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赐婚
楚玉朗在大殿之上,听到自己被留在阳城,管理各州,也愣了一下。
接着,一股浓浓的感动涌上心头。
一直以来,他的身上都背着叛贼的头衔,先是带兵起义,反叛自己的君主;后来又投靠盛云,反叛自己的国家。
他不是天生反骨,他只是生不逢时。他也想尽忠留名,却不想为昏君卖命;他也想以死明志,却不想手底下的兄弟毫无意义的死去。
他身上背负的东西太多了,让他无奈的事情也太多了。
他本以为,他一个乱臣贼子出身的降将,能回到盛云混个一官半职就差不多了,根本不敢奢求太多的东西。
张阳明第一次见他所说的话,他也只当客套之语。直到今日,他才发现,尽管他一再高看张阳明,但终究还是看低了这个年仅十六的少年。
楚玉朗还没有蠢到连是谁在信任他都分不清,李青婉看似主帅,实际一直以张阳铭为主导,这次,肯定也不例外。
对于张阳明的大恩,楚玉朗无以为报,只能在心底默默发誓,决不辜负他这份毫无保留的信任。
……
三天后,阳城恢复如初,再看不出任何被战争肆虐过的痕迹。
这多亏王天辰最后下的一道法旨,直接给阳当宣判死刑,不然盛云大军还是会有不小的伤亡。
李青婉曾想当面感谢这位她眼中的仙人,但张阳明却告诉她,王天辰已经带着陈家老祖回柳门了,令她失望无比。
这两天,地方官员纷纷回到各州复职,暨、昇等三州虽然已没有人口,但土地尚在,故而楚玉朗下令,从其他几州抽调一定数量的人口陆续迁过去。
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当然,李青婉也丝毫没有兴趣见证。
她看这边的事务基本步入正轨,就打算班师回朝。
算算日子,她从盛云皇都离开已有月余,还挺想念帝后和三皇子的,毕竟从小到大,她都没和家人分开这么久过。
至于那个苟延残喘的孙天离,交给楚玉朗解决就好,翻不起什么浪花。
刘旗在攻下阳城第二天便率宿州守军回防,一州之地,不能一直没有人坐镇管理。
那些阳当降军,李青婉也交给了楚玉朗管理,故而这次与李青婉同行的,只有她带来的十万大军和张阳明。
尘埃落定,启程回都。
“恭送公主殿下!”
……
“哈哈哈!好!灭的好!来人呐,拟旨,朕要将这个消息昭告天下,看谁还敢对婉儿挂帅说三道四!”
对于长乐公主挂帅出征之事,朝中许多人都心怀不满,碍于惠帝的威严,那些人不敢当众表露,但私底下的议论从未停歇。
惠帝对这一切心知肚明,却又没办法让他们闭嘴,若仅仅因为私下议论而治他们的罪,那和暴君无异。
堂堂一国之君,也因此硬生生憋了一个多月的火气。
现在,李青婉仅用四十多天就攻克了阳城,灭了阳当,将盛云的疆土扩大了近三分之二,如此大的功劳,自然能够让大多数人心服口服。
那极少数不服的,还敢乱讲的,惠帝可以没有任何顾忌地找他们的麻烦,天下人不但不会反对,还会表示强烈的支持。
……
一个月后,盛云皇都,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一派喜庆景象。
二十天前,李青婉班师回朝,惠帝出城相迎。在城门下,除了大肆赞赏他们这次的功劳外,还直接下旨赐婚,对象自然是张阳明和李青婉。
若是放在往常,哪怕是朝臣聚集,万众瞩目,李青婉也一定会大吵大闹,极力反对,根本不存在顾及惠帝面子一说。
但这次,她只是羞涩一笑,红着脸领旨。
张阳明倒是想说点什么,搞些气氛起来,不过想了想,场合太大了,这样做不太合适,也就老老实实叩谢圣恩。
今天,便是两人大婚的日子。
盛云建立这么多年,皇室不是没和张家联姻过,但那都是张家厚着脸皮主动去找皇室求亲。
历代帝王感念张家先祖功劳,也不愿轻易驳了他们的面子,于是就指派一位王爷的子女,或者庶出的皇子公主作为联姻的对象。
像李青婉这种,嫡出而且相当优秀、极受疼爱的公主,由皇上主动赐婚下嫁到张家,还是史上头一遭。
张阳明是张家百年不遇的奇才,李青婉是惠帝和帝后最疼爱也是唯一的女儿,两边自然都拿出十二分的气力来操办这场婚礼。
这一天,整个盛云皇都,丧事一律不许办理,每家老百姓都被分发有代表婚礼的喜庆事物,他们的任务就是将这些东西张贴上,把整个气氛营造起来。
站在皇都任何一条街道上,放眼望去,满是红妆。人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真心实意为李青婉和张阳明送上祝福。
这是真正的普天同庆,哪怕当年惠帝大婚,也远没有这么大的排场。
说到底,惠帝这些年的励精图治,彻底赢得了人心。与此同时,李青婉在皇城里晃悠这么多年,认识的普通百姓何止上万。
人都是知道感恩的,同时也是善良的,当这两者相遇,那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
依盛云礼法,嫡出公主下嫁,驸马需头戴官翎,身穿大红礼服,脚踏名驹,带着迎亲队伍绕皇城一圈。
此举是为了将驸马对公主的爱意,以及对皇室尊重摆出来,让天下人都看个清楚。
在盛云,公主未出阁前,无论年岁多大,都居住在皇宫之内。所以驸马绕城一周后,最终的迎亲之地,就是皇宫宫门。
此时,公主已经在一众侍女的簇拥下等候多时。
待驸马至此,皇帝会亲手将公主交于驸马之手,并立即转身回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