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复式班
夏天的午后,奶奶带着开心耳去开学。沿村里的基公路,走到打谷场,开心耳想走打谷场上,绕个弯,再上大路。学校的位置,开心耳知道,姐姐曾带她趴在窗户上,看别人上过学。
“二丫头,走哪去了,上学的人了,村里还不认识!”奶奶急切切喊住开心耳。
开心耳很不情愿的走在奶奶身边。打谷场上有开着红色小花的一种小草,有待开花的锭茅草,还有人们吃瓜吐的瓜籽,长出来的瓜秧,早已结蔓,开心耳想从那路过,去看看小瓜长大没有。奶奶却认为开心耳又要迷路。
学校在村子里,过一条“杨叉沟”就能看到来来去去,同样来开学的大人与小孩了。
“快这边走。”奶奶拽起开心耳,三步并作两步,就站到了一张高高的桌子前。
“老师,我家姑娘来报名。”奶奶指指开心耳,对一位背后拖着一条黑粗大辫子的阿姨说。
“叫什么名字?”阿姨笑容可掬地打量了一下开心耳问道。
“开心耳。”开心耳正要回答自己叫二丫,奶奶已经回答了。
开心耳!开心耳一直以为自己叫二丫,还不知道原来自己叫开心耳。
二丫,二丫,父亲这么唤自己,奶奶以及家里人都这么唤开心耳的。姥姥家的人,都是闺女闺女唤的,他们不唤开心耳二丫。
奶奶带开心耳开了学,上学就是开心耳自己来去了。学校在村里,也不用担心会丢。
上学第一天,教室里很乱。庄稼人只在乎地里的活计,根本不在意孩子上学不上学。昨天报名开学,家长就觉得明天才上学,一下子去好了,还耽搁时间去报个什么名。
上学第一天,老师还得继续开学事项。偏又是新调来的一个老师,有几个女孩子听说换了老师,站在教室门口,任凭她的母亲怎么拖拉劝说,也不肯进教室。
那时候的老师很有责任心,巴不得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教育。老师也苦口婆心劝说着,“你先来上几天看看,看老师骂你不骂,老师也不骂人的。”
女孩就是认定原来任教的老师好,听说没脾气,不打人,害怕新老师骂人,就是拖不进教室。
几番闹腾,开学总算告一段落,接下来就是上课。那是生产队里的一个牛棚改造成的学校。水泥粉刷的外墙,里面很是宽敞,没有柱子,屋顶赖横架在墙上的两个螺纹钢承重架支撑着。责任田承包到户后,生产队的一应生产资料也以抓阄的形式分给了各家各户,作为公共产物的牛也不例外,也要求以阄为准,各归各主,领回家去饲养。
牛棚改造成学校后,有些农户还是习惯将牛拴在学校附近,地上随时都会有一坨牛屎或一大滩牛尿。夏天,又黑又大的牛蝇绕着那牛直打转转。牛被惹急了,“昂”一声后蹄刨地,牛尾巴左右甩几下,来怒斥牛蝇。
下雨天更遭,学校门口根本没路,全是一踩就会陷入很深的泥泞。那时候雨靴,特别是深帮雨靴很少,几乎没有。雨天出门,孩子们都各有自己的创造。
男孩子一般踩着高架马出进,一根有点粗的杂树枝,削的精光,大概一米高左右,下面三四寸高的地方,钉个脚踏子,人踩上脚踏,左手一提木棍,左脚也随之而起,顺势向前挪移一步,右边也如是操作,步也就这样迈开了。
女孩子,骑高架马的少,找来两块瓦片,一手一根稻草搓的草绳,绑定瓦片,一脚踏一片,左手一提绳子,顺势抬左脚,右手一提绳右脚抬起,这样一左一右交替着,也就迈步向前了。
夏天更好办,鞋子提手里,光着脚丫走,走到水塘边,再去洗脚穿鞋。什么细菌不细菌,鸡屎鸭屎踩着很正常。
学校只有一、二,两个年级,两个年级共处一室。学校只有一个老师,一个老师既教一年级也教二年级,既是语文老师,也是数学老师,还兼带音乐、美术与体育。
给一年级上半节课,安排大家做作业,又去二年级那边上课,如此反复,老师习以为常,同学们更加习以为常。
那时候的老师已经很重视学习了,学生们还不知道重视,该上学的天数,家里人没说让请假,背个书包就来学校,也不懂为什么要来,来做什么的。只是盲从地读书就读书,写字就写字。家长就更不重视了,稻子收割后,铺晒在打谷场,鸡鸭鹅可不讲理,说不定就上来一阵,狼吞虎咽,饿虎扑食。那还了得“二丫,赶紧跟老师请几天假,回家看鸡。”
开心耳就请假,稻场上来看鸡。将稻草把子堆码起来遮阴,人躲在边上,这里就是开心耳一个人的世界。摊开带来的纸笔,信手涂鸦,一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看完鸡,返回学校,老师利用下课的时间,一个一个帮这些请假的孩子补课。不要求报酬也不要家长的认可,那时的老师,真的就是这么认真负责。
小孩子的虱子问题,一直困扰着老师,该如何改善?老师想出一个办法,每周让学生们互查,检查谁头上的虱子多,就叮嘱他回家多洗头。
虱子检查正在进行,一个组派一个信得过的代表,挨个撩开头发仔细检查,发现多少都在本子上记下,小组检查妥,各代表去接受老师的检查。被报了名字的,回家就得洗头。开心耳不被报名字,开心耳也有虱子。那时候女生有,男生也有。耳边头发上,基本有一串串白色的虱子籽,捏紧发丝朝发梢紧捋,虱子籽就捋下来了,一掐,会“啪”一声响,还有汁液。
下午阳光进了教室,洒在学生们乌黑的头发上,吸血吸得红亮红亮的虱子也在行动,发根爬到辫端,辫端爬到耳畔,忽一下,也会飞到邻桌的头上。这时如果凑巧被看到,迅速捉住,一挤,就是红色一滩鲜血。那时候的小孩子各个面黄肌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