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处世经验:伸曲适度,左右逢源 - 影响中国人的老经验全集 - 关丽莹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为人处世经验:伸曲适度,左右逢源

留个心眼,做人不可太老实

能上能下,才有更多施展自己的机会

赵思岐是一所名牌大学的高才生,他不仅成绩出众,还是学校学生会的主席。大学毕业后,他如愿以偿到一家外资企业工作。可是不久他就发现,自己在公司里的工作有点像秘书,干的都是些打杂的事情。从一个学生领袖到别人的“助理”,这让赵思岐很难受,特别是老张小李什么的动不动就唤他去打杂,令他觉得很没尊严。他想,自己又不是奴才,他们凭什么指挥自己做这个又做那个?不过,事后冷静一想,他们并没有错,自己的工作就是这些。刚进来时,王经理也对自己说过,但一旦涉及具体事情,情绪就有点失控。有时咬牙切齿地干完某事,又要笑容可掬地向有关人员汇报说:“已经做好了!”如此违心的两面派角色,自己都感到恶心。有几次,还与同事争吵起来。时间一久,日子就更不好过了,同事们几乎没人理他,孤傲的赵思岐变得更加孤独了。

一天,王经理叫赵思岐到他的办公室,赵思岐只好硬着头皮去了。进去后,他帮忙整理王经理的桌子。其中有一盆黄沙,细细的、柔柔的,泛着一种阳光般的色泽。赵思岐觉得奇怪,这干吗用呢?又不种仙人球,这人真怪!

王经理看出了他的心思,伸手抓了一把沙,握拳,黄沙从指缝间滑落,很美!他神秘地一笑:“小伙子,你以为只有你心情不好,有脾气,其实,我跟你一样,但我已学会控制情绪……”原来,那一盆精致绝伦的沙子,是用来“消气”的。那是王经理的一位研究心理学的朋友送的,一旦他想发火时,可以抓抓沙子,它会舒缓一个人紧张激动的情绪。朋友的这份礼物,已伴他从青年走向中年,也教他从一个鲁莽少年,成长为一名稳重、老练、理性的管理者。王经理说:“在控制别人之前,首先学会控制住自己。”

赵思岐低下了头。

由主角变成配角的时候不必悲叹时运不济,也不必怀疑有人暗中捣鬼,如果自暴自弃,到最后就算不下台,也必将沦落为跑龙套的角色,人到如此地步就很悲哀了。如果能把配角扮演好,一样会获得掌声。

著名艺术家韩美林曾经谈起他的炼狱之苦:因为难以忍受饥饿,为了生存,韩美林在众目睽睽之下吃掉了别人扔掉的、爬满苍蝇的五个包子皮。今天的人根本无法想象,在那个年月,韩美林一听到碗响或“米”字就会本能地流口水,浑身发颤。

但韩美林挺过来了。他写道:“20多年后的今天,这五个包子皮在我身上产生了多大能量?它成就了我多少事业?壮了我多少胆?它让我成了一条顶天立地的好汉,它练就了我一身铮铮铁骨,让我悟出了人生最深邃的活着的真理。我虽然沉入过无边的人生苦海,却也悟到了做人的真谛。”

韩美林曾对学生讲:“你们可知道什么是一条汉子吗?一个多么高多么大的男子汉,就要有多么高多么大的支撑架。但这个支撑架全部都是由苦难、辛酸、羞辱、失落、空虚和孤独组合起来的……你得踢着石头打着狗,你得忍无可忍地一忍再忍,难舍难分地一舍再舍……”

学会弯曲,是生活与生存的必然需要,否则容易导致“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凉。而唯有能上能下,方能有效地保存实力,寻找机会,再展宏图。

在羽翼未丰时,保持低调的处世方式

在强者面前示弱、在弱者面前示好是寻求自我保全的大学问。但古今中外都有很多人不得此中精义,喜欢与强者争锋,到头来只能是自讨苦吃。

战国末期的著名政治家李斯是为秦王谋划国事的重臣,他建议对现存的其他六国进行各个击破的方针深得秦王赞同。他分析了各国形势,认为韩国最弱,且为秦国近邻,应以此为突破口,“先取韩以恐他国”。秦王赞同李斯的主张,并让他具体谋划灭韩之策。

正当李斯踌躇满志的时候,半路却杀出个程咬金,这个人就是韩非。韩非为韩国贵族,早年曾与李斯同就学于荀卿,攻读刑名法学之术。

韩非是韩国公子,天生口吃,因此与别人说话总是结结巴巴的。但是他擅长写文章,对人性心理的观察很敏锐,是荀卿门下最优秀的门生。

韩国当时日渐衰败,受到他国侵略,领土愈来愈窄。韩非屡次向韩王提出建议,要求打破现状。韩王不喜欢口吃的韩非,根本无视他的建议,也不想改革。

韩非愤而著书,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书,即所谓的《韩非子》。

韩非是天才的说服家,但一直没能够发挥他的才能。韩非受到韩王的疏远,在韩国非常孤独,认为韩国的前途渺茫。他分析天下的形势,认为将来称霸天下者非秦国莫属。

水工郑国被派遣到秦国建设大规模的灌溉工程,本来是韩非的策略,后来郑国叛变,巴结秦王,使秦国集中兵力攻击韩国。郑国在进入秦国时,曾以韩非的书献给秦王,这就是《孤愤》、《五蠹》二书。

秦王读后感叹地说:“多出色的一本书,如果能与韩非见一面,死而无憾。”秦王并不认识韩非这个人,便向李斯打听。“韩非是与我同门的韩国人。”客卿李斯惶恐地对秦王说。

李斯是楚国人,与韩非同是荀卿的门下,但成绩却不及韩非,后投效秦国,是吕不韦的食客之一,因此能够接近秦王而成为幕僚。

秦王立即派遣使者到韩国,要求见韩非一面。秦王指名要见韩非,韩王心乱如麻,心想:虽然韩非看来很不起眼,秦王却想招揽他,或许他真的是一个人才。如果真是人才,实在舍不得出让。而且韩非一直受到自己的冷落,不知会在敌国作出什么对韩国不利的事,因此而

深感不安,但是对于秦国的要求又不能拒绝。

韩非到了秦国,向秦王上书,建议打破六国合纵的盟约。阐述统一天下的策略,秦王非常高兴。于是就把韩非留在秦国,准备日后予以重任。

然而,一山不容二虎,李斯怎能允许别人跟他争名夺利?李斯与韩非,就此结下矛盾。韩非并非等闲之辈,一旦得到秦王重用,李斯地位则岌岌可危。

常言道:“无毒不丈夫。”李斯为除掉韩非,不择手段,心狠手辣。李斯以先伐赵而缓伐韩等为借口,在秦王面前轮番诽谤韩非。日久,使秦王渐渐对韩非心生疑窦。李斯见火候已到,不失时机地谏秦王道:“韩非身为韩国公子,终究是心向韩国,必不肯为秦国效力,这是人之常情。日后若放他归国,定然贻害不浅;不如寻他个过错,依法诛杀了事。”秦王既已对韩非产生疑心,便同意了李斯不放虎归山之议,将韩非拘捕入狱。李斯怕秦王日后明白真相,重新起用韩非,就急忙派人送毒药给韩非,催促他马上自杀并附带一封信:“秦国重臣对客卿甚为不满,决定将他们全部放逐,当然也不会让他们就这么回去,自己服毒自杀吧!”

韩非一入狱,就多方设法上书秦王,申辩其冤情。但李斯对此早有防备,预先将牢狱各关节都堵住,使韩非哭诉无门,只得被迫饮鸩自杀,时为公元前2年。

同行是冤家,竞争对手的强弱,将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宠辱得失。可惜当时韩非并不知晓这其中的奥妙。李斯在秦国位高权重,又深得秦王信赖。韩非未识时务,只知进,不知退,面对强手竟不识眉眼高低,硬着头皮与之争锋,显然不懂低调做人的道理,其结果必然只能自取灭亡。因此,在羽翼未丰之时,保持低调的处世方式,主动避开强者锋芒,对于个人或团体保存实力、养精蓄锐都是大有裨益的。

太拿自己当回事只会孤立无援

在人际交往中,那些谦让而豁达的人总能赢得更多的朋友;相反,那些自尊自大、孤芳自赏的人总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最终在交往中走到孤立无援的地步。

安德森是个非常优秀的青年,头脑一向很聪明,在大学期间是令人羡慕的“学习尖子”。或许正是因为他太优秀了,所以其他人在他眼里简直不值一提。

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时时感到自己是“鹤立鸡群”。他不仅看不起周围的同学,连一些教授他也不放在眼里,因为他们讲的课程对安德森来说实在太简单了。

学业上的优秀使安德森逐渐形成了一种优越感,因而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变得极为挑剔,容不得别人有一点毛病。一次,有位同学向他借了一本书,书还回来时弄破了一点,虽然那位同学一再向他表示歉意,但安德森仍然无法原谅他。尽管碍于面子,他当时什么话也没说,然而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愿理睬那个借书的同学了。

渐渐地,安德森成了其他同学眼中的“怪人”,大家不敢再和他交往,甚至不愿和他交往。当然,这种“集体排斥”并没有阻碍安德森在学业上的成功。

安德森的功课门门都很优秀,年年都获得奖学金,还曾代表学校参加过国际性竞赛并获得了奖项。许多老师和学生都一致认为,他是一个难得的“天才”。

数年寒窗苦读后,安德森以优异的成绩毕业,顺利进入一家待遇优厚的大公司。他心中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准备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

不过,上班后的生活远远不像在学校里那样简单,每天都少不了和上司、同事、客户等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安德森对此感到十分厌烦。原因在于,他在与人交往时仍然抱着那种挑剔的心理,一旦与人接触就对他人的弱点非常敏感。

毕竟,安德森太优秀了,很少有人能够和他相提并论。他对别人的挑剔越来越严重,逐渐发展成对他人的厌恶。他讨厌那些平庸的同事、低能的上司,有时甚至说不清对方有什么具体的缺陷,但他就是感觉不对劲。

长此以往,安德森与周围的人关系变得很紧张,彼此都感到很别扭。他经常与同事闹得不可开交,也往往因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与上司发生矛盾。

终于有一天,安德森彻底变成了一个无人理睬的闲人。尽管他确实很有才干,但上司却不再派给他任何任务,同事们也像躲避瘟疫一样远离他。在走投无路之际,他被迫写了一份辞职书,结果马上得到批准。

随后,安德森又到别处应聘,可是一连换了四五家单位,竟然没有一处令他感到满意。这位原本前途远大的青年,心情变得越来越苦闷,日益形单影只。在巨大的痛苦煎熬下,他的精神逐渐崩溃,最后被送入一家精神病医院。

人太把自己当回事,就容易挑三拣四、忘乎所以、刚愎自用,并且在与人相处时会

吹毛求疵。这样的人,即便本领再高强,也不会受人尊敬、被人重用。而且,一个太拿自己当回事的人,即使不在言谈中将这种态度表露出来,其身上那种“顾影自怜”、“孤芳自赏”的气质也是足以令许多人讨厌、不悦的。因此,做人就要放低姿态,让自己融入人群中去,不要刻意突显什么,这样才能为自己赢得好人缘。

不要处处标榜自己很聪明

一个人各方面的能力都是有限的,自大、自满、自我标榜只会惹来祸端。真正的聪明人,永远知道自己的缺点。

西汉成帝时,儒学大师刘向受成帝的指派,率领儿子刘歆和一大批学者整理藏书。刘向整理藏书时,心有所悟,便告诫儿子刘歆说:“我们读书人有个毛病,一旦书读多了,便自以为无所不知,容易染上傲气,你一定要自律啊!”

刘歆提出疑问:“父亲学问精深,人人敬仰,难道非要作出谦逊之态吗?和那些无知的俗人相比,父亲用不着自谦啊!”刘向一听大怒,斥责道:“我哪里是什么惺惺作态?我是真的自觉无知啊!你这样狂妄、不知世情,将来要吃大亏的!”

刘歆心中不服,对刘向的话并不放在心上,他对别人说:“我父亲太迂腐了,这只怪他事事不张扬。如果换作他人,就会有更高的官职,这不是太可惜了吗?”

刘歆写成一部目录学著作《七略》,在别人的恭贺声中,刘向提醒儿子:“你写得很好,但我并不想夸赞你。很多人就是在他人的赞颂声中毁灭的,因为这助长了他的傲气。天地如此之大,我们所学所知的实在太少,如果你知道这一点,时刻牢记在心,做事才不该张狂啊。”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