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一本书读完人类文学的历史》(12) - 一本书读完人类的历史 - 崔佳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四十二章《一本书读完人类文学的历史》(12)

欧洲中世纪时期公元476年,罗马帝国灭亡,标志奴隶社会崩溃,欧洲进入中世纪。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是封建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教会成为封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垄断中世纪文化教育,它用圣经解释一切,抵制古代的文化、哲学、政治和法律,一切从零做起,让科学教育、文化、艺术都成为阐发和维护宗教教义的婢女。基督教排斥异教文化,仇恨人民文化。与此同时,教会与世俗封建政权沆瀣一气,对异教徒、行吟诗人、作家和学者进行残酷的迫害。宗教裁判所利用火刑柱、刑讯室和焚葬场,使千万人蒙受灾难。中世纪的文学主要是教会文学、骑士文学、英雄史诗和城市文学。前两者主要为教会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大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基督教文化挤压下成长的中世纪文学

1054年基督教内部东西两派正式分裂后,西派的天主教在中世纪欧洲各国思想领域中的地位进一步强化。宗教教义就是政治信条,教会垄断了文化教育。当时《圣经》的词句在任何一个法庭上都具有法律效力,一切学术科学都成了神学的奴婢,一切文化艺术都被染上了宗教色彩,在这种独特的环境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世纪文学。欧洲中世纪文学按其性质分类,主要包括教会文学、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和城市市民文学。

▲摩西十诫

上帝的赞歌:教会文学

教会文学是直接为基督教神学服务的文学。其基本内容是讴歌上帝的英明伟大,赞美圣徒的高尚德行。其中,基督故事和神秘剧一般以《圣经》为题材,描写耶稣的出生、传教、受难、升天和复活等事迹,宣扬上帝万能,反叛上帝必受惩罚。圣徒传和奇迹剧歌颂笃信基督、清心寡欲、一生赎罪而创造奇迹的圣徒高僧,美化殉教、献身、追求死后幸福的来世思想。其他如道德剧、赞美诗等也都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息。艺术上,教会文学大多采用神秘、梦幻和象征、寓意手法,渲染浪漫奇迹色彩。

▲欧洲中世纪的骑士

冒险加爱情:骑士文学

骑士文学是中世纪欧洲封建文学的典型之作,也是骑士制度的一种产物。在中世纪的欧洲,各个封建领主之间常有武力冲突,领主们养了许多骑士用以自卫,形成骑士制度。它与教会相辅相成,成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两大精神支柱。骑士制度的发达,促使骑士文学的形成与发展。

骑士文学一般采用传奇的体裁,即非现实的叙事诗和幻想小说;以忠君、护教、行侠为内容;以英雄与美人,冒险与恋爱为题材;采用即兴的、自由的、浪漫的创作方法编撰而成。这类作品均由封建社会帮闲的行吟诗人和宫廷诗人(或称弦歌诗人)所作。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形式由韵文渐变为散文,内容由英雄传奇逐渐变为牧场传奇,最后演变为恶汉传奇。

拯救人类的赞歌:英雄史诗

英雄史诗原先在民间口头流传,后来由教会神职人员用文字写定。早期英雄史诗大多反映氏族社会末期生活,歌颂部落英雄为民除害、为民造福的事迹。其中,英国的《贝奥武甫》,讴歌为民杀死水妖、除灭火龙而牺牲的部落英雄贝奥武甫。约在公元6、7世纪,北欧出现了神话和英雄史诗,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冰岛的《埃达》与《萨迦》。欧洲早期英雄史诗因产生较早,带有较多的神话色彩,但在用文字写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打上基督教的烙印,如《贝奥武甫》中把水妖格伦德尔说成是出卖耶稣的叛徒该隐的后代等。

中世纪中期的英雄史诗是封建国家形成时期的产物。史诗的主人公都是体现忠君、爱国、护教思想的英雄形象。中期英雄史诗的主要作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古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等。

▲中世纪作家笔下的传奇英雄

文艺复兴的前驱:城市文学

城市文学又名市民文学,是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一种反映新兴市民阶级思想情趣的文学。它取材于现实生活,揭露讽刺封建贵族和宗教僧侣的专横、贪婪、愚蠢和伪善,表现市民的聪明才智和进取精神,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倾向。艺术风格生动活泼,语言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

中世纪欧洲的城市文学反映了市民的要求,具有反封建、反教会的倾向。他们在作品中常常以机智战胜残暴愚蠢的封建主,对自己的胜利抱乐观态度,表现得很有信心。而市民对世俗生活的兴趣,又使城市文学具有较多的现实主义因素。城市文学的这些新的特点,使它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前驱。

但丁拉开了人文主义的序曲

任何一个伟大时代的来临,都需要出现伟大的号手,吹出第一声振聋发聩的号音。1265年,历史把重任落在了意大利佛罗伦萨一个小贵族家庭的新生儿身上,他就是但丁,一个上天派来结束中世纪黑暗的光明使者。在漫长的中世纪,文学沦为了教会的奴婢,随着但丁《神曲》的创作完成,预示着中世纪的黑暗走向了终结,同时拉开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序曲。

天才之子:但丁

但丁·阿利盖里,意大利诗人,被恩格斯誉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但丁出生于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但丁早年曾师从著名学者布鲁内托·拉蒂尼,系统学习拉丁文、修辞学、诗学和古典文学,对罗马大诗人维吉尔推崇备至。在绘画、音乐领域,但丁也造诣不凡。此外,但丁精心研究神学和哲学,古代教父圣·奥古斯丁的思想对他影响尤深。

但丁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爱情,在其文学创作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但丁少年时曾在一次宴会上见到一位容貌清秀、美丽动人的姑娘贝阿特丽齐。但丁非常喜欢她,宴会后常找机会去看望她。随着年龄的增长,但丁把贝阿特丽齐当作自己精神上的爱慕对象。这种爱情给但丁以神奇的力量,他为她写下了一系列抒情诗篇。但不幸的是贝阿特丽齐却与一位银行家结婚,不久死去。但丁为此悲伤万分,又写了一系列的悼念诗。

▲但丁

但丁把为贝阿特丽齐写的诗收集在一起,用散文串连起来,说明每首诗的写作动因,取名《新生》。诗中抒发了诗人对少女深挚的感情,纯真的爱恋和绵绵无尽的思念,风格清新自然,细腻委婉。这部诗集是当时意大利文坛上“温柔的新体”诗派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西欧文学史上第一部剖露心迹,公开隐秘情感的自传性诗作。诗中但丁追求纯洁的爱情,把贝阿特丽齐看作是上帝派来拯救他灵魂的天使,一个神化的女性。从此之后,贝阿特丽齐成了但丁作品中一个象征性的理想人物。

青年时期的但丁还积极参加城邦的政治活动。当时的意大利正处于分裂状态,佛罗伦萨是斗争最激烈的地点。代表新兴市民阶级利益的贵尔夫党经过激烈斗争,战胜了代表封建贵族势力的基伯林党。但贵尔夫党很快分裂为黑党和白党两派,二者又展开激烈的斗争。但丁属于白派,反对教皇干涉城邦内政。1302年,黑党在教皇的帮助下取胜,但丁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被赶出城邦,开始了近20年的流放生活。

大约在1370年,在流亡生活最痛苦的时候,但丁开始了《神曲》的创作,这是他长期酝酿和构思的一部巨著。但丁说过,他写《神曲》的目的是“要使生活在这一世界的人们摆脱悲惨的遭遇,把他们引到幸福的境地”。但丁想寻找意大利民族的出路,渴求祖国和平统一,人民安家乐业,在作品中他表现了他的理想和愿望。

流放期间,但丁曾游说意大利一些城国,要它们支持白党,但没有取得成效。1321年,但丁病逝于拉文那。

人文主义文学的序曲:《神曲》

《神曲》是但丁于流放期间历时14年完成的长篇诗作,原名为“喜剧”。中世纪时,人们对“喜剧”的解释与今人不同,其意为结局令人喜悦的故事。后来,人们在原书名前加上修饰语“神圣的”,既表示对诗人的崇敬,也暗指此诗主题之庄严深奥。在我国,则将书名译为“神曲”。

《神曲》是中世纪封建文学的终结,又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序曲。它集中反映了新旧交替时代的社会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但丁世界观的矛盾,即基督教神学思想和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矛盾。

《神曲》全诗长14000多行,由《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分构成,主要是但丁幻游三界的神奇描述。诗人自叙在1300年春天,诗人迷失于一座黑暗的森林之中,正当他努力向山峰攀登时,唯一的出口又被象征淫欲、强暴和贪婪的母豹、雄狮和母狼拦住去路。诗人惊慌不已,进退维谷。值此危急关头,罗马大诗人维吉尔突然出现,他受已成为天使的但丁精神上的恋人贝阿特丽齐之托,救但丁脱离险境,并游历地狱和炼狱。在维吉尔的带领下,但丁首先进入地狱,但见阴风怒号,恶浪翻涌,其情可怖,其景惊心。地狱分九层,状如漏斗,越往下越小。居住于此的,都是生前犯有重罪之人。他们的灵魂依罪孽之轻重,被安排在不同层面中受罪。这里有贪官污吏、伪君子、邪恶的教皇、买卖圣职者、盗贼、淫媒、诬告犯、高利贷者,也有贪色、贪吃、易怒的邪教徒。诗人最痛恨卖国贼和背主之人,把他们放在第九层,冻在冰湖里,受酷刑折磨。

从冰湖之底穿过地球中心,就来到了炼狱。炼狱是大海中的一座孤山,也分九层。这里是有罪的灵魂洗涤罪孽之地,待罪恶炼净后,仍有望进入天堂。悔悟晚了的罪人不得入内,只能在山门外长期苦等。炼狱各层中分别住着犯过骄、妒、怒、惰、贪、食、色等基督教“七罪”中罪过较轻者的灵魂。但丁一层层游历,最后来到顶层的地上乐园,维吉尔随即离去。此时天空彩霞万道,祥云缭绕。在缤纷的花雨中,头戴橄榄叶桂冠、身着狸红长裙,披着洁白轻纱的贝阿特丽齐缓缓降临。贝阿特丽齐一边温柔地责备诗人不该迷误于象征罪恶的森林,一边指引他饱览各处胜境。在她指点下,但丁进入“忘川”,顿觉神清气爽,忘却了往昔的痛苦,随后贝阿特丽齐带他进入天堂。

▲《神曲》插图

天堂共有九重天,天使们就住在这里,能入天堂者都是生前的义人。天堂气象宏伟庄严,流光溢彩,充满仁爱和欢乐。在第八重天,但丁接受了三位圣人关于“信、望、爱”神学三美德的询问,顿感神魂超拔,跟随圣人培纳多进入神秘明丽的苍穹,欲一窥“三位一体”的深刻意义,但见金光一闪,幻想和全诗在极乐的气氛中戛然而止。

但丁的这部作品,同中古时期的其他作品一样,字里行间充满了寓意。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还是比较清楚的,即人经过了迷惘和苦难,到达了真理和至善的境界。在作品中但丁通过自己的叙述或通过与鬼魂谈话,反映了中古时期文化领域内的各种成就,并说出了他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评价,有史以来第一次表达了带有新时代特征的新思想和新世界观。但丁在《神曲》中广泛而深刻地暴露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在批判封建主义的同时,他对作为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并垄断了当时全部文化的教会发动了猛烈的攻击。他严厉地批判统治阶级的寡廉鲜耻以及对人民的残酷压榨;他否定神权统治和教会至上的观点,坚决反对教皇掌握世俗权力;他揭露教会的罪恶,谴责僧侣们的无耻勾当。不仅如此,他对新兴市民阶级的自私以及正在形成的资本主义关系的弊端也作了一定的指责。

《神曲》中写的虽是来世,但反映的却都是现世的事物,这充分显示了但丁对于现世生活的兴趣和关心。他认为人应当克服惰性,追求荣誉;应当以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为榜样,学习他们的伟大思想和坚强意志,从而掌握自己的命运。但丁在《神曲》中还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提倡发展文化、追求知识、追求真理。他对古典文化也十分敬仰,并以维吉尔作为理性和哲学的化身,引导他游历地狱和炼狱。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