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一本书读完人类文学的历史》(14)
17世纪古典主义时期
17世纪是一个处于变化中的世纪。革命刚刚露出曙光,而顽固势力的阴影依然遮天蔽日。历史站在转折点上,各种思潮泥沙俱下。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仍有一定影响,但基本上走向衰落,风行一时的是巴洛克风格和古典主义。17世纪英国进步文学的主流是资产阶级革命文学。诗人约翰·弥尔顿是资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代表,对英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成立做出了重大贡献。虽然巴洛克风行一时,但在整个17世纪,欧洲文学的最主要成就是古典主义文学。顾名思义,之所以称古典主义,是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为典范。自文艺复兴后,欧洲思潮中的一个特点就是向往古希腊和罗马的文明,这种热情持续了数百年之久。古典主义最早出现于法国,影响到欧洲其他国家,流行近200年,一直持续到19世纪。古典主义第一阶段的代表作家有高乃依。从1660至1688年是古典主义文学最繁荣的时期,代表作家有拉辛、莫里哀等。17世纪中叶英国最杰出的诗人弥尔顿出现
17世纪40年代,英国革命爆发。人民经过公开审判,处决了国王查理一世,并在打了一场激烈的内战之后建立了以克伦威尔为首的资产阶级政权。在文学上,革命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有大量的传单和小册子印行,各种集团特别是属于革命阵营左翼的平均派和掘地派通过它们来发表政见;二是出现了一个革命的大诗人——弥尔顿。弥尔顿对于革命的贡献,首先在于他的政论文。他的文章虽然句式繁复,却有雄奇之美。1660年革命遭受了重大挫折,王朝复辟。这时弥尔顿已经双目失明,受政治迫害,但他痛定思痛,把自己的一腔孤愤写进了他一生最后的三大作品:《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
革命诗人弥尔顿
弥尔顿出生于伦敦一个富裕的清教徒家庭。父亲爱好文学,受其影响,弥尔顿从小喜爱读书,尤其喜爱文学。16岁时入剑桥大学,并开始写诗,后来取得硕士学位。因目睹当时国教日趋反动,他放弃了当教会牧师的念头,闭门攻读文学6年,一心想写出能传世的伟大诗篇。
▲弥尔顿
为了增长见闻,弥尔顿到当时欧洲文化中心意大利旅行,拜会了当地的文人志士,其中有被天主教会囚禁的伽利略。弥尔顿深为伽利略在逆境中坚持真理的精神所感动。翌年听说英国革命即将爆发,便中止旅行,仓促回国,投身革命运动。弥尔顿站在革命的清教徒一边,开始参加宗教论战,反对封建王朝的国教。他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发表了5本有关宗教自由的小册子,又为争取言论自由而写了《论出版自由》。
中年以后,弥尔顿从政,他写了许多观点鲜明的政治文章。其时恰逢英国内战,共和、复辟大动乱。弥尔顿曾在其国务会议中任拉丁文秘书,当王政复辟后,弥尔顿被捕入狱。
一切结束后,弥尔顿重新开始诗歌创作,并以口述的形式写就了使他名扬后世的三部伟大著作:长诗《失乐园》和《复乐园》,诗剧《力士参孙》。弥尔顿死于1674年11月8日,死后他与乔叟、莎士比亚齐名。
就17世纪而言,弥尔顿所代表的英国文学与风行一时的法国古典主义不同,他真正继承了文艺复兴的精神,又开启了启蒙运动的先河,具有重要历史功绩。就文学成就而言,300多年以来,大浪淘沙,但弥尔顿的声名和他的作品一样不朽,并影响到了整个世界。
《失乐园》
《失乐园》是弥尔顿的代表作。这部叙事长诗共分12卷,一万余行,取材于《旧约·创世纪》。
作品中描写天使撒旦率众反抗上帝,败后被打入地狱,变成魔王。听说上帝在创造新的世界伊甸园,里面居住新的种族“人类”。撒旦决心以引诱人类来完成复仇使命。他飞出地狱之门,来到伊甸园。先是偷听了亚当和夏娃的谈话,知道上帝禁止人吃智慧树的果实。他变形为蟾蜍,使夏娃做了一个想吃智慧果的梦,后又变形为蛇,引诱夏娃偷尝智慧果。亚当为了和夏娃共命运,也吃了禁果。上帝知道后,将他们逐出伊甸园。亚当和夏娃擦干懊悔的眼泪,携手踏上孤寂的路途。撒旦及众魔受到上帝的诅咒,蜕变为蛇,用腹行路,终生吃土。
名作介绍
《复乐园》在思想上与《失乐园》一脉相承,主要写耶稣受洗后在荒郊经受利诱威逼的考验战胜撒旦,开始布道,替人类恢复乐园,颂扬了主人公完美的道德品质和非凡的精神力量,显示了诗人对资产阶级革命坚定的信仰和始终不渝的态度。
《力士参孙》通过以色列民族英雄参孙的斗争精神,反映了封建王朝复辟后作者的内心痛苦、所受的迫害和复仇的决心。
弥尔顿在诗歌开篇处指出,《失乐园》的目的是证明“上帝对待人的行为是正确的”。但是,诗歌中的上帝形象并不那么可爱。他要人绝对服从,显得独断专横,预见到人要堕落,却又禁食智慧果,显得不合情理。和抽象,灰暗,遥远的上帝相比,撒旦的形象具体而又可信。初看起来,撒旦与上帝为敌,诡计多端,是诗歌中罪恶的化身。但是,渐渐地,读者便发现撒旦其实追求自由,怀疑上帝的统治,对上帝的权威提出挑战。撒旦被天雷打入地狱后,和其他造反的天使在火海中遭受煎熬,仍然表现出昂扬的斗志。他说,“战场失败有什么可怕?我的不可征服意志,报复的决心,切齿的仇恨和永不屈膝投降的志气并没有丧失。”威武不屈,坚持斗争,反对上帝的撒旦颇像革命时期的弥尔顿。因为弥尔顿和撒旦一样,都是挑战权威的叛逆者,而这两个叛逆者似乎都以失败告终。作品中的撒旦是一个敢于反抗上帝权威和专制统治的叛逆者,也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者的象征。长诗同时探讨了英国革命失败和人类不幸的根源。
《失乐园》结构上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史诗传统,描写了天堂和地狱、混沌和人间多种壮阔的场景。比如,描写天国的战争时,撒旦发明了火药,动用了排炮,打得天兵天将狼狈不堪,场面十分雄伟奇特。诗歌的用典设喻,内外古今,无所不包。长诗用素诗写成,简练的英语和古典拉丁语相结合,成就了一种“庄严和崇高的文体”。《失乐园》格调高亢,壮怀激越,气魄宏大,形象雄伟。它是17世纪英国诗坛的一部杰作,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宏伟史诗。
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高乃依
1636年高乃依的5幕韵文剧《熙德》公演,轰动巴黎,为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不过,由于这个悲喜剧违背了古典主义的三一律,在评论界引起了一场论战,在当时的红衣主教兼首相黎塞留的授意下,法兰西学院在1638年发表了《法兰西学院对<熙德>的批评》。小小的剧本,竟由法兰西学院出面干涉,这在法国戏剧史上算得上一件大事。
法国悲剧之父
高乃依生于鲁昂的一个律师家庭,长大后继承父业。然而他爱好诗歌,在一次偶然的机缘下写出第一部喜剧《梅里达》,此后接连又创作了五部作品。当时的红衣主教黎塞留为巩固中央集权制、确立自己在文学领域的领导地位,到处收买御用文人。他很欣赏高乃依的才华,将他吸收到5人写作班子。高乃依也为自己能跻身上流社会而庆幸,视黎塞留为自己的保护人和导师。可是高乃依生性耿直,一次竟敢对权倾朝野的主人说:“我的声名是全靠我自己挣来的。”他还对黎塞留的诗文坦率指出其中的缺点,因而不再受青睐,不久也就离去了。
▲高乃依纪念币
后来,高乃依根据西班牙英雄传奇创作的《熙德》在巴黎公演,轰动全城,成为法国戏剧史的第一个光辉篇章。但是黎塞留授意法兰西学院,以不符合古典戏剧奉为圭臬的三一律为由,对《熙德》口诛笔伐。小小的剧本,竟由法兰西学院出面干涉,这在法国戏剧史上算得上一件大事。高乃依在强大的压力下不得不蛰居鲁昂。四年后复出,成功地推出三部杰作《贺拉斯》《西拿》《波里厄克特》。那是他的创作旺盛期,年年都有作品问世。
高乃依入选法兰西学院后,正式放弃律师工作。但是《佩尔塔里特》的失败又给他沉重的打击,搁笔将近七年。以后虽与莫里哀合作写出富有诗情的《普赛克》也无济于事。那是因为时代变了。法国穷兵黩武完成了统一大业,太阳王路易十四时期的豪气渐渐耗尽,宫廷沉湎于逸乐享受,上行下效,社会风气萎靡。高乃依的英雄主义已唤不起观众的热情。戏剧讲究缠绵悱侧,舞台已是后来者拉辛的天下。
高乃依的一生共写了30多部剧本。晚年,他曾与年轻的拉辛进行过抗衡,终于在悲剧《苏连娜》失败后,永远地退出了舞台。
《熙德》
高乃依所作的《熙德》,是法国第一部古典主义名剧,取材于西班牙史。熙德是历史上的英雄,此剧作于1636年公演时轰动了巴黎。版本推荐
《熙德》(法国)高乃依著,陈绵译,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董事会编译委员会编辑,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熙德》(五幕剧)(法)高乃依著,齐放译,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
剧中的主人公罗狄克是西班牙贵族青年,其父狄哀格是卡斯蒂利亚王国的老臣。罗狄克与伯爵高迈斯的女儿施曼娜相爱,不久将要举行婚礼。当时,国王正在为太子选师傅,高迈斯自恃对国家有功,认为这个位置非他莫属。但国王选中了狄哀格,高迈斯觉得受到了屈辱,于是与狄哀格发生了争吵。盛怒之下的高迈斯打了狄哀格一记耳光,根据封建荣誉观,挨人耳光乃是奇耻大辱,狄哀格对罗狄克说:“没有光荣,我也不配生存”,要儿子为他报仇雪耻。罗狄克面临着重大的抉择:要家庭荣誉,还是要个人爱情?最后他决定要洗刷家庭所受的耻辱,在决斗场上杀死了高迈斯伯爵。
施曼娜得知后痛不欲生,她高喊着“以血抵血”,请求国王处决罗狄克。但在内心深处,她仍一往情深地爱着罗狄克,她对保姆所说的“我要他的头,又怕得到手”真实地反映了她的复杂心理。因此,当罗狄克主动跑到施曼娜跟前请她处置时,她反倒犹豫起来。
这时,摩尔人前来进犯,狄哀格鼓励儿子上阵杀敌,报效国家。罗狄克出奇制胜,击溃了入侵者,还俘获了摩尔人的两个国王,他们都把罗狄克尊称为“熙德”(即“君王”之意)。当罗狄克大胜而归后,施曼娜再次向国王提出报杀父之仇的要求,并选定了另一个向她求爱的贵族青年唐桑士为她的决斗手。国王接受了她的请求,当场宣布:谁在决斗中获胜,施曼娜就做谁的妻子。罗狄克认为,人心是不能用武力赢得的,因此在决斗前他向施曼娜表示:“我是去赴死,不是去决斗”。其实,施曼娜的内心一直是矛盾的,她对罗狄克的爱情始终没有动摇,此时她向罗狄克吐露了真情,要他“只许打胜,不许打败”。英雄受到爱情的激励,在决斗中击败了对手。故事的结局是美满的:遵照国王的旨意,施曼娜服丧一年之后,与罗狄克结为夫妻。
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始人莫里哀
1664年5月,在凡尔赛宫的盛大节日晚会上演出《伪君子》(初演时为3幕)。这部喜剧大胆地讽刺了封建社会的基础之一——天主教会,被国王下令禁演。莫里哀经过5年不懈的斗争,利用教皇颁布“教会和平”诏书的机会,使这个剧本以5幕诗体喜剧的形式于1669年再度公演。在这部思想深刻、艺术成熟的政治喜剧里,莫里哀塑造了一个性格突出而又有极大概括意义的典型形象骗子答尔丢夫,后来这个名字就成了“伪君子”的同义语。
“法兰西精神”的代表者
莫里哀,生于巴黎一个具有“王室侍从”身份的宫廷室内陈设商家庭。中学受到良好教育。他自童年时代就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愿意走他父亲给他选择的经商道路。他向父亲宣称放弃世袭权利,与朋友们组成“光耀剧团”在巴黎演出,取艺名为莫里哀。但因缺乏经验,经营惨淡,负债累累,还因此被捕入狱,由父亲保释出狱。他重振剧团,到外省流浪,几乎踏遍了整个法国。
▲莫里哀
在13年的流浪艺人生活中,他历经坎坷,却加深了对法国社会的观察和理解,也磨练了他戏剧艺术的才华。后来他返回巴黎演出了独幕喜剧《多情的医生》,为取得保护又收回“王室侍从”头衔。即使这样,在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国家里,他的创作道路仍极为坎坷。为了争取剧本的上演,不得不进行持久的艰苦的斗争。他是杰出的喜剧诗人、编剧戏剧理论家,又是优秀的演员,饰演了许多重要的角色,演技和嗓子为当时的人们所称道。他为法国培养出一批有才能的青年演员。他的剧团成了今日法兰西喜剧院。他长期紧张工作使他积劳成疾,得了肺结核,在参加《没病找病》演出后在巴黎去世。
莫里哀共留下了30多部剧作和8首诗。第一部重要现实主义喜剧是《可笑的女才子》,后来又演出了反对封建夫权思想、歌颂恋爱自由的社会问题喜剧《丈夫学堂》和《太太学堂》。1664年在凡尔赛宫的盛大节日晚会首演《伪君子》。此剧是部思想深刻、艺术成熟的“政治喜剧”,塑造了一个性格突出而又有极大概括意义的典型形象骗子答尔丢夫,后来成了“伪君子”的同义语。演出了《唐璜》和《恨世者》后,莫里哀对喜剧形式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又推出了《乔治·唐丹》《悭吝人》等剧,《悭吝人》是最深刻的“性格喜剧”之一。之后又写了几出芭蕾舞喜剧,最后杰作是谴责自私自利的资产者为了自己健康而牺牲女儿美满的爱情的《没病找病》。
莫里哀的喜剧种类和样式多样化,已超越古典主义的范围。他又是法国芭蕾舞喜剧的创始人。他的喜剧都有闹剧成分,坚持平民趣味。但革新了民间的闹剧,在风趣、粗犷之中表现出严肃的态度。他的喜剧都是直接为舞台演出而写作的。他把日常的生活用语提炼后搬上舞台,显得自然生动。他自觉地站在人民大众一边的民主主义精神,反映了他具有法国社会第三等级的反封建倾向。
名作推荐
《悭吝人》是五幕散文喜剧,被看作是与《伪君子》齐名的杰作。主人公阿巴贡是个高利贷商人,他贪婪吝啬、爱财如命,与他儿女之间矛盾重重。为了节省开销,他要把女儿许配给年已半百的老头,要儿子娶一个寡妇,自己则要不花分文将年轻美貌的姑娘娶过家门,而这姑娘恰是儿子的情人,因而父子反目。阿巴贡是莫里哀笔下的一个典型性格和不朽的艺术形象。他爱钱胜过荣誉、美德甚至爱情。
莫里哀有一套有创见的现实主义喜剧理论和编导经验,主张作品要自然、合理,强调以社会效果进行评价。他的喜剧已成为典范性作品,影响了许多国家喜剧的发展。在法国,他代表着“法兰西精神”。
伪君子答尔丢夫
《伪君子》是一出五幕诗体喜剧。故事发生在巴黎富商奥尔恭家中。这一天,奥尔恭去乡下办事,不料家中人——奥尔恭的母亲柏奈尔夫人、儿子达米斯、女儿玛丽亚娜、续弦夫人欧米尔、姻兄克雷央特和女仆桃丽娜——为一个叫答尔丢夫的人争执起来。答尔丢夫本是外省的一个没落贵族,可是后来穷得连双鞋也没有,于是走了宗教这条路。奥尔恭在教堂里结识了他,马上被他苦修节欲的“虔诚”所打动,不仅施舍钱给他,还把他接回家中,尊为圣徒,奉为良心导师。答尔丢夫受到宠信,便处处以宗教道德标准约束奥尔恭一家人的行为,此举深得奥尔恭和虔诚的柏奈尔老夫人的欢心,可是其他人对此却积怨颇深。
这一天,老夫人要求全家人都要听答尔丢夫的话,众人不服,结果不欢而散。不久,奥尔恭回来了,第一件事就是问“答尔丢夫呢?”桃丽娜快人快语:“他的身体别提多么好啦!又胖又肥,红光满面,嘴唇红得都发紫啦!他晚饭吃了两只竹鸡,外带半只切成细末的羊腿。一离饭桌,就回到了卧室,一下子躺在暖暖和和的床里,安安稳稳地一直睡到第二天早晨。他老是那么勇气十足,早饭喝了四大杯葡萄酒。”奥尔恭丝毫不理会桃丽娜对这个所谓苦修节欲的圣徒的嘲讽,只是一连串说着:“怪可怜的!”姻兄克雷央特也劝诫奥尔恭,不要被答尔丢夫矫饰的热诚所迷惑,“他是把侍奉上帝当作了一种职业、一种货物,利用上帝的圣名作武器来刺死我们。”不过奥尔恭置若罔闻,还想把女儿玛丽亚娜嫁给答尔丢夫。玛丽亚娜已经与瓦赖尔订婚,两人正处于热恋中,所以坚决反对父亲的这个愚蠢的决定。欧米尔为了帮助她,预备与答尔丢夫好好谈一谈。桃丽娜请出了答尔丢夫,后者一出场的第一句话就是要仆人把他苦修用的鬃毛紧身衣和鞭子藏起来,第一个动作则是丢给桃丽娜一块手帕,并说:“把你的胸脯遮起来,我不便看见,因为这种东西,看了灵魂就会受伤,能够引起不洁的念头。”欧米尔来了,答尔丢夫却马上变了一副嘴脸,百般向她挑情,甚至动手动脚。他没料到,他的这些情话,恰被躲在一边的达米斯听到。正巧奥尔恭进来,达米斯当即把答尔丢夫的这一丑行告诉了父亲。答尔丢夫哭叫起来:“老兄,是的,我是一个坏人,一个罪人,一个不讲信义、对不起上帝的可怜的罪人,一个世上从未见过的穷凶极恶的人。无论人们怎样责备我,说我犯了多大的罪恶,我也决不敢自高自大来替自己辩护。”没想到,他的这番话比抵赖辩解还令奥尔恭感动。奥尔恭认定答尔丢夫蒙受了不白之冤,于是将儿子赶出家门,不仅剥夺了儿子的财产继承权,还写下契约把全部家产赠送给答尔丢夫,又决定当天晚上就让答尔丢夫和玛丽亚娜结婚。
▲《伪君子》剧照
在这严重的局面下,为了让奥尔恭明白真相,欧米尔设下巧计,她让丈夫藏在桌子下,然后叫人去请答尔丢夫。答尔丢夫果然露出色鬼本相,欧米尔提出此举会得罪上帝,答尔丢夫无耻地声言:“这在我是算不了一回事的。”紧要关头,忍无可忍的奥尔恭冲了出来,大骂答尔丢夫。此时,答尔丢夫抛掉画皮,露出狰狞面目,宣布全部财产都是自己的,还扬言要揭穿奸计。原来,奥尔恭的一位朋友犯了法,逃亡前把一个机密的首饰盒托付给他保管,但他竟然把它交给了答尔丢夫。全家人闻之此事,顿时一片慌乱。
不一会儿,执法吏到来,宣布凭契约,所有财产已经归答尔丢夫所有,勒令奥尔恭一家明日搬出。答尔丢夫又在国王面前控告了奥尔恭,并领来了宫廷侍卫官预备逮捕奥尔恭。但是,最后侍卫官逮捕的却是答尔丢夫,原来国王英明,认出答尔丢夫就是有人向他报告过的那个著名的骗子。国王念奥尔恭旧日有功,原谅了他私通罪犯的过错,发还财产。奥尔恭感恩不尽,高兴之余,答应玉成瓦赖尔与女儿的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