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戏曲卷(2)
全剧场面宏大,格调高昂,作者激情满怀,正如该戏第一出“谱概”所言:“思往事,心欲裂,挑残史,神为越,写孤忠纸上,唾壶敲缺。一传词坛标赤帜,千秋大节歌白雪,更锄奸律吕作阳秋,锋如铁。”鲜明的爱憎,对权奸的痛恨与对义士的高歌,贯穿全剧始终。就是在全剧故事情节基本结束,主要人物的归宿都已明确时,为抒发对英雄义士的景仰和怀念之情,作者又写了“祭坟”一出。众人纷纷祭奠五人墓,高声合唱:
〔古轮台〕整冠裳,鞠躬稽颡拜端庄。权奸毒焰高千丈,盈朝趋向,虎口难尝。若个拼生撄抗,草莽英雄,高风独向,锄奸血泪洒公堂。餐刀豪爽,放眉头笑赴云阳。龙比冤舒,共欢魄丧,诸离名享,千载口碑香。灵其飨,英风拂拂鉴穹苍。〔尾〕孤坟拜别神偏旺,管此去扫除奸党,表义扬忠天壤光。
剧幕落下,余音袅袅,令人有不尽遐想。市民男儿,正义文士,其事迹,其形象,则深深刻印在人们的记忆中。
此剧可以说完全依照事实撰写。剧本主要人物和事件都真实可信。就连一些生活细节都有根有据。比如周顺昌书写“小云栖”匾额以及周茂兰血书上奏等,皆不是虚构而来。所以吴伟业在《清忠谱?序》中说:“事俱按实,其言亦雅驯。虽云填词,目之信史可也。”
第四章历史剧意味深长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两千多年历史有不间断的文献记载的国家,这也就是说中国历代政府组织编写的或认可的“正史”是后人了解前人的“可靠”资料。为什么中国历朝历代都要大修史书?为什么中国的史书能保存完好?那是因为我们的先人很清楚历史是最好的借鉴。官府为了资治,不忘历史;民众则从自己的角度咀嚼历史,他们要从历史中找寻自己学习的榜样,要从历史获得经验、勇气和力量,他们要用历史借古讽今,要用历史抒发自己隐微的情感。所以中国戏曲历史剧最多,成就也最辉煌。历史剧就是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创作题材的戏曲,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历史剧是历史事件的重现或为历史人物画像作传。戏曲家写历史剧不过是取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躯体,其灵魂则是戏曲家自己的思想和意识。戏曲家追求的不是生活的真实而是艺术的真实,所以不能把历史剧当成真正的历史来看,正如历史小说和历史教科书完全是两回事一样。所以同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在不同戏曲家的笔下可能差别很大,但是那些不同的剧作可能都会意味深长。
一、急切里倒不了俺汉家节
元杂剧是历史剧作丰收的年代,几乎大部分元曲家都创作有历史剧,而且这一时期的历史剧寓意十分深刻。首先就是这一时期的历史剧民族意识超乎一般的强烈。这大概就是因为那时的汉民族处于从来没有过的低下的社会地位,汉人的民族尊严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挑战,汉人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卑视。汉人要捍卫自己的民族尊严,要捍卫自己的传统文化,他们要让落后的统治者懂得汉文化的可贵,要用自己的文化去征服、同化统治自己的那些野蛮民族。所以,几乎每一个元杂剧作家都自觉地把这些目标当成自己的使命。
元代戏曲第一大师关汉卿所作的历史剧有《单刀会》、《双赴梦》、《哭存孝》等。这些历史剧并不是严格按照历史事实进行敷衍,而是深深融入作者的主观认识,体现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这些历史剧虽然写的是三国事、五代事,但是却明显烙有作者时代的印记。这些历史剧中的主人公关羽、张飞、李存孝都是历史人物,也是民间传诵的人物,关汉卿将他们的事迹一一编成戏曲歌唱演出,表现了作者鲜明的民族情绪,这种情绪和当时民众不甘屈辱反抗暴政的精神息息相通。
《单刀会》演三国时期赤壁大战后,鲁肃奉命向刘备讨要荆州。临行前他去请教乔国老,乔国老劝鲁肃还是打消念头,因为关羽神勇,不可能归还荆州。鲁肃又去请名士司马徽帮忙,司马徽不但拒绝与他同往,而且也劝鲁肃不要自取羞辱。鲁肃听不进人劝,派人约请关羽过江赴宴。关羽的儿子关平等都以为鲁肃不怀好意,劝关羽不要赴宴。关羽豪情满怀,明知危险却依然乘一叶扁舟过江赴会。他说他去单刀赴会“如千里独行,五关斩将”。饮酒时,鲁肃向关羽强索荆州。关羽则明确告诉鲁肃,荆州本来就是汉家土地,说不上什么归还问题。鲁肃要用武力胁迫关羽,关羽早有准备,抓住鲁肃,拉着他到江边,在关平等接应下,登船扬长而去。临走关羽不无嘲讽地对鲁肃说:“百忙里趁不了老兄心,急切里倒不了俺汉家节。”
该剧热烈歌颂了关羽的英雄气概,他单刀赴会气势超人,说:“俺汉高皇图王霸业,汉光武秉正除邪;汉献帝将董卓诛,俺皇叔把温侯灭;俺哥哥合情受汉家基业,则你这东吴的孙权,和俺刘家却是甚枝叶。”他历数汉家江山传承有自,痛斥他人凭什么来侵占,实际是满腔义愤,话里有话,意在言外。该剧通过关羽这个英雄人物表达了作者热爱本民族的深情,并用这一形象去鼓舞当时的民众——绝不可丧失民族的尊严。
该剧气魄豪迈,其中《新水令》、《驻马听》两曲尤其突出表现了关羽的英雄气概,历来被人称为千古绝唱:
〔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别,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驻马听〕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由然热,好教我情惨切!这也不是江水,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双赴梦》则写关羽、张飞被害,但其精神不死,雄心不灭。他们身为英雄却被懦夫小人害死,令人无限惋惜,抒发了英雄壮志难酬的悲哀和遗恨,也写出关、张死后做鬼也要报仇的坚定意志。其第四折曲词尤其令人回肠荡气,如:
〔滚绣球〕俺哥哥丹凤之具,兄弟虎豹头。中他人机彀,死的来不如个虾蟹泥鳅。我也曾鞭督邮,俺哥哥诛文丑,暗杀了车胄,虎牢关酣战温侯。咱人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日无常万事休。壮志难酬!
〔倘秀才〕往常真户尉,见咱当胸叉手,今日见纸判官,趋前退后。原来这做鬼的比阳人不自由。立在丹墀内,不由我泪交流,不见一班儿故友。
《哭存孝》剧更改变史实,将存孝之死写成被小人陷害所致。剧作深意乃在于对豺狼当道小人弄权的不满。
关汉卿作历史剧,目的就是以古喻今和借古讽今。写剧为今人,这是关汉卿明确的思想,这从他任何一本剧作都可以得到证明。
二、汉元帝在诉说什么
中国古代四大美人西施、昭君、貂蝉、玉环是历代文学艺术不断歌咏描画的对象,尤其她们的人生遭遇一个比一个令人同情,她们的爱情悲剧令人无限叹惋,所以中国诗文小说戏曲就将她们的故事一遍又一遍加以演说。这里只说昭君的故事。
根据《汉书》卷九十四记载,昭君姓王名嫱,是汉元帝宫中的一个宫女。当时汉朝力量强大,多次击败匈奴的挑衅。于是南匈奴的首领呼韩邪单于亲自来到汉朝国都长安,请求汉元帝赐婚。于是元帝册封昭君为公主,将她嫁到匈奴。昭君担负了和亲使者的重任,从那时就结束了匈奴与汉朝长达一百多年的战争。而后《后汉书》以及《西京杂记》都记述了昭君的事迹,民间传说也一次又一次创造和丰富着昭君的故事。故事大体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是不断加强和亲使者的形象,把昭君出塞说成是她主动请求深明大义,并且在匈奴生儿育女;另一方面则把故事向人生悲剧发展,把昭君出塞演说成是被迫无奈的行为,最后昭君竟自杀而亡。
到了元代,不少杂剧作家对王昭君的故事都产生了兴趣,纷纷将其演绎成活生生的舞台形象。这其中元曲四大家之一、当时人称“曲状元”的马致远,就作有著名历史剧《汉宫秋》。剧情是说汉元帝选宫女,画工毛延寿负责画像呈进。因为王昭君没有给毛延寿贿赂,毛延寿就把王昭君画得很丑。王昭君在宫中弹琵琶消遣,被汉元帝遇见,元帝对昭君极其爱幸。毛延寿畏罪逃奔匈奴,调唆匈奴向汉元帝索要王昭君。汉元帝无可奈何,只得答应。汉元帝亲自送别,两人在灞桥依依不舍,悲痛不已。昭君走到番汉交界投河自杀了。匈奴闻讯把毛延寿送回了汉朝。汉元帝日夜思念昭君,连梦中都想念不已,天天面对昭君画像悲叹欷歔。正好毛延寿押到,于是汉元帝杀死了毛延寿祭奠昭君。
熟悉汉代历史的人都会知道《汉宫秋》演的并不是历史事实,因为据文献记载昭君与汉元帝没有什么缠绵悱恻的爱情,她是自愿出塞,更没有自杀,她做了单于的妻子并生儿育女。马致远采用的是另一种传说,而且变换角度,把汉元帝作为故事的主要角色。马致远以前的诗歌说唱文学中以王昭君其人其事为题材的作品不下百千,这中间比较著名的有庾信的《昭君怨》,石崇的《王昭君辞》,李白、白居易、李商隐的《王昭君》,王安石、陆游的《明妃曲》,还有唐代《王昭君变文》等,但是大体都是诉说“昭君怨”,马致远却一反往常惯例,在写“昭君怨”的同时,更大写“元帝怨”,在剧中以汉元帝为剧中主人公并担任主唱。他正是要从汉元帝的无能、奸佞的嚣张来表现在强大外敌面前汉元帝的无奈。在剧中汉元帝所唱《牧羊关》曲道:“兴废从来有,干戈不肯休。可不食君禄,命悬君手。太平时,卖你宰相功劳,有事处把俺佳人递流。你们干请了皇家禄,着甚的分破帝王忧?”他沉痛地诉说:“我养军千日,用军一时,空有满朝文武,哪一个与我退的番兵!”以至他不胜悲哀道:“我哪里是大汉皇帝!”这里汉元帝满腔悲愤地诉说着他在强敌面前的屈辱,诉说着满朝文武无能的悲哀,诉说着他自己的不幸和无奈!
这里,马致远实际也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为的就是表达他对现实中蒙古强权政治的不满,抒发他对中原君臣软弱无能的愤懑。所以说作者虽然是写历史戏,但剧中汉元帝的诉说表达的完全是马致远个人的情绪。马致远对时代的不满还可以从他另外一些曲作中得到证明。比如他在《荐福碑》剧中借书生张镐之口道:“这壁拦住贤路,那壁又挡住仕途。如今这聪明越受聪明苦,越痴呆越享了痴呆福,越糊涂越有了糊涂富。”在散曲中他甚至称自己是“断肠人在天涯”。这是马致远的悲叹,也是当时许多汉人共同的悲叹。该剧正是通过汉元帝无力捍卫江山、无力保护自己的所爱,来表现一个民族的沉痛和哀思。该剧反复拈出“汉家”、“汉皇”、“汉主”、“大汉皇帝”等词语,用意深刻含蓄,当时却起着极大的调动民众民族情绪的作用。王昭君伤心辞汉主,望南奠汉家,是当时民众对大汉政权丧失的祭奠,也是表明民众对大汉政权的尽忠、热爱和思念。
马致远的《汉宫秋》创作成功,引起当时与后世许多人的共鸣。特别是其中汉元帝所唱的两首哀思曲几百年来一直为人激赏:
〔梅花酒〕呀,俺向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收江南〕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美人图今夜挂昭阳,我那里供养,便是我高烧银烛照红妆。
以此题材写作元杂剧的还有关汉卿的《汉元帝哭昭君》、吴昌龄的《夜月走昭君》、张时起的《昭君出塞》等,他们剧作立意与马致远大同小异。到明清传奇写昭君故事,因为时代不同,所以作者写戏的意旨与马致远也有所不同。像明代陈与郊所写《昭君出塞》只写到昭君出关,不涉及她是死还是嫁。清代尤侗所写《吊琵琶》虽然关目一本马致远《汉宫秋》,曲调则因蔡文姬吊青冢而更加悲凉,这实际也是尤侗身处异族统治之下,与马致远类似的民族情绪的一种发泄。薛旦所写《昭君梦》则写昭君远嫁,却又思念汉帝,梦中得仙人指引逃回了汉宫,实际也是作者在异族统治下思念汉室情感的写照。
三、有仇不报非男儿
司马迁的《史记?赵世家》和《晋世家》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晋国大臣赵盾忠诚无私,清正耿直,他与性格奸诈、心地险恶的屠岸贾不和,卑鄙的屠岸贾向晋灵公进谗言,污蔑赵盾谋反,想夺取王位。晋灵公宠信屠岸贾,于是赵家三百多人惨遭杀害,最后只有赵盾之子驸马赵朔留下一个遗腹子赵武。公主将孩子生下后,屠岸贾要斩草除根,处心积虑要把襁褓中的赵武杀死。他命令将军韩厥把守宫门,准备截杀婴儿。民间的医生程婴看不惯屠岸贾的凶残,他利用进宫给公主看病的机会,将孩子放在随身的药箱中带出。将军韩厥在程婴正义行为的感召下,放走程婴和婴儿,然后自刎身亡。
屠岸贾发现赵氏孤儿已被人救出宫,就狠心要诛杀天下小儿。于是程婴将自己出生不久与孤儿差不多大的亲生儿子送到他的朋友公孙杵臼家,然后他却又向屠岸贾举报自己的儿子就是赵氏孤儿,结果假的赵氏孤儿被杀,公孙杵臼也因窝藏罪被害死。程婴强忍着悲痛将赵氏孤儿抚养成人,并让赵武认屠岸贾为父,由屠岸贾教授赵武。二十年后赵武成人,文武双全。程婴向孤儿讲明事情真相,于是赵氏孤儿杀死屠岸贾报仇雪恨。
根据这一历史事实元代杂剧家纪君祥创作了著名的悲剧《赵氏孤儿》,形象地再现了当年那场触目惊心的血腥案件,展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挽救全国幼儿生命的大智大勇的斗争,塑造了一批忠臣义士的英勇形象。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义士程婴。他本来是因为感激赵家对他不错,出于报恩想援救赵氏孤儿。可是待他得知屠岸贾为杀害赵氏孤儿竟然宁可错杀一万也不放过一个,要把全国小儿统统杀死,他不由得义愤填膺。为救天下小儿,他决心舍弃自己亲生儿子的性命;而他告密、棒打好友,以及投靠屠岸贾又遭到世人唾骂,一忍二十年,普通人难以忍受的悲痛屈辱他都忍受了。这是一个令人敬仰的高大而真实的形象。
当然程婴的斗争不是孤立的。韩厥、公孙杵臼等侠义之士的行为也极其感人肺腑。为什么作者要写这样一本大悲剧?回答只能是回忆历史必得要关照现实。元代社会像屠岸贾那样的凶神恶煞之人实在太多了,作者在剧中一再强调“赵家枝叶千年永”、“替赵家出力做先锋”,言外之意话外之音就是回应当时社会“存赵孤”的口号。因为宋朝皇帝姓赵,他们为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立过庙,加过封,宣称他们是赵氏孤儿的后裔。在南宋末年还曾号召臣民学习忠臣义士程婴等人,为宋王朝尽忠。现实中的宋朝民众也的确把程婴等人当做楷模学习。像辛弃疾《六州歌头》即写道:“君不见,韩献子,晋将军,赵孤存;千载传忠献,两定策,纪元勋。”所以文天祥在被元军俘获后还写诗说:“夜读程婴存赵事,一回惆怅一沾巾。”那么《赵氏孤儿》剧作不就是号召人们发扬英雄救赵的精神与当前凶恶的统治进行斗争吗?所以该剧的深刻含义正在于它的民族自强、民族奋斗的精神。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说,关汉卿的《窦娥冤》和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元杂剧结构通常一本四折,而《赵氏孤儿》大胆改变为五折,这也是作者的创造。
四、狂鼓一曲骂权奸
明代著名戏曲家徐渭(1521—1593)所作杂剧《狂鼓史渔阳三弄》写三国时期魏国名士祢衡击鼓骂曹之事。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卷十记载此段史实为;
张衡《文士传》曰:孔融数荐衡于太祖,欲与相见,而衡疾恶之,意常愤懑。因狂疾不肯往,而数有言论。太祖闻其名,图欲辱之,乃录为鼓史[吏]。后至八月朝,大宴,宾客并会。时鼓史[吏]击鼓过,皆当脱其故服,易着新衣。次衡,衡击为渔阳参挝,容态不常,音节殊妙。坐上宾客听之,莫不慷慨。过不易衣,吏呵之,衡乃当太祖前,以次脱衣,裸身而立,徐徐乃著裈帽毕,复击鼓参挝,而颜色不怍。太祖大笑,告四坐曰:“本欲辱衡,衡反辱孤。”至今有渔阳参挝,自衡造也。融深责数衡,并宣太祖意,欲令与太祖相见。衡许之,曰:“当为卿往。”至十月朝,融先见太祖,说“衡欲求见”。至日晏,衡著布单衣,[疏巾]■布履,坐太祖营门外,以杖捶地,数骂太祖。
此史实《后汉书》也有记载。徐渭依据这一史实创作的杂剧,并不完全照搬历史,他把“击鼓”和“骂曹”两事合而为一,同时融进时代内容,抒发自身感慨,因此具有了很强的时代感与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首先,徐渭把剧作的背景从人间移到鬼域,写祢衡被害到了阴间地府以后,他应判官之请,重演当年击鼓骂曹之事。其次,因为时过境迁,曹操也早成死鬼,所以喝骂不再仅限当年原词,祢衡要历数曹操一生罪恶。最后,徐渭写的虽然是三国事,实际矛头所指在于当代。所谓骂曹,意在怒骂当时的权奸严嵩。此剧仅仅一折,开创了杂剧短小之风,也可以说是为短小的折子戏开了先路。全剧所演故事就是讲阴间判官察幽得知祢衡要被上天召走为修文郎,于是他突发奇想,要看看当日祢衡是怎样击鼓骂曹的。他找来祢衡、曹操等一干人,重演往日情景。
祢衡依旧慷慨激昂,义愤填膺,他历数曹操逼迫汉献帝迁都,杀死伏皇后和年幼的孩子,杀死怀孕的董贵人,把自己的女儿立为皇后。还杀了杨修、孔融和自己。曹操被骂还辩解说他也有好处,比如下令求贤等。一听此话,祢衡更是气愤不已,他高唱:
〔寄生草〕你狠求贤为自家,让三州值什么!大缸中去几粒芝麻罢,馋猫哭一会慈悲诈,饥鹰饶半截肝肠挂,凶屠放片刻猪羊假。你如今还要哄谁人?就还魂改不过精油滑。
〔葫芦草混〕你害生灵呵,有百万来的还添七八。杀公卿呵,那里查!借敖仓的大斗来斛芝麻,恶心肝生就在刀枪上挂,狠规模描不出丹青的画,狡机关我也拈不尽仓促里骂。曹操,你怎生不再来牵犬上东门,闲听唳鹤华亭坝?却出乖弄丑,带锁披枷。
这些曲词“如怒龙挟雨,腾跃霄汉间”,字字句句事实确凿,令曹操无可回言。徐渭多才多艺,但是科举路上极不顺利。他曾在浙江总督府充任幕僚,屡出奇计,打败倭寇。但是那个总督犯罪被杀,他也就失去依靠。一生潦倒,性格狂放不羁,再加上他的亲戚中有被权奸严嵩害死的,他胸中所有的激愤便化作一篇“渔阳三弄”。《狂鼓史》和徐渭另外三本杂剧——《雌木兰》、《玉禅师》、《女状元》合称《四声猿》,明清两代戏曲家对徐渭的杂剧创作评价都很高。徐渭的学生王骥德在所著《曲律》卷四即盛赞其师剧作“高华爽俊,浓丽奇伟,无所不有”,是“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著名戏曲家汤显祖则评说:“《四声猿》乃词坛飞将,辄为唱演数通,安得生致文长,令自拔其舌。”(《牡丹亭?序》)
五、“钗合情缘”叙史鉴
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曾经作有一本著名的历史剧《梧桐雨》,故事是说唐明皇时,地方官安禄山因罪被押解到国都长安,被赦免。杨国忠建言,又外派安禄山为范阳节度使。可是安禄山心存非分之想,不久便发动了叛乱。唐明皇极其宠爱杨贵妃,七夕之夜两人在长生殿盟誓要世世代代做恩爱夫妻。安禄山谋反的消息传到宫中时,明皇和贵妃正欣赏新排练的《霓裳羽衣舞》,闻讯后,仓促决定逃跑躲避。当明皇一行到达陕西马嵬驿时,却发生了军士哗变。杨国忠先被杀死,继而军士索要杨贵妃。明皇无奈只得令贵妃自尽。而后其尸被乱马践踏。安禄山之乱平定后,明皇回到长安,退位为太上皇,每日都思念贵妃,对着贵妃的画像泪流不止。一天他梦见贵妃,醒来却见秋雨淅沥,点点滴滴打在梧桐树上,更让他惆怅不已。其中第四折唐明皇听雨抒怀各曲颇能打动人心。
〔黄钟煞〕顺西风低把纱窗哨,送寒气频将绣户敲,莫不是天故将人愁闷搅。度铃声响栈道,似花奴羯鼓调,如伯牙水仙操。洗黄花润篱落,渍苍苔倒墙角,渲湖山漱石窍,浸枯荷溢池沼,沾残蝶粉渐消,洒流萤焰不着。绿窗前促织叫,声相近雁影高,催邻砧处处捣,助新凉分外早。斟量来这一宵,雨和人紧厮熬,伴铜壶点点敲,雨更多泪不少。雨湿寒梢,泪染龙袍,不肯相饶,共隔着一树梧桐直滴到晓。
在白朴所作杂剧之前,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早就在社会流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作有著名的诗篇《长恨歌》,陈鸿则作有唐传奇《长恨歌传》,后来又有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与白朴同时的杂剧作家庾天锡、关汉卿、岳伯川都有同题材的剧作。王伯成还作有《天宝遗事诸宫调》。到明代还有王湘、徐复祚、吴世美、汪道昆、叶宪祖、戴应螯、吾丘瑞等人继续创作这一题材的戏剧。清代则有钮格、孙郁、洪昇、唐英、许逸等人创作这一题材的剧本。在这众多的杂剧传奇剧作中,杂剧以白朴所作最杰出,传奇则以洪昇所作《长生殿》最优秀。
洪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浙江杭州人。一生漂泊沦落,怀才不遇。康熙二十七年(1688)他用十几年时间三易其稿的《长生殿》完稿,于是明皇与贵妃的故事写作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长生殿》五十出,比仅四折的《梧桐雨》场面更大,人物更多,思想内容更加复杂,社会意义更加深广,同时其艺术成就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说《长生殿》是历史剧可以,因为它的内容就是写唐朝中期的复杂的历史事件,可是更有许多人把它看成是爱情剧,因为它的核心写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缠绵悱恻的爱情,剧中一切政治军事纠葛都服从于爱情的主线。况且洪昇自己就明确说:“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但是人们更应看到他在《定峰乐府》的题词中说的话:“‘二十一史’中理乱兴亡,纲常名教之大,往往借帏房儿女、里巷讴谣出之,令读者欲歌欲舞,或叹或泣,不能自已。”《长生殿》正是本着这种方法,即以情写史创作出来的。“情”与“史”在《长生殿》剧中乃互为表里,所以也可以说该剧是以史托情,是以“钗合情缘”叙说史鉴。不管怎么说,《长生殿》都是传奇创作史上的一次飞跃,其所达到的成就除了和它并称的《桃花扇》再无他人他作可以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