途也么穷,抵多少花无百日红,花无那百日红。
这里可以明显看出《义侠记》与那些案头剧的不同,即沈璟所作剧不仅人物唱词通俗,而且场面提示清楚明白。两段唱词包含了武松与虎的三个回合的搏斗,层次分明。人物心理活动和动作表演,使人不看演出也几乎可以从唱词想象得到舞台上将是何等热闹好看。
五、风尘女侠美名扬
除却水浒英雄,历代关于绿林好汉草莽英雄的记载、传说、故事、小说、戏曲数量也很可观,但是女英雄、女侠客却为数不多,尤其是戏曲所塑造的女侠形象就更少了,但少不是没有,红拂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直到当今影视还在塑造红拂新的艺术形象。
红拂原本是唐传奇故事当中的一个人物。她最早出现于唐人杜光庭的名作《虬髯客传》中。在这篇小说里,作者塑造了著名的“风尘三侠”——虬髯客、李靖和红拂。其中红拂就是作为“风尘女侠”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亮相。红拂在这部小说中不是一号人物,但是她却起着将三侠联合在一起的重要作用。正因为红拂是一个不平凡的女性,所以戏曲自然也对这样一个小说人物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尤其明代戏曲家有多人纷纷改写,以致有多种版本:如传奇体的剧作有近斋的、张凤翼的、张太和的、刘方的、冯梦龙的改编本,杂剧体的有凌濛初的《红拂三传》等。其中以张凤翼、凌濛初所作影响最大。清代则有曹寅所作《北红拂记》等。
凌濛初的《红拂三传》分为李靖传、红拂传和虬髯客传。其中写红拂的一传剧名叫《识英雄红拂奔择配》,简名《奔择配》。剧情基本依照唐传奇的故事情节铺陈。红拂本是隋朝司空杨素府里的一名侍女。因为杨素恃权自傲,布衣李靖拜见杨素,指出天下大乱之时,杨素应当收罗豪杰,不能盲目自大,使杨素受到震动。当时在杨素身旁的红拂女情知来人非同一般,她道:“俺执拂豪家历数年,偷阅游宾整万千,多是行尸走肉一般般。俺看起来,天下的人,没有再如他的了!”于是她女扮男装,骗过门卫和更夫盘查,连夜追踪李靖,以心相许。两人情投意合,遂一同私奔。在旅舍他们遇到虬髯客,红拂一眼即识别来者气质非凡,三人互通名姓,各抒志向,结为知己。他们共同拜访李世民,虬髯客自知难以匹敌,就将全部家资赠给了李靖、红拂,祝愿他们辅佐李世民以成就大业。他自己则远走异域。后来李世民果然夺取天下成就帝王大业,李靖也因功被封卫国公。
张凤翼的《红拂记》把红拂故事与孟棨《本事诗》所记乐昌公主破镜重圆故事结合,其第一出说明传奇大意的《凤凰台上忆吹箫》曲道:“李靖人豪,张姬女侠,相逢似水如鱼。喜私奔出境,灵石停车。偶与虬髯相遇,谈笑处,意惬情舒。觇真主,扶王定霸,各自踌躇。须臾,西京兵起,把佳人惊走,野外驰驱。遇乐昌夫妇,合镜安居。付红拂徐郎上道,到海上,坐展雄图。功成日,同归完聚,列土分符。”剧中以红拂和乐昌公主同侍杨素,红拂夜奔李靖,巧遇虬髯客,共访李世民是主线,而乐昌公主与徐德言破镜重圆是副线,两线交叉前进构成情节更为复杂的戏剧。剧中以红拂为第一主人公,两线发展的关键都在于红拂的机智,更突出了她的侠义精神。
红拂的侠义在戏曲中首先表现在她的慧眼识人:李靖一介布衣,当朝权贵不屑一顾,可是她却知道其人不凡;虬髯粗莽,李靖怒目相视,红拂却知道其人心志奇高,终使英雄惺惺相惜。可以说没有红拂的侠义就没有李靖与虬髯的相交,就没有李靖的功成名就。其次红拂的侠义还表现在她的决断大胆。一个豪门公府的侍女竟然敢于自己看中情人,并且马上私奔,这在那个封建时代简直是不可思议之事。所以这种英雄壮举千百年来为人们赞叹不已。在《奔择配》楔子中红拂送走李靖挥动手中的红拂曾道:“这拂啊,俺便拂尽了俗尘缘。”的确红拂是一个超凡脱俗的女中豪杰!
当代著名作家端木蕻良又曾改编此题材为京剧《红拂传》,剧中突出红拂的抱负,运用了著名诗人柳亚子创作的诗句:“金炉香尽劫灰燃,兰麝成尘琥珀烟。辱井丽华终自惜,专房飞燕漫轻怜。笔投耻读班姬史,剑舞难忘荀女年。快马健儿同杀贼,手提日月上山川。”对京剧表演大胆革新,还请著名钢琴家马思聪亲自演奏他所创作的《剑舞》曲为此剧中红拂之舞伴奏。抗战时期演出后获得很大成功,田汉曾热烈祝贺1。
六、义勇双全尉迟恭
中国古代英雄侠义故事中,隋唐时代的瓦岗英雄也为人们津津乐道,戏曲中以瓦岗英雄为主要人物者也有一批。这其中较为杰出的剧作就是明传奇《金貂记》。
《金貂记》四十二出,讲述的是瓦岗英雄归唐以后的故事。皇叔李道宗依仗权势胡作非为,公然调戏民女翠屏,甚至逼迫其自尽以掩盖他的丑行。不料李道宗的恶行被正直的薛仁贵得知,薛仁贵生性好抱打不平,他立即将他所知李道宗的劣迹禀报给皇帝李世民,要求惩治李道宗,还民女一个公道。可是李道宗得知薛仁贵的行动,马上以攻为守,先编造薛仁贵写了反诗,制造出假证,然后到李世民处进行诬告。李世民被假证所蒙骗,大怒之下立即把薛仁贵捕入天牢。尉迟恭闻讯,马上前去探望。他为英雄薛仁贵不平,闯上金銮殿力保薛仁贵,李道宗蛮不讲理血口喷人,尉迟恭气得七窍生烟,他不善言辞,面对李道宗的胡搅蛮缠,他实在忍无可忍,气愤之下就动手暴打起李道宗,连李道宗的门牙都给打掉了。
李世民不由大怒,认为尉迟恭眼里根本没有他这个皇帝,所以他立即下令要将尉迟恭处死。这时徐■慌忙趋前给尉迟恭求情,讲述尉迟恭千错万错对皇上可是忠心耿耿。李世民终究气愤难平,说死罪可免,从此不得为官。就这样尉迟恭被削职为民。尉迟恭也不以为意,他回到乡下照样生活得自得其乐。因为他原本就是出身平民,以打铁为生,隋末加入瓦岗起义,成为草莽英雄。落职还乡,他和百姓亲如鱼水,为乡里打虎除害,与民众猜谜斗草,表现出一个民间英雄的本色。
当辽邦苏保童突然率军侵犯大唐边境时,堂堂王朝竟无人可以为将率兵出征。这时徐■力保薛仁贵为帅,李世民无奈,只得特赦薛仁贵,派他领兵出征。薛仁贵出狱后马上看望被罢官的尉迟恭,两人在江边依依惜别,互相勉励,英雄之间情深义重。谁知李道宗小肚鸡肠,在薛仁贵出征后,他竟然还派出刺客赵义去刺杀薛仁贵的妻子和儿子。赵义不忍杀害忠良之后,就放走薛仁贵的妻儿。薛仁贵的儿子薛定山和母亲流落街头,他们无以为生,只好拿出随身携带的薛家所藏的金貂到市场叫卖。尉迟恭恰巧来到市场上,遇到薛定山,他们彼此悲喜交集,尉迟恭立刻把定山母子接到自己田庄生活。
薛仁贵出兵与苏保童大战,异常艰苦,最后他竟被苏保童包围在锁阳城。薛仁贵只得派程咬金回朝搬兵救援。李道宗又不顾国家利益,只图报复一己私怨。他表面同意尉迟恭带兵救援,实际是想借刀杀人,只给尉迟恭老弱病残的兵丁充数。程咬金奉旨去召尉迟恭挂帅出征,尉迟恭却怨恨朝廷不分忠奸,不愿听宣,所以他就装疯卖傻,然而深知老友脾气秉性的程咬金以国家危难相说,以英雄薛仁贵被困相告,使得尉迟恭不得不接受征召。薛定山则一同前往救援父亲。最后他们打败苏保童,凯旋而还,李道宗的阴谋及其劣行被彻底揭穿,受到应得处罚。
此剧写薛仁贵和尉迟恭的侠义、忠义,令人感动,但是刻画两人性格有别。薛仁贵性格绵软,所以多能隐忍,虽对所受迫害也愤懑,但是却没有强烈反抗。尉迟恭眼里却不容沙子,看到不公就开口大骂,举手就打。全剧虽然以薛仁贵的遭遇为主线,以尉迟恭与薛仁贵相关的作为为副线,可是由于尉迟恭的明快性格及其行事是非分明、疾恶如仇,他的戏份更受民众欢迎。所以有些散出传唱至今,如《敬德装疯》已成为著名的折子戏,被多种剧种改编演出。在这一出中尉迟恭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和壮志豪情以及他对国家安危的急切关心都十分感人。他唱道:
〔猫儿坠〕说甚么临老回兵计!老则老,不曾老了胸中锦绣;老则老,不曾老了妙算神机;老则老,开弓之时,还有数百余斤气力;老则老,只老了老胡子这几根白发胡须。上阵时头戴着铁幞头,乌牛铠甲,跨上着滚天龙黑马乌骓。去到阵头之上,大喝一声,吓得铁垒金牙滚鞍下马,那时降了我主,卷了旌旗,方显得七十二岁不服老尉迟。
《金貂记》在明代传奇是弋阳腔剧本,作者姓名已经失传。在明传奇之前关于尉迟恭的元杂剧则有杨梓所作的《敬德不伏老》、《尉迟恭鞭打李道焕》。关于薛仁贵的元杂剧有《薛仁贵衣锦还乡》、《飞刀对箭》,明杂剧有《龙门隐秀》、《白袍记》、《征辽记》等。可以说《金貂记》就是在元杂剧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例如杨梓的《不伏老》剧写尉迟恭打落李道宗两颗门牙,尉迟恭被削职归田,以及他装疯和最终不伏老,愤然挂帅出征,建立新的功勋,这些情节几乎完全被《金貂记》所吸收。元杂剧剧中第三折尉迟所唱不伏老曲可以与《金貂记》中的唱曲相媲美:
〔幺篇〕我只老呵老了咱些年纪,老只老呵老不了我脑中武艺,老只老呵老不了我龙韬虎略,老只老呵老不了我妙策神机,老只老呵老不了我一片忠心贯日,老只老呵尚兀自万夫难敌!俺老只老止不过添了些雪鬓霜髭,老只老又不曾驼腰曲背。
〔尾声〕老只老呵只我这水磨鞭不曾长出些白髭须。量这厮何须咱费力。你看这厮,明日在垓心里,绰见我那铁幞头、红抹额、乌油甲、皂罗袍,他便跳下马受绳缚。着这厮卷了旗、卸了甲、收了军,拱手儿降俺这大唐国。
其豪迈气势溢于言表。所以民间戏班演出有的从《金貂记》,有的仍旧依照元杂剧。不过按元杂剧本演出者,剧名则叫《诈疯》或《北诈疯》,以与按南曲演出者相区别。
第八章神鬼妖怪本是现实的折射
人世间本没有什么神仙鬼怪精灵,可是在人们的意识形态领域却偏偏又把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演说得活灵活现,这就是人们的想象在作怪。然而一切想象无不是社会和自然现象在人头脑中再加工的产物。所以中国古典戏曲中的神仙鬼怪内容的剧作也都是各个时代现实影像的折射。所有的神、鬼、仙、灵、妖、怪都不过是人们精神幻化的结果,反映现实人生种种光怪陆离的现象。说穿了,写神鬼妖魅实际就是曲笔写人生。那些剧作同样表达着剧作者对人生社会种种思考和他们复杂的情感。这类剧作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宣扬宗教道义,提倡入道修炼,灵魂升天得道成仙,或遁入空门为僧为尼;一是借题发挥,明里写神仙鬼怪和道教、佛经故事,实则写人间真情,包括爱与恨、情与仇、喜与忧等情感,所写多有一定社会意义;一是剧情与宗教没有什么瓜葛,完全是寓言、神话故事,但是其寓意深刻,多针砭现实,或讥讽某种社会现象,还有一类就是写鬼魂妖怪作祟,内容多荒诞不经,但寄寓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一、万花丛中马神仙
元杂剧有一类神仙道化剧,这与元代全真教一度极为风行密不可分。当初成吉思汗南下西征,听说全真教教主丘处机有“神仙”之称,就派使者以金牌宣召。丘处机不顾年迈路遥,汤风沐雪远赴西域应召。成吉思汗本意是向“神仙”求问长生不老之方,丘处机却以征伐不嗜杀相告。成吉思汗以为“神仙”言之有理,就封丘处机为天下道教总主。于是全真教在中国北方迅速发展。杂剧家马致远就是全真教的忠实信徒,所以他所作杂剧,神仙道化内容占了很大比重,因此人称他为“万花丛中马神仙”。
马致远作有杂剧十五种,其中一多半是神仙道化剧,或在剧中有神有仙出没,这就是《岳阳楼》、《任风子》、《黄粱梦》、《马丹阳》、《陈抟高卧》、《桃源洞》、《荐福碑》和《酒德颂》。
《岳阳楼》讲述全真教教祖吕洞宾发现岳阳地方有仙缘,就移驾前往。到那里一看,原来一个柳树精修炼已有仙气,可是它还没有成为人形。吕洞宾就指引柳树精到一郭姓人家投胎,又指引梅花精到一贺姓人家投胎。告诉说,三十年后他再来度脱他们。转眼过去了三十年,吕洞宾再到岳阳楼,他劝酒家夫妇出家修炼,女店家是梅花精转世,名叫贺腊梅,同意出家;男店主郭马儿是柳树精转世,他却不愿跟随吕洞宾出家。吕洞宾也不强求。郭马儿回到家里发现妻子腊梅不知被何人杀死,他仔细察看发现墙上有题诗,猛然又听到大街上吕洞宾在高声吟诵他店里墙上的题诗:“朝游北海暮苍捂,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于是他就要拉吕洞宾去官府,吕洞宾却连忙奔逃。郭马儿就紧紧追赶,待到追上后,郭马儿就要吕洞宾还他的妻子。吕洞宾马上把腊梅唤出,并给郭马儿引见八仙。郭马儿这才突然醒悟,于是立即跟随八仙远去。此剧依据民间传说写成,同题材剧作还有谷子敬的《吕洞宾三度城南柳》、贾仲明的《吕洞宾桃柳升仙梦》。
《任风子》剧讲在甘河镇有一个屠户叫任风子。全真教教祖马丹阳想度脱他升仙。马丹阳到达镇里劝告人们不要吃荤,一下子屠户们的生意受到冷落。任风子听说是马丹阳作怪,就要杀死马丹阳。他的妻子劝告任风子,任风子不听,夜里任风子闯入马丹阳家,他要行凶却亲眼看到马丹阳的神仙手段,所以佩服得五体投地,立即拜马丹阳为师学道。按照学道的要求,任风子必须断绝俗念,所以他回家后把妻子休了,把儿子摔死了,马丹阳又叫六贼考验任风子,还叫他儿子的鬼魂来索命。任风子都经受住考验,坚决学道,终于成仙。
《黄粱梦》写钟离权奉东华帝君之命度脱吕岩(吕洞宾)。在邯郸一家客店钟离权遇到赴京赶考的吕岩,当时店主正在烧饭,等着吃饭的工夫,钟离权就劝说吕岩修炼仙道。吕却执意功名,不肯学道。说着吕岩困倦起来,不由得昏昏睡去。在睡梦中吕岩做了大元帅,还做了高太尉的女婿,又有了儿女。他奉命出征,岳父给他饯行,结果饮酒过量以致胃里大出血,他不得不把酒戒掉了。吕岩在打仗时接受敌方贿赂,卖阵而回,却发现妻子与他人有了奸情。愤怒之下吕岩要杀死妻子,幸而被老管家制止。这时吕岩受贿事发,吕岩因罪被发配边疆沙门岛,其妻讥嘲吵闹,吕岩则把妻子休了,对于财色他再不敢染指。吕岩携带子女在风雪中跋涉,解差可怜他们就放他们自逃生路。深山之中一个砍柴人给他们指出出山的路,到得一个茅屋,老妇人的儿子竟是个强盗,尽管吕岩说他已经不与人生气,可是强盗却不管三七二十一,抡起两个孩子活活摔死,接着拿剑就要杀吕岩。吕岩被吓醒,店主的黄粱饭还没有烧熟。钟离权再向吕岩讲述梦中酒色财气都是自己幻化出来的,人生不过如梦而已。这样吕岩终于醒悟得道。
《马丹阳》剧讲的是全真教祖——创始人王重阳度脱其弟子马丹阳的故事。本剧全名为《王祖师三度马丹阳》,看来剧情颇多曲折。只是原作已不存。但是马丹阳受度之事在道家典籍多有记载,推想其剧也是演述马丹阳得道过程。在全真教中马丹阳是王重阳著名的七大弟子之一,人称七大弟子为“北七真”。“北七真”中六男一女,那唯一的女真人就是马丹阳的结发妻子孙仙姑,也是受王重阳度脱成道者。
《陈抟高卧》讲陈抟在汴梁卖卦,赵匡胤与郑恩来占卦。陈抟为两人仔细掐算,料定赵匡胤将做皇帝,郑则为诸侯。两人十分高兴。赵匡胤说此卦如果真的灵验,他一定不会忘记陈抟。后来赵匡胤真当了皇帝,派人请陈抟下山,到朝中做官。陈抟却坚决不愿做官,而且讲了许多隐居修炼的好处和益处。郑恩在宾馆负责接待陈抟,他以女色多方引诱,陈抟都不为所动,令郑恩只道惭愧。陈抟老祖是道教中著名的神仙,剧中他唱得好:“本不是贪名利世间人,则一个乐琴书林下客,绝宠辱山中相。推开名利关,摘脱英雄网,高打起南山吊窗,常则是烟雨外种莲花,云台上看仙掌。”陈抟,史有其人。《宋史》记有他的传记。但是民间传说其人已是神仙。
《桃源洞》讲述晋代刘晨、阮肇两人认为时局混乱,他们不愿参政,就结伴一起到山里采药。在桃源洞他们与两个仙女各自结下姻缘。《酒德颂》讲述酒神或说是酒仙刘伶的故事。《荐福碑》严格说不是神仙道化剧,它讲的是一个落魄书生命运不济的故事,但是剧中也有神灵出现。当时民间谚语曾有“时来风送滕王阁,运去雷轰荐福碑”之说。
马致远所以写作这么多神仙道化剧是与他的思想情感密切相关的。他本来胸怀报国志愿,可是他青春耗尽,壮岁消磨,却怀才不遇。他的思想经历了立志、奋斗、理想破灭的过程,于是他把他自己对人生社会的感悟全记录在他的散曲和杂剧作品中。像《荐福碑》里张镐在龙王庙诅咒天地神灵,道:“这壁拦住贤路,那壁又挡住仕途,如今这越聪明越受聪明苦,越糊涂越有了糊涂富”,“我平生正直无私曲,一任着小儿拨弄,山鬼揶揄”。像《黄粱梦》中对现实折射的梦醒、幻灭,像《陈抟高卧》中陈抟所唱“虽然道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礼。哎,这便是死无葬身之地,敢向那云阳市血染朝衣”,这都是马致远发自内心的声音,是他自己对社会认识的形象描写。邓绍基《元代文学史》曾比较同是元曲大家的关汉卿与马致远的剧作,说:“关汉卿的杂剧,活动在舞台上的是不同面貌、不同身份和不同性格的剧中人,作家把强烈的爱憎熔铸在人物性格之中;而在马致远的作品中,我们总能找到作家本身的影子。”1这论说是很中肯的。
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不是孤立的现象,元杂剧的神仙道化剧是当时剧作的一个大类。这类剧作著名的还有郑廷玉的《忍字记》,史九敬仙的《庄周梦》,李寿卿的《度柳翠》,吴昌龄的《张天师》,岳伯川的《铁拐李》,范康的《竹叶舟》,杨景贤的《刘行首》,贾仲名的《金安寿》,还有佚名的《蓝采和》、《猿听经》、《玩江亭》等。这些剧作虽然有劝人出世的消极思想,但是它们却对当时社会给予了严峻的批评。比如《铁拐李》剧明确指出:“这为吏的,若不贪赃,能有几人也呵”,“这一管扭曲作直取状笔,更狠似图财致命杀人刀!出来的都关来节去,私多公少。可曾有一件儿合天道!他们都指山卖磨,将百姓画地为牢”。又如《误入桃源》第一折中刘晨所唱《青歌儿》曲:“空一带江山如画,止不过饭囊衣架,塞满长安乱似麻!每日价大纛高牙,冠盖头踏。人物不撑达,服色尽奢华,心行更奸猾,举止少谦洽。纷纷扰扰由他,多多少少欺咱,言言语语参杂,是是非非交加。因此上不事王侯,不求闻达,隐姓埋名做庄家,学耕稼。”
神仙道化剧是对现实社会黑暗的一种否定和批判,对自由安定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过去极左思想对这类剧作的价值多予否定,实际此类剧也有其时代意义在,所以从元到明清历代都不断产生新作并在民间长久流传。
二、柳毅传书张生煮海
唐传奇中有李朝威所作《柳毅传》一种,是唐传奇最优秀的杰作之一。后世多种戏曲样式都依据其作有所改编。从宋代就有官本杂剧《柳毅大圣乐》,南戏有《柳毅洞庭龙女》,金代则有诸宫调《柳毅传书》产生。到了元代,戏曲家尚仲贤即作有著名杂剧《柳毅传书》。其剧情还是基本编演唐传奇的故事。
洞庭龙君的女儿嫁给了泾河龙君的儿子,结果受到虐待,最后还被责罚到泾河边上去放羊。书生柳毅上京赶考落榜,他回家路过泾河边,遇到了放羊的龙女,龙女向柳毅哭诉了自己的委屈并恳求柳毅为她捎信给洞庭父母。柳毅慨然答应。洞庭龙君接到女儿的信十分感谢柳毅,龙君的弟弟钱塘火龙脾气暴躁,听说龙女受了委屈,立即率领水族到达泾河与泾河小龙大战,并吞吃了小龙。
龙女回到家乡洞庭,洞庭龙君与弟弟商议想把女儿再嫁给柳毅。由于柳毅多有考虑,他说:“我柳毅只为一点义气,涉险寄书,若杀其夫而夺其妻,岂足为义士?且家母年纪高大,无人侍奉,情愿告回。”柳毅没有答应婚事,于是龙君大摆宴席,演奏《贵主还宫》和《钱塘破阵》乐曲款待柳毅后,将柳毅送还家中。柳毅到家,他的母亲张氏已经给他定下范阳大户卢家女儿为妻。结婚之日,柳毅才发现新人原来就是龙女。于是夫妻偕同老母同归洞庭湖。
此剧虽然写的是龙女仙话,但是其情感不过是人间凡事的幻化,表现的也还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看第一折龙女所唱曲词:
〔混江龙〕往常时凌波相助,则我这翠鬟高插水晶梳。到如今衣裳褴褛,容貌焦枯。不学他萧史台边乘凤客,却做了武陵溪畔牧羊奴。思往日,忆当初,成缱绻,效欢娱。他鹰指爪,蟒身躯,忒躁暴,太粗疏,但言语,便喧呼。这琴瑟,怎和睦。可曾有半点儿雨云期,敢只是一刬的雷霆怒。则我也不恋你荣华富贵,情愿受鳏寡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