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一本书读完人类文学的历史》(15)
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
18世纪初期,欧洲古典主义文学占有相当的优势,但随着封建专制王权的逐渐衰落,新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发起启蒙运动,在文学艺术领域也迫切要求摆脱古典主义的束缚。在他们的倡导下,一种以揭露封建制度罪恶,表现普通平民生活和理想为内容的文学应运而生,形成了一股启蒙文学的潮流。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民主性,它继承和发扬了人文主义文学的传统,充分体现了18世纪欧洲的时代风貌。18世纪的启蒙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现实主义小说,启蒙作家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流浪汉小说的优良传统,较为真切地反映了英国社会的现实生活。这一时期成就最大的作家是笛福和菲尔丁。在法国,以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为代表的启蒙思想作家用他们充满战斗精神的笔锋创作了大量的启蒙文学经典作品。德国启蒙作家在反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中逐渐创立了德国的民族文学,莱辛和席勒是重要作家,而歌德则把德国文学推向最高峰。《鲁滨逊漂流记》为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奠基
笛福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位置,被称为“现代小说之父”。18世纪,长篇小说兴起,笛福作为西方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他的创作开辟了以写实为风格,追求逼真效果的现代长篇小说发展的道路。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鲁滨逊漂流记》是举世公认的最严格意义上的不朽杰作,被认为是塑造了现代文明、影响了人类历史的不多几种文学作品之一。
戴过枷锁的作家
丹尼尔·笛福是英国18世纪启蒙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文学名著,它表现了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
▲戴枷锁的笛福
笛福的父亲为伦敦的制烛商,后来改营屠宰。家庭不信国教,颇能以另外的角度看待世界。笛福不喜欢当牧师,在一所进步的学校学习,获益匪浅。20岁左右当中间商。24岁早婚,新娘带来丰厚的嫁妆,从此经营袜织品,7年后亏空。在政府谋些小差使,因子女众多,甚为艰难。41岁时发表讽刺诗《真正的英国人》,为威廉三世唱颂歌。次年发表《处理异教徒的最佳捷径》,假托对方的口吻,说出满纸是反讽意味的话。因讽刺当政的托利党的宗教政策,他被捕入狱,戴枷示众三次,善于机变的笛福早写好《立枷颂》。打油诗的玩世不恭,为托利党政治家哈利赏识,受命收集情报。买卖彻底破产后,10年间债主不断上门。1704年创办《评论》杂志,周刊,为社论开先河。因游戏笔墨,后来又曾下狱两次。晚年著书立说颇多,在昏睡中死去。
荒岛上的鲁滨逊
《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小说是以第一人称写的。鲁滨逊在青年时代不安于平庸的小康生活,违背父亲的劝告,私自逃走,到海外经商。他为摩尔人所掳,做了几年奴隶。后来,他逃往巴西,成了种植园主。由于缺乏劳动力,他到非洲购买奴隶。途中遇难,他独自飘流到南美附近的无人荒岛。
版本推荐
《鲁滨逊漂流记》(英)丹尼尔·笛福原著,肖泾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鲁滨逊漂流记》(英)笛福著,罗志野译,漓江出版社,1996年版。
小说主要描写他在岛上28年的生活。漂流到荒岛上的鲁滨逊很快战胜了忧郁失望的心情,从破船上搬来枪械和工具,依靠劳动改善了自己的环境。他猎取食物,修建住所,制造各种用具,种植谷类,驯养山羊,表现出不知疲倦、百折不挠的毅力。独自生活多年后,他遇见一些土人到岛上来举行人肉宴,他从他们手中救出一个将要被杀的土人,把他收为自己的奴隶,取名“星期五”。最后,他帮助一个舰长制服叛变的水手,搭乘舰长的船返国。他又获得历次冒险所积累的财物,成为巨富,并派人到他经营过的荒岛,继续垦殖。
我们从这部小说可以认识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面貌。作者在鲁滨逊身上注入自己的理想,把他塑造成为资产阶级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对他的品质极力加以美化。鲁滨逊的父亲具有保守的世界观,而鲁滨逊则不安于现状,他总是在行动,在追求。他在荒岛上不惜劳力,不怕艰难,凭着似乎是开辟新天地的热情,用自己的手创造了自己的小王国。他勤劳的目的当然是为了个人生存,为了创造私人财富。他的活动还给人以个人能够创造一切财富的假象。鲁滨逊这个形象也反映了殖民主义者的一些特点。他贩卖黑奴,经营种植园,在荒岛上以代表资本主义文明的火枪和基督教征服土人,并把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带到了岛上。以上种种,作者都以肯定的态度加以叙述。
《鲁滨逊漂流记》的主人公是普通的中产阶级人物,这是和英国过去的传奇与流浪汉小说不同的。作者擅长写具体的行动和环境的描写,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信以为真。他塑造的唯一人物具有典型意义。
《汤姆·琼斯》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奠基
1749年,菲尔丁出版了《汤姆·琼斯》,为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奠定基础。这部小说在叙述角度、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富有创造性,同时继承和发扬了英国幽默讽刺文学的传统,被视为英国小说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菲尔丁与笛福、理查生并称为“英国现代小说的三大奠基人。”
菲尔丁
菲尔丁出生于英国西南部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上校军官,母亲是乡绅的女儿。少年时代的菲尔丁过着富裕的生活,幼年受教于一个牧师,随后在贵族学校接受中等教育。在16岁以前,他已经精通了希腊文和拉丁文,读了许多古典名著。21岁时,他赴荷兰学习语言,兼攻法律。可惜家道中落,在荷兰只念了一年就不得不退学。
菲尔丁回到英国后,他没有走同阶层的其他青年所走的道路——寻找有声望的保护者,而是决定自力更生。他毅然选择了写剧本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由于他才学渊博、谈吐幽默,立即受到文艺界的欢迎,很快正式踏上伦敦剧坛。
▲菲尔丁
成为职业剧作家后,他共写了25部剧本。这些剧本谴责贵族阶级的道德腐化,揭露英国政府的贪污腐败,艺术上广泛地吸收了民间戏剧的手法,把诙谐怪诞的成分与现实生活中的重大政治问题杂糅在一起,创造了社会政治喜剧这一体裁,因此锋芒毕露。伦敦剧院的老板们怕开罪权势集团,拒绝上演菲尔丁的戏剧。于是,菲尔丁和一个朋友合伙买下一个剧团,亲自主持小剧场戏剧。他的社会和政治喜剧触怒了当权的辉格党的首领,剧院不得不关闭,他的戏剧生涯也就被迫结束了。同年,菲尔丁在他30岁的时候改学法律,仅用了3年的时间就完成了7年的课程,取得律师资格,并曾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区任法官,后来又担任伦敦警察厅长,训练了最早的一批侦察犯罪活动的侦探警察。菲尔丁是个绝对正直的人,这种职业经历使他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为创作积累了广泛的素材。菲尔丁同时又兼营报刊,撰写文学批评、杂文、小说。
《汤姆·琼斯》
菲尔丁共创作5部长篇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是《汤姆·琼斯》。这部小说在叙述角度、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富有创造性,同时继承和发扬了英国幽默讽刺文学的传统,被视为英国小说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版本推荐
《汤姆·琼斯》(英国)亨利·菲尔丁著,黄乔生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英国)亨利·菲尔丁著,萧乾译,太白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就作品反映现实的广度和深度来说,这部作品可以称为英国18世纪社会的散文史诗。全书共分18卷,人物有四十多个,中心情节是描述弃儿汤姆·琼斯的生活遭遇。汤姆·琼斯是私生子,出世不久即被抛弃。后为绅士奥尔华绥所收养。奥尔华绥让汤姆·琼斯与庄园主女儿苏菲亚产生了爱情,布力非对此非常嫉妒,极力在舅父奥尔华绥面前中伤汤姆·琼斯。于是汤姆·琼斯被逐,四处流浪。到了伦敦,他因打伤了一个流氓而下了监狱。苏菲亚的父亲强迫苏菲亚嫁给布力非,苏菲亚违抗父命,也逃到伦敦,找到汤姆·琼斯。最后,汤姆·琼斯的身份得到揭示,原来是奥尔华绥的亲妹妹的私生子,和布力非是异父同母的兄弟。全书以布力非迫害汤姆·琼斯的阴谋败露,汤姆·琼斯与苏菲亚结婚而结束。
小说的社会背景十分广阔,前六卷写乡村,中间六卷写由乡村到伦敦旅途中的情景,最后六卷写伦敦。作者通过各类不同人的言行和思想感情,概括了当时英国社会生活的全貌,同时,通过各类人物的命运及相互关系的描写,表现了善必将战胜恶的人道主义理想。
《波斯人信札》开哲理小说之先河
1721年启蒙运动的先驱孟德斯鸠化名“波尔·马多”发表了名著《波斯人信札》。《波斯人信札》是孟德斯鸠的唯一的一部文学作品。大约从1709至1720年,他花了十年时间酝酿和写作。书信体小说在18世纪的法国十分盛行。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游记与政论相结合的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哲理小说,它为18世纪的法国文学所特具的哲理小说体裁奠定了基础。
孟德斯鸠
孟德斯鸠出生于波尔多附近的贵族家庭。他的祖父和伯父相继担任波尔多法院院长,父亲是军人。家庭的影响,使他从小就关心国家政治事务,尤其对法律有浓厚的兴趣。早年就读于波尔多大学,毕业后当律师,长期在巴黎专门研究法律。后来继承了伯父的爵位和遗产,成为孟德斯鸠男爵,还一并继承了伯父在波尔多议会兼法院主席的职务,若干年后,他把这个公职转卖他人。他对地质学、生物学和物理学都有兴趣,写了不少论文。他还曾经营葡萄酒生产和出口生意,是资产阶级化了的贵族,因此在思想上对封建体制不满,决定了能够成为启蒙思想者。
▲孟德斯鸠
孟德斯鸠发表的书信体讽刺小说《波斯人信札》,是他的代表作,一举成名。之后他去巴黎,出入宫廷和文艺沙龙,并进入法兰西学士院。后半生他博览群书、到欧洲各国旅行,交游甚广,重点研究过英国的宪法和议会制度,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回法国后,历时20年写出政治理论史和法律史专著《论法的精神》,主张三权分立。
哲理小说的先河
《波斯人信札》是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斯鸠的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小说。该书一出版便取得巨大的成功,一时出现洛阳纸贵,有的书商在巴黎大街上看见文人模样的过客就拉住他:“先生,请你给我写一本《波斯人信札》吧!”当年就出了四版,印刷十来次,还有若干伪版,并立即被译成欧洲各国文字。孟德斯鸠靠着这部处女作,从一个外省法官,跻身巴黎上流社会,出入著名沙龙,于38岁就摘取了法兰西学士院院士的桂冠,得到了法国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荣誉,这一切应归功于该书的美学价值和认识价值。
《波斯人信札》,写两位波斯青年乌斯彼克和里卡初到法国,以东方人的标准和波斯社会准则衡量法国社会,有种种观感,通过信札的形式写下来,寄给在意大利定居的波斯朋友。两人居住在巴黎的时间正是路易十四逝世的前后,法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乌斯彼克的思想比较成熟,他是由于政治原因离开祖国的,在巴黎遥控波斯宫廷,信中有许多戏剧性和刺激性的细节,合乎读者猎奇心理。里卡聪明乐观,得以出入上流社会,主要写法国有趣的风俗习惯。
这部书通过两个波斯人漫游法国的故事,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社会的罪恶,用讽刺的笔调,勾画出法国上流社会中形形色色人物的嘴脸,如荒淫无耻的教士、夸夸其谈的沙龙绅士、傲慢无知的名门权贵、在政治舞台上穿针引线的荡妇等。书中还表达了对路易十四的憎恨,说法国比东方更专制。
版本推荐
《波斯人信札》(法)孟德斯鸠著,梁守锵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波斯人信札》(法)孟德斯鸠著,罗大冈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全书借波斯人之口宣扬孟德斯鸠的批判精神和反传统思想,他揭露政府弊端,倡扬反教会观点,针砭社会积弊。作品没有完整情节,只是通过零星的故事和人物议论,抒发作者的启蒙思想,同时以清新明快的风格、嬉笑怒骂而富于哲理的语言,为哲理小说开了先河。
博马舍架起了近代喜剧的桥梁
博马舍是18世纪后半叶法国最重要的剧作家,他的代表作喜剧是《塞维尔的理发师》和《费加罗的婚礼》。博马舍喜剧的出现意味着古典主义喜剧向资产阶级喜剧的过渡完成。博马舍的喜剧标志着古典主义戏剧向近代戏剧的转变,对以后欧洲现实主义戏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博马舍
博马舍出生于巴黎一个钟表匠的家庭。成年后,做过宫廷表师和公主的竖琴教师。由于同王室的关系,与人合作做投机生意发了财,进入了上流社会。结婚后改以妻子领地名称“博马舍”为名,成为贵族。他的合伙人去世后,博马舍与其继承人发生诉讼,结果败诉破产。此后,他一面经商,一面写作,完成了《塞维勒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婚姻》《有罪的母亲》三部喜剧。三部喜剧有共同的主人公费加罗,被称为“费加罗三部曲”。
▲博马舍
《费加罗的婚姻》
《费加罗的婚姻》,又名《狂欢的一日》。剧中,阿勒玛维华伯爵与罗丝娜结婚3年了,现完全暴露了他轻浮淫邪的本性。他企图趁罗丝娜的第一使女苏珊娜与仆人费加罗结婚之际,偷偷赎回他曾经宣布放弃的贵族特权一一初夜权。并利用权势,软硬兼施,想诱逼苏珊娜顺从,满足他的兽欲。医生巴尔多洛赶来了,他对3年前遭受费加罗的捉弄耿耿于怀,想破坏费加罗的婚姻,给予报复。而伯爵的女仆马尔斯林从前跟巴尔多浩生过一个私生子,如今又想将费加罗从苏珊娜的身边抢过来,这就给费加罗的婚姻造成了重重的障碍。费加罗机巧、诡谲,在苏珊娜的帮助下,先把罗丝娜争取到自己一边,因为罗丝娜对于丈夫的荒淫无耻也是深感不满的。伯爵想收回初夜权的阴谋被费加罗粉碎了,但他并不甘心,利用自己是“全省首席法官”的权势,又对费加罗进行报复。费加罗以乐观主义的斗争精神同伯爵巧手周旋。他诙谐幽默、锋芒毕露的话语,无情揭露了伯爵的嘴脸。接着,费加罗把原先被伯爵利用来反对自己的人,如巴尔多洛、马尔斯林以及喜好帮闲拍马的音乐教师等人都拉到自己的一边。并在婚礼之夜,设下圈套,让伯爵在众目睽睽之下当众出丑。他与苏珊娜终于在那狂欢之夜喜结良缘。
18世纪70到80年代的法国,处于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前夜,各种思想空前活跃。作者通过这个富于表现力的婚姻题材的喜剧,形象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尽情地嘲讽了封建贵族势力的荒淫无耻、腐朽没落,热情地歌颂了资产阶级雄心勃勃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