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生存经验:人生需要奋斗,职场必须“潜伏”
谋篇布局,打造无坚不摧的职场战斗力“你争我夺”,竞争永远不给弱者好脸色
在辽阔的草原上,每天当太阳升起,狮子和羚羊就开始进行赛跑。狮子发誓要追上羚羊,因为追上羚羊,它就可以把它们当做自己的食物。羚羊一定要跑得比狮子快,否则它就会成为狮子的美餐。羚羊之间也在进行着残酷的竞争,跑得最慢的羚羊成了狮子的食物,而其他羚羊就可以暂时幸免于难。这就是动物之间的残酷竞争。
在弱肉强食的动物界,狼族的竞争意识尤其强烈。狼不但要面对与不同动物种类之间的竞争,而且还要面对狼群之间的激烈竞争。一般在同一区域的所有狼中,会有一个狼王,它具有统领这个区域所有狼的权力。当需要集体围猎时,狼王就会以号叫召集所有的狼。狼群成员都要无条件地接受它的统一部署。当然,这个狼王的位置也是经过竞争决定的。
可以说,竞争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推动力量。竞争是多维心理结构的协同活动:为了取得成就而参加竞争;有争取优异成绩和获胜的明确奋斗目标;参与竞争的双方成就高低是在同对方比较中显现的,出于自尊和荣誉,竞争者都肩负着压力;竞争者有决心去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由于多种心理活动的协同活动,使参与竞争者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富有成效地完成任务。
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沙利和法国科学家罗歇·吉耶曼于1955年同时宣布,他们在各自的研究中发现,能从下丘脑分离出垂体释放的“促皮质激素释放脑因子”。从此,两人展开了分离crf的竞争。谁都想领先分离出crf,在22年的竞争中,虽然都未能分离出crf,但他们在这期间的科学研究成果是辉煌的。沙利领先分离合成了“促甲状腺激素释放因子”和“黄体生成素释放因子”,吉耶曼领先分离合成了“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srif)。二人的这些研究成果,证实了脑激素的存在,从而为控制某些重要疾病开辟了新的道路,这就是竞争给人带来的乐趣,竞争激发人的生存欲望,也使个人的前进更具动力。
其实竞争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有球类、游泳、拳击、田径、棋类等多种多样的体育比赛,有音乐、诗歌、戏剧、影视、书法、绘画等文艺比赛,有学习竞赛、演讲比赛、劳动比赛等。有组织的比赛已数不胜数,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暗下决心要赶超他人的无形竞争更是到处都存在着。
没有竞争斗志的人,就不可能唤起内心的进取动力,这样的人在崇尚“胜者为王”的社会很难走得远。有些在工作中勤于上进和学有所长的人,会遇到这种情况:某些比自己条件差的人却先于自己取得了成功,或者比自己升迁得快,或者比自己更被老板赏识和器重。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答案便是缺乏竞争意识。
竞争是一种能力,只有在竞争中才能感觉到生命的存在,只有在竞争中才能活得充实而有意义,只有在竞争中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不论什么方式的竞争,也不论竞争的对象是谁,竞争的具体内容怎样,竞争都是为了超越对方。在这种超越对方的竞争中得到心理的满足,生命才会变得更有意义,你的职场之路才会更加顺利。
做到最好才能“活”下来
不论什么行业、什么工作,既然值得做,就应该做到最好。成功学家格兰特纳说:“如果你有自己系鞋带的能力,你就有上天摘星星的机会。”韦尔奇也说:“要去摘星星,而不是沉迷于‘令人厌烦的’小数点。”当你选择了一份工作的时候,你也在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你可以选择凑凑合合地把活干完,让别人在背后指责你,也可以选择把工作做得漂漂亮亮,用行动赢得别人的尊重。既然做了一件事,就要把它做好,抱怨工作或薪水并不能使你成功,要把精力集中在尽可能作出最好成绩的努力上。
要成功,要作出骄人的成绩,要成就事业、创造财富,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使出全部力量,尽最大努力把事情做好。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实应该是“谋事在人,成事亦在人”。
但是在现代职场中,有很多公司的员工凡事得过且过,做事做不到最好,主要表现是做事做不到位。在他们的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5%的人看不出来是在工作,能偷懒就偷懒,闲聊、睡觉、上网,一下班就不见人影;10%的人正在等待着什么,被动地接受老板的吩咐;20%的人正在为增加库存而工作,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把工作做成一锅粥,整天一团混乱;10%的人没有对公司作出贡献,虽然在做,却是负效劳动;40%的人正在按照低效的标准或方法工作,缺乏灵动的思维,永远在忙,却到最后才完成任务;只有15%的人属于正常范围,但绩效仍然不高,并没有踏踏实实、全力以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做事准则。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军人的职责是保卫祖国,教师的职责是培育人才,工人的职责是生产合格的产品……社会上每个人的位置不同,职责也有所差别,但不同的位置对每个人却有一个最起码的做事要求,那就是做事做到位,要做就做到最好,否则就不做。
王建文是一家汽车修理厂的修理工,技术不错,就是喜欢喋喋不休地抱怨工作。“修理这活太脏了,瞧瞧我身上弄的。”“真累呀,我简直讨厌死这份工作了。”诸如此类的话很多。王建文几乎每天都在不满的情绪中度过,他认为自己在受煎熬,在像奴隶一样卖苦力。因此,王建文只要师傅不在身边,他便偷奸耍滑,应付手中的工作。转眼几年过去了,当时与王建文一同进厂的三个工友,各自凭着在工作中磨炼出的精湛手艺,或加薪晋职,或被公司送进大学进修,或是独当一面,开辟了属于自己的新事业,唯有王建文,仍然在抱怨声中做修理工。
王建文的教训让人反思: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否则浪费的只是自己的时间,影响的也只是自己的前程。工作不分贵贱,任何工作都值得好好去做。很多人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无足轻重的,对工作敷衍了事,根本没有认识到工作的价值,谈不上做好,更谈不上做到最好,反而经常将心思放在怎样才能寻找到一个薪水高、轻松又体面的工作上。以这种态度,还想找一个好工作,那不是痴心妄想吗?
其实,在各行各业中都有施展才华和加薪晋职的机会,关键要看你是不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来对待你的工作,在工作中是否做到了最好。无论何时何地你都不能瞧不起自己的工作,职位能带给你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这个职位上可以给公司带来什么。无论你在哪里工作,都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全力以赴把工作做好,做到位。
实际上,要做就做到最好,这是每个人成功的前提。如果你总是偷懒耍奸,那还谈什么将工作做好?要做好你的工作,就必须付出百分百的努力。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每一项工作都尽心尽力,才能获得大发展,获得的成功。
别被过去的错误“套牢”
每个人都可能会犯错,即使再优秀的人和再伟大的公司也会这样。可口可乐公司在1984年所犯的错误,被称为可口可乐在20世纪最严重的营销错误。很多人给可口可乐的这次失误做了解释,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可口可乐的一次有意的策划,仅仅是为了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提醒忠实的消费者注意可口可乐对他们非比寻常的意义。可口可乐公司显然没有这样策划。郭思达的确“那么愚笨”,犯下了《商业周刊》所称的“当代的行销大错”。
可贵的是罗伯特·郭思达对错误改正的勇气,尽快走出了自己的错误,并很好地把握了时机。要知道在正式推出新可乐之前,可口可乐公司进行了大量的数据调查,所有一切都证明新可乐优于老可乐。显然,这一切给了罗伯特·郭思达信心。罗伯特·郭思达没有料到轰动美国的推广之后,如潮的谩骂涌进了公司。可以想象郭思达当时的心情,但他选择了正视现实。1984年7月5日,罗伯特·郭思达、基奥和戴森在亚特兰大与媒体见面,这距离新可口可乐首次在林肯中心张扬亮相不到3个月。他坦诚地承认公司是多么严重地错误估计了形势,还谈到公众的“激情”让他们吃惊,并把这称作“亲切的美国之谜”,它和“爱、自豪感与爱国主义”一样是无可丈量的。基奥说有些人形容眼下这一刻是公司在撤退,是小人物对大企业的胜利。“我深爱这撤退!”他说,“只要能给我们最好的顾客带去他们最喜爱的产品,任何这样的撤退我们都热情欢迎!”
一位成功学专家曾经说过,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说成功是人生最理想的朋友,那么,错误则是人生永远抛不掉的伙伴。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以后试图掩饰或推卸责任。在错误面前诡辩的人,就等于重犯一次错误,甚至比重犯错误更危险,因为错误已在他脑子里扎了根。
罗斯福总统在1912年的时候,曾在新泽西州的一个小镇集会上,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当地人发表了一篇演讲。当他在这篇演讲中说到女子也应踊跃参加选举时,听众中忽然有人大声喊道:“先生!这句话和你五年前的意见不是大相径庭了吗?”罗斯福不是回避或者掩饰,而是聪明地回答道:“可不是吗?五年前,我确实另有一种主张的,现在我已深悟我那时的主张是不对的!”他的回答,不但使那位问话的人获得了满意的答复,就是其他听众也丝毫觉察不出他有什么不安的情绪。
罗斯福总统对待自己错误的态度,对于我们处理自己工作中的过失有着很重要的启示。当我们在工作中出现问题和错误的时候,我们要勇敢地面对它们,尽快走出自己的错误,这样,我们才能够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和成长。如果出现问题后一味地掩藏和推卸责任,只会让问题变得更严重。
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还是工程师时,他负责的实验室发生了大爆炸,一大块天花板被炸下来,掉在地板上。为此,他找到了他的顶头上司理查德解释事故的原因。当时他的自信心就像那块被炸下来的天花板一样开始动摇。理查德非常通情达理,他所关注的是韦尔奇从这次大爆炸中学到了什么东西,以及如何修补和继续这个项目。他对韦尔奇说:“我们最好是现在就对这个问题进行彻底的了解,而不是等到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时候。”韦尔奇本来以为等待他的会是严厉的批评,而实际上理查德却表示完全理解。
做错了,就要尽快从错误中走出来。千万不要惧怕伴随错误而来的负面影响,一味地隐藏错误或为自己的错误寻找开脱的借口,错误就会制约你前进的步伐,减慢你成功的速度,降低你的行动质量。事实上,很多时候,如果你能以积极的心态,勇敢承认错误,那么你就不会为错误所累,你就会获得成功。
敢想更要敢做
沃尔特·皮特金是位电影投资者。一次,一位年轻的职员在会议上向他提出了一项大胆的建设性方案。在场的人全被吸引了,它显然值得考虑,不过他们可以从容考虑,然后讨论,最后再决定如何去做。但是,当其他人正在琢磨这个方案时,皮特金已经开始向华尔街发电报,用电文详细陈述了这个方案。当然,拍这么长的电报花费不菲,但它转达了皮特金的信念。
出乎意料的是,一千万美元的电影投资就因为这个电文而拍板签约。假如他们拖延行动,这项方案极可能就在他们的漫谈中流产——至少会失去它最初的亮点。但皮特金立刻付诸行动了。很多人羡慕皮特金办事如此高效,他之所以办事高效,是他养成了“想到就要立即行动”的习惯。
每天都有人说:“如果我当时就开始做那笔生意,早就发财了!”或者:“我早就料到了,我好后悔当时没有做!”然而天下没有卖后悔药的,如果只是沉浸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中,梦想着天上掉馅饼,而不是脚踏实地付诸行动,那么幻想恐怕永远只是幻想。只有积极行动,才能将梦想变成现实。
一张地图,无论多么翔实,比例多么精确,它永远不可能带着主人周游列国。严明的法规条文,无论多么神圣,永远不可能防止罪恶的滋生。凝结智慧的宝典,永远不可能缔造财富。只有行动才能使地图、法规、宝典、梦想、计划、目标具有现实意义。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小时候很爱空想,父亲为了让他克服这个毛病,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一个人向一位思想家请教成功的关键所在,思想家告诉要“多思多想”。这人听后,似有所获。回到家,躺在床上,开始胡思乱想。他的妻子发现他行为举止异常,跑去找思想家,说丈夫自从向您请教后,整日足不出户,眼望天花板,口中念念有词,就像中了魔。思想家来到那人家中。那人委靡不振,看到思想家来了,就像抓到了救命稻草,急切地问:“我每天一直在思考,你看我离伟大的思想家还有多远?”思想家问:“你思考了些什么?”那人答:“想得太多,脑袋都快炸了。”“你只想不做,只能收获无用的思想垃圾。”思想家毫不留情地说。
满腹经纶的空想家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他们的思想没有任何价值。在父亲的教导下,海明威终其一生喜欢实干而不尚空谈,行万里路,足迹遍及亚、非、欧、美各大洲,写出了许多著作。他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海明威用他的行动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行动才能让思想发挥它的价值。同样,在职场中,只有积极的行动才能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才能让我们的才华展现出它的价值。
面对繁重的工作,有的时候你会紧张,担心自己做不好,总感觉没有信心。有这些情绪和想法是正常的,因为你有自己希望达到的目标,紧张和担心正是伴随着这个愿望出现的,愿望越强烈,你的紧张和担心就会越明显。如果将精力花费在消除紧张或为紧张和担心而苦恼的话,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与愿望背道而驰。唯有行动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当你紧张时、担心没有希望时,只要将它看成仅仅是一种情绪和想法而已,将精力投入到扎实的学习中,利用好每一分钟,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比如一道习题、一个单词。要想实现你的目标,紧张、担心没有用,只有投入到每天的学习、工作中,才有可能实现你的愿望。
所以,想要使工作取得更大进展,在敢想的基础上要通过果敢的实际行动去努力实践,只有这样,理想才能变为现实,而我们也能逐渐成为职场强人。
除了自己,谁都靠不住
人生总是会遇到不顺的情况,很多人处于不利的困境时总期待借助别人的力量改变现状,殊不知,在这个世界上,最可靠的人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为何总想着依赖别人,而不是依赖自己呢?
美国从事个性分析的专家罗伯特·菲利浦有一次在办公室接待了一个因企业倒闭、负债累累、离开妻女四处为家的流浪者。那人进门打招呼说:“我来这儿,是想见见这本书的作者。”说着,他从口袋中拿出一本名为《自信心》的书,那是罗伯特多年前写的。流浪者说:“一定是命运之神在昨天下午把这本书放入我的口袋中的,因为我当时决定跳入密歇根湖了此残生。我已经看破一切,认为人生已经绝望,所有的人,包括上帝在内,已经抛弃了我。但还好,我看到了这本书,它使我产生了新的看法,为我带来了勇气及希望,并支持我度过昨天晚上。我已下定决心,只要我能见到这本书的作者,他一定能协助我再度站起来。现在,我来了,我想知道你能替我这样的人做些什么。”
在他说话的时候,罗伯特从头到脚打量着这位流浪者,发现他眼神茫然、神态紧张。这一切显示,他已经无可救药了,但罗伯特不忍心对他这样说。因此,罗伯特请他坐下,要他把自己的故事完完整整地说出来。
听完流浪者的故事,罗伯特想了想,说:“虽然我没有办法帮助你,但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可以介绍你去见这幢大楼的一个人,他可以帮助你赚回你所损失的钱,并且协助你东山再起。”罗伯特刚说完,流浪者立刻跳了起来,抓住他的手,说道:“看在上天的分上,请带我去见这个人。”
流浪者能提此要求,显示他心中仍然存在着一丝希望。所以,罗伯特拉着他的手,引导他来到从事个性分析的心理试验室,和他一起站在一块窗帘之前。罗伯特把窗帘拉开,露出一面高大的镜子,罗伯特指着镜子里的流浪者说:“就是这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能够使你东山再起,除非你坐下来,彻底认识这个人——当做你从前并未认识他——否则,你只能跳到密歇根湖里。因为在你对这个人未作充分的认识之前,对于你自己或这个世界来说,你都将是一个没有任何价值的废物。”
流浪者朝着镜子走了几步,用手摸摸他长满胡须的脸孔,对着镜子里的人从头到脚打量了几分钟,然后后退几步,低下头,开始哭泣起来。过了一会儿,罗伯特领他走出电梯间,送他离去。
几天后,罗伯特在街上碰到了这个人。他不再是一个流浪者形象,他西装革履,步伐轻快有力,头抬得高高的,原来的衰老、不安、紧张已经消失不见。他说,感谢罗伯特先生让他找回了自己,并很快找到了工作。后来,那个人真的东山再起,成为芝加哥的富翁。
人要勇敢地做自己的上帝,因为真正能够主宰自己命运的人就是自己,当你相信自己的力量之后,你的脚步就会变得轻快,你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从21世纪的竞争来看,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很高的,除了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智力水平,还必须具备生存意识、竞争意识、科技意识以及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从现在开始注重对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只有使自己成为一个全面的、高素质的人,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取得成功。
人若失去自我,是一种不幸;人若失去自主,则是人生最大的缺憾。赤橙黄绿青蓝紫,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和特有的亮丽色彩。你应该果断地、毫无顾忌地向世人展示你的能力、你的风采、你的气度、你的才智。在生活的道路上,必须自己做选择,不要总是踩着别人的脚印走,不要听凭他人摆布,而要勇敢地驾驭自己的命运,调控自己的情感,做自己的主宰,做命运的主人。
善于驾驭自我命运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只有摆脱了依赖,抛弃了拐杖,具有自信、能够自主的人,才能走向成功。自立自强是走入社会的第一步,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也是纵横职场的法宝。
所以,从现在开始,树立对自己的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你的工作和生活才会取得发展。
加班潜规则:抱怨无用,灵活处理才是真
碧珊是个80后女孩,崇尚自我、率性而为,她身上没有丝毫忍辱负重、逆来顺受的影子。她刚刚把老板给“炒”了。事情的缘由是这样的,碧珊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