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一本书读完人类文学的历史》(13) - 一本书读完人类的历史 - 崔佳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四十三章《一本书读完人类文学的历史》(13)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名义上是为了恢复古典的文学艺术,实际上是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借此名义来发展科学技术,要求在思想上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建立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思想。意大利诗人和学者彼特拉克第一次提出了和基督教教会抗争的这种进步思想,他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和他同时代的著名人文主义者还有但丁和薄伽丘。人文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小说与戏剧,同时创造了新体裁,流浪汉小说和悲喜混杂剧。采用民族语言写作,标志着各国民族文学诞生。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薄伽丘的《十日谈》拉开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序幕。法国文艺复兴文学的最高成就是拉伯雷的长篇小说《巨人传》,描写了全面发展的理想人,体现了西方通俗文化品格狂欢化精神。西班牙文学在小说方面的代表作家作品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体现了理想主义精神。英国文艺复兴文学的最大成就是莎士比亚创作的37部戏剧。薄伽丘的《十日谈》掀开了文艺复兴运动的第一页

薄伽丘用笔做武器,在《十日谈》中入木三分揭露了当时许多披着神职外衣的江湖骗子的丑恶嘴脸,批判了政治的腐败。该书成书于1350年左右,当时正是西方神权统治一千多年,最黑暗,也是即将出现资本主义曙光的时候。《十日谈》可以说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第一声号角,它吹响了封建神权统治的丧钟,掀开了文艺复兴运动的第一页。

站在但丁肩膀上的薄伽丘

乔万尼·薄伽丘和彼特拉克一样同属于意大利最初的人文主义作家。他的父亲是佛罗伦萨的商人,母亲是法国人。童年时期,薄伽丘就表现出桀骜不驯的性格,是个爱惹是生非的“孩子王”。成年后他拒绝父亲要他涉足商界的殷切希望,对古典文化的研究和文学创作情有独钟。薄伽丘的学习过程也与别人不同,他不愿意完全按照刻板的师徒教学模式按部就班地掌握知识,而是按兴趣和需要大量阅读、钻研古代典籍,自学成才。他是意大利第一个通晓希腊文的学者,对拉丁文和当时流行的俗语也掌握得炉火纯青。在商贾云集、世风开放的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等地,青年薄伽丘也曾一度放荡不羁,追求声色犬马的享乐生活,直到父亲的商行破产,不久老父又撒手人寰,薄伽丘才如梦初醒,浪子回头,节衣缩食地赡养家人。后来的薄伽丘回忆早年的荒唐经历,常有不堪回首之感,但当我们看到《十日谈》中那一幅幅五光十色的风俗画,读到一则则散发着浓郁市民生活气息的故事时,却不能不感慨生活对作家的厚赐。才华过人的薄伽丘用俗语和拉丁语写了不少作品,又对古典文化颇有研究,这使他声望日增。1373年,他受聘在圣斯德望修道院主持面向公众的但丁讲座,这在当时可是一件极为荣耀的事情。

▲薄伽丘

薄伽丘初登文坛时曾立志做个优秀的诗人,这是当时文学界的传统:轻散文重韵文。他曾在自传中说,自己独自研究赋诗法,尽力领悟诗歌艺术的真谛。他也确曾创作过不少爱情题材的抒情诗和叙事长诗,但比起他的挚友、诗人彼特拉克那清新、流丽的诗歌,薄伽丘自愧弗如,于是专心致力于散文体的小说创作。要说讲故事,薄伽丘的确是个行家里手,青年时期写成的中篇小说《菲亚美达》,就把自己对那不勒斯国王罗伯特的女儿玛丽娅的爱情演绎得委婉动人,甚得时人好评。

薄伽丘最重要的作品,是他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这部文艺复兴早期产生的名著,为作家赢得了“欧洲短篇小说之父”的不朽声名。晚年,致力于《神曲》研究,并撰写《但丁传》。

“人曲”《十日谈》

1348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可怕的瘟疫,每天都有大批的尸体运到城外。昔日美丽繁华的佛罗伦萨城,变得坟场遍地,尸骨如山,惨不忍睹。这件事给薄伽丘强烈的震撼。为了记下人类的这场灾难,他以这场瘟疫为背景,写下了一部当时意大利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当时,《十日谈》被称为“人曲”,是和但丁的《神曲》齐名的文学作品,也被称为《神曲》的姊妹篇。

小说背景是欧洲大瘟疫时期,佛罗伦萨十室九空,丧钟乱鸣,一派恐怖景象。7位男青年和3位姑娘为避难躲到郊外的一座别墅中。此处宛如世外桃源,但见春光明媚,流水淙淙,花团锦簇,鸟鸣啁啾。欢乐总与青春相伴,惊悸之情甫定,10位贵族青年便约定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度过这段时光,用笑声将死神的阴影远远抛诸脑后。他们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一共讲了10天,恰好有了100个故事,这是《十日谈》书名的由来。

▲佛罗伦萨

翻看《十日谈》,就仿佛在欣赏一幅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市民生活的“清明上河图”。尽管小说的素材不仅仅来源于意大利的城镇社会,连中世纪的传说乃至东方文学中的某些故事都成为薄伽丘编织故事的素材凭据,但所有的故事却都是讲给意大利市民阶级听的,从内容到叙述形式都符合他们的审美趣味。故事中的人物几乎包括了当时社会的各行各业人士:从封建贵族中的国王、王子、贵妇人到宗教界的神父、修女、修士;从学者、诗人、艺术家、穷学生到银行家、旅店老板、船主、面包师、手艺人;从农夫、奴仆、朝圣香客到高利贷者、守财奴;从酒鬼赌徒、海盗、无赖到流浪汉、落魄士兵、招摇撞骗的食客,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搬演了一幕幕或喜或悲、妙趣横生的话剧。

小说的主旨在抨击禁欲主义,歌颂爱情,肯定人的自然欲望。在第四天的故事开头,作家自己出面讲了个“绿鹅”的故事,颇能表达薄伽丘的创作意图。一位父亲将儿子从小带至深山中隐修,以杜绝人欲横流的尘世生活的诱惑。儿子到了18岁,随父亲下山到佛罗伦萨,迎面碰上一群健康、美丽的少女。头一次见到女性的小伙子问父亲这是些什么东西,父亲要他赶快低下头去,说这是些名叫“绿鹅”的“祸水”。岂料一路上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的儿子却偏偏爱上“绿鹅”,恳求父亲让他带一只回去喂养。老头儿这时才明白,“自然的力量比他的教诫要强得多了”。

《十日谈》塑造了众多敢爱敢恨的女性形象,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薄伽丘看来,要想突破禁欲主义的束缚,首先就必须把受压迫最深的女性的天性解放出来。为此,作家在小说中公开自称是个天生的“多情种子、护花使者”,要为女性仗义执言。《十日谈》中也有许多正面歌颂青年男子冲破封建教条、追求爱情幸福的故事,即使在今天来看也是格调高雅、健康的。

▲《十日谈》插图

作家肯定人的自然欲望,赞美爱情,同情女性,就必然要抨击禁欲主义,揭露宗教人士的虚伪和神学教条对人的正常欲望的压抑,这是《十日谈》主题的正反两个方面。作者对那些利用宗教身份为幌子,专行男盗女娼之事的主教、院长、教士们,作家则毫不留情地予以辛辣的讽刺。例如第三天第八个故事,一位修道院长愚弄一对农民夫妇,以满足自己的禽兽欲望。他将农夫关入地窖,让农夫误以为到了阴间,自己趁机去奸淫农夫的妻子。不料农夫之妻怀孕,为掩盖丑行,修道院又将农夫放出,还无耻地宣称正是由于他的虔诚祷告,农夫才得以生还并喜得贵子。

版本推荐

《十日谈》(青少版:缩写本)(意)薄伽丘原著,张宜界改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十日谈》(意)薄伽丘著,方平,王科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十日谈》以散文体的意大利通俗语写成,这不仅为意大利散文创作奠定了基础,也对欧洲短篇小说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100个故事长短不一,最短的约千字左右,最长者则达15000字左右。从叙述的角度看,故事多采用作家所说的“平铺直叙”的方法,但在许多故事中,作家注意到了情节发展的转承转合,笔法简繁有度,人物形象也十分鲜明、生动,语言个性化,富有喜剧性。因此,正是薄伽丘创立了欧洲文学史上短篇小说这种新的艺术形式。

整部书的总体结构也颇具特色,它基本上以“天”为单位,根据故事内容的特点,把100个故事按不同主题或类分开,每篇故事之前,都有讲故事人的一段开场白,引出故事。人们称《十日谈》的结构为“框形结构”,它被许多后来者所模仿,影响欧洲短篇小说集的构成型态达300年之久。

《十日谈》以其对现世幸福的大胆追求和对禁欲主义的猛烈抨击,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时代精神,也就必然遭到天主教会的极度仇视。教会公开谩骂《十日谈》是一部“淫邪之书”,社会上的各种反动保守势力也联合起来围攻作家,薄伽丘甚至遭到人身威胁,作家终于动摇了。

《十日谈》完成3年后,薄伽丘写了最后一部小说《大鸦》,令人惊讶地全盘否定了自己的叛逆思想,斥责女人是万恶之源,爱情是淫荡的肉欲。如果不是彼特拉克的劝阻,作家甚至打算将《十日谈》付之一炬。

1374年,彼特拉克病逝,薄伽丘失去了最好的朋友和知音,精神上遭到沉重打击,翌年便在病痛和贫困中辞世。教会仍然没有放过他,挖掉了他的坟墓,砸毁了他的墓碑。

薄伽丘晚年思想的转变及身后的凄凉结局实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悲剧,但他用《十日谈》为自己在读者心中树立了一座真正的纪念碑,它是任何势力也无法损毁的。

▲欧洲的大瘟疫

《巨人传》开创了法国长篇小说的先河

一位伟人曾经说过,欧洲文艺复兴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的时代。拉伯雷就是文艺复兴高潮时期产生的一位法兰西文学巨人,他的长篇小说《巨人传》是一部“充满巨人精神的奇书”。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各国都有长篇巨著问世,《巨人传》是其中一部杰作,1532年,《巨人传》的出版开创了法国长篇小说的先河。

“伟大的笑匠”拉伯雷

拉伯雷年出生在法国中部都兰省的希农城,父亲是个有钱的法官。他在父亲的庄园里度过了自由自在而快乐幸福的童年。十几岁后,他被迫接受死气沉沉、枯燥无味的宗教教育,之后又进修道院当了修士。

▲拉伯雷

修士的生活,刻板乏味,又受清规戒律的束缚,这使拉伯雷非常反感。他开始学习希腊文,通过希腊文了解希腊和罗马的古代文化。当时,修道院反对学习古代文化,认为学习希腊文是追求异端学说,所以修道院搜走了拉伯雷的所有书籍。拉伯雷愤怒之下换了一个修道院。

在新修道院里,他幸运地遇上一个也喜欢古代文化的主持人,加上他们又是老相识,拉伯雷终于可以自由地研究古代文化了。后来,拉伯雷跟随大主教出使罗马,游览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访问了许多名人和古迹,学习了宗教、哲学、数学、音韵、法律、考古、医学、天文等许多知识,终于成了一个博学的人。

拉伯雷最为后人称道的是他的长篇巨作《巨人传》。《巨人传》前两部出版后,受到了城市资产阶级和社会下层人民的热烈欢迎,但又受到了教会和贵族的极端仇视,并被法院宣布为禁书。后来在国王的特许发行证的保护下,拉伯雷以真实名姓出版了《巨人传》的第三部。但国王不久死去,小说又被列为禁书,出版商被烧死,拉伯雷被迫外逃。

回国后,拉伯雷担任了宗教职务,业余时间为穷人治病。后又去学校教书。在学校教书期间,他完成了《巨人传》的第四、第五部。这部小说的创作前后经历了20年的时间。《巨人传》出版后风靡一时,两个月内的销售数额超过了《圣经》9年销售数的总和。

《巨人传》揭露了中世纪教会的黑暗和腐朽,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资产阶级这个性解放的追求。在拉伯雷的理想社会里,人性是善良的,人民是纯朴的,他的理想的行为准则就是:“你爱做什么,就做什么”。在读拉伯雷的《巨人传》时,人人可以快意地笑,爽朗地笑,尽情地笑,这就是他被人们誉为“伟大的笑匠”的原因。拉伯雷在巴黎去世时,他笑着说:“拉幕吧,戏做完了。”

人文主义的巨人

长篇小说《巨人传》共五部,第一部的主人公是国王格朗古杰的儿子卡冈都亚。他生下来便会说话,喝17000多头母牛的奶,他的衣服用12000多尺布制成。这种夸张的描写是要说明人的力量是巨大的。卡冈都亚最初受中古经院教育的毒害,后来人文主义教育才把他解救出来。他到巴黎旅行,在实际生活中得到锻炼。这时,他的国家受到邻国国王毕可肖的侵略,他率领若望修士等击退敌人。他建立德廉美修道院酬答若望的功劳。

第二部的主人公是卡冈都亚的儿子庞大固埃。他一开始就受人文主义教育。祖孙三代巨人,一代比一代受到更好的教育,一代比一代幸福,反映了人类不断进步的思想。

第三部用很多篇幅讨论巴汝奇要不要结婚的问题,在这里作者对宗教迷信加以揭露和嘲笑。随后庞大固埃、若望修士和巴汝奇等一起出发到世界各地寻找“神瓶”。

第四、五两部写他们在旅行中遇到无数骇人听闻的事。第四部的第五章到第八章写巴汝奇和羊商斗智的一段是书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饶有民间故事风味。第五部的讽刺比前四部更尖锐,对违反自然、抵制科学的教会势力和危害人民的封建司法作了猛烈的抨击。庞大固埃一行人走过许多地方后,终于找到了“神瓶”。“神瓶”给他们的答复是:“喝呀。”作者的意思是教人吸取人类的知识,以此来武装自己。

▲卡冈都亚从娘胎里爬出来

第五、《巨人传》是一部讽刺小说,鞭挞了法国16世纪封建社会,具有浓厚的反封建思想和人文主义色彩。卡冈都亚从娘胎里爬出来不是“呱呱坠地”,而是连叫三声:“喝!喝!喝!”叫渴声惊天动地,庞大固埃出生时也是大叫大嚷要吃要喝。小说家显然是借新生婴儿的第一声呼叫,来传达他压抑多年的心声,来发泄一种强烈的情绪和感情,对中世纪黑暗的神权统治表示强烈的不满,渴望思想解放,渴望人性自由,渴望科学知识,渴望教育革新,渴望社会平等,渴望和平生活,渴望理想社会。如果用一个字概括《巨人传》的主题,那就是一个“渴”字。怪不得拉伯雷最后把庞大固埃封为“渴人国”的开明国王。

▲《巨人传》插图

拉伯雷的巨人思想贯穿在整部作品中,体现在三个巨人的形象上。他们一方面食量过人,饕餮好酒,纵情享乐。作者以赞赏的口吻肯定他们的享乐人生观,这是对僧侣主义和禁欲主义的嘲讽。另一方面,他又把一些优良品质赋予他的巨人。格朗古杰爱和平,爱人民。他的国土被敌人侵略时,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统治地位,而是人民的利益。卡冈都亚对教会很不恭敬。巴黎圣母院是教会权威的象征,卡冈都亚却把它的大钟从钟楼上取下来,作为马铃,使巴黎大学神学家们惊惶失措,乱成一团。他指出教会是是非丛生之地,修道生活是违背自然的。他主张人们自由发展,不受宗教教条的束缚。庞大固埃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的好奇心理和创造精神,他游历冒险是为了探索宇宙的秘密,寻求真理。这三个巨人的形象虽然表面上荒诞不经,甚至不可思议,但实际上作者是把他们作为人的力量的象征来塑造的。16世纪新兴资产阶级意识到,要解放被封建制度束缚了几百年的生产力,人的力量的解放是首要问题。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是知识渊博的人,是人文主义者拉伯雷的理想人物。

版本推荐

《巨人传》(名著名译插图本)(法)拉伯雷著,鲍文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巨人传》描写的德廉美修道院体现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在这个修道院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尔虞我诈,而是互相信任。不论男女,都可随时进院修道,也可随时退出。他们不受任何教规的约束,“可以光明正大地结婚,人人都可以发财致富,自由自在地生活。”修道院只有一条院规:“做你所愿做的事。”拉伯雷标榜的社会原则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要求。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